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西省侯马市2020届高三历史联考试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业时代中国政治中心城市优先发展,主要与中国城市的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以国家政治为内核的聚集效应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是农业社会经济形态所决定的。近代以来进入工业时代,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增长规律正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规律,这一规律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以来,以现代工业、商业、金融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比重日渐上升,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居主导地位,城市成为国家经济和地区的经济中心,产生了巨大的聚集效应。

——摘编自何一民《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变》

材料二:新中国因战后重建和恢复经济的需要,在1949到1957年,城镇人口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然而在1958年末起,城镇人口的增长受到政府严格控制。通过户口登记和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基本上是官方控制。因此城镇的发展紧密地依附于政府的工业化政策和政治发展进程。在最近30年,一个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成为新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动力。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规律的变迁并分析影响规律变迁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和原因。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性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16世纪以来,广大居民“即芟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处,低坡,皆种苞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式经营的。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