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科技节期间,邀请你为科普知识展区的解说员,请完成各题。蜡中之王
①秋天的白蜡树满树金黄,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点缀城市街道和景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②白蜡树原产于我国,分布范围广。白蜡树是木犀科梣属落叶乔木,原名梣树,别名青榔木、白荆树。树皮呈灰褐色,纵裂。羽状复叶,有小叶5枚至7枚,叶为纸质,呈卵形、倒卵状长圆形至披针形,长3厘米至10厘米,宽3厘米至4厘米,叶缘有锯齿。雌雄异株,圆锥花序,无花冠,花期为每年4月至5月。
③白蜡树树上生活着一种小虫子,雌虫繁殖后代,雄虫分泌白蜡。雄虫的分泌物能提炼出天然的白蜡。在全世界所有动物蜡、植物蜡、矿物蜡和合成蜡中,白蜡有“蜡中之王”的美誉。
④古代人们视虫白蜡为医药瑰宝。《本草纲目》记载:川蜡辛温无毒,可生肌止血,定痛补虚,续筋接骨,入丸服用可杀虫,频涂可治头上秃疮。历代医家都把白蜡作为外科药物,并用白蜡作为中药丸的封壳。
⑤白蜡除药用外,还被人们制成蜡烛照明,蜡烛的发明是古代的一次照明燃料革命。正如明代李时珍所云:“唐宋以前,烧烛、入药所用蜡,皆蜜蜡也。”因在唐代之前所用的是蜂蜡和植物蜡,易软化变形,只能以油脂或粗短的圆柱体点灯照明,而白蜡主要成分是虫蜡酸和虫蜡脂醇,其熔点高而稳定性强,不易变形,可制成长蜡烛,更利于使用、保存和携带。白蜡自唐代起就被用来制作蜡烛照明,直至近代炼制石油副产品石蜡出现,才逐渐被取代。中国人用白蜡照明的历史千余年,赋予白蜡特殊内涵,寄托诸多情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为千古名句。
⑥相传白蜡的起源归功于隋末唐初的药王孙思邈。孙思邈曾于618年和626年两次到四川峨眉山的牛心寺住下来,采药炼制“太乙神精丹”。一日他在太峨寺后山发现几棵树上结了很多果子,果子下方吊有白色透明的水珠,尝之有甜味,心想这果子可能有药用价值。于是他每隔几天去看看,看到果子成熟后,树枝密布一层小虫,并凭经验判断有雌虫和雄虫,可繁殖后代。不久他又发现树枝上竟然长出一层白霉(后来称之为蜡花),而且一天天长厚,他采下白霉尝后无毒,认为如果把白霉提炼,一定大有用处。到秋收时他发现原先的小虫变成蛾飞走了,在白霉上留下许多眼孔。随后他每年上山都注意观察,年年如是,判断树上的白霉是这些虫子所产,更引起他的浓厚兴趣。经试验,他发现那些白霉经过熬炼可做药,可治刀伤,有止血生肌的功效,于是他动员当地农民及时采收树上的白霉,教会大家炼煮白霉。他又经过几年努力,实现了虫子的人工培育,将虫子放养于树上生出白霉,白霉经炼煮成为白蜡,这就是峨眉白蜡的起源。峨眉白蜡开启了我国古代人工生产白蜡的历史。
⑦宋末元初,周密所著的《癸辛杂识》,记录了白蜡业发展情况:“江浙之地旧无白蜡,十余年间有道人自淮间带白蜡虫子来求售……其利甚博,与育蚕相上下,白蜡之价比黄蜡(即蜂蜡)常高数倍也。”当时蜡农根据白蜡树枝条可扦插成活而且萌芽力强的特性,早春从白蜡大树上剪取枝条插于土中生根发芽,插后第三春剪去顶梢促其侧枝生长,第四年放白蜡虫,快速大量培育适合放养蜡虫的枝杈繁茂的灌木状白蜡树。
⑧到了明代,白蜡产业发展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各地的白蜡产区蜡树成荫。当时,每年8月至9月间,漫山遍野的蜡树挂满雪白的蜡花,远望犹如冬日雪景。据史料记载,仅四川乐山“岁产白蜡千万斤”。
⑨在当代,虽然白蜡的照明用途被取代,白蜡产业总体规模比不上历史上的巅峰时期,但白蜡是世界珍稀特产,有着更为广阔的用途。白蜡具有质轻、光洁、不变形、成型精度高、防水防腐等特性,是铸造模型,制作防潮剂、防锈剂、润滑剂、抛光剂等的好材料,是医药、军工、轻工、化工等领域的重要原料和配料,特别是军工、航天、科研等领域对白蜡的需求日益增加。
(选自《学习强国》,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