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微山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二学段考试试卷

《汉书》载:“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当时刺史的任务是(    )
A、选拔地方人才 B、征收地方赋税 C、管理地方行政 D、监察地方官员
举一反三
变革与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变革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和汉两个帝国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这个“古典”时代有五个特征可以进行深入探讨,它们是: (1) 在帝国秩序之下式微、 但并未被完全抹除的地域文化之分野; (2) 以皇帝个人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之强化; (3) 建立在表意文字基础之上的文化教育,以及由国家操控的、巩固帝国存在的文学经典; (4) 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和对国家边境的边缘族群所开展的军事活动; (5) 农村地区富裕的豪强大族的兴旺——他们维持社会秩序,并在村落和权力中心之间建立起联系。

——改编自卜正民、陆威仪《哈佛中国史·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材料二

《钦定宪法大纲》(晚清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政府)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臣民的权力完全限制在“法律范围内”, 而“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大清皇帝诏令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各项之自由权

皇帝有权罢黜百官、设职制禄, 宣战议和, 解散议院, 统帅海陆军, 总揽司法权等

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据《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整理

材料三

1952年新中国国民经济全面恢复部分数字统计表

全国工农业总产值

总产值数

比 1949年增长

810亿元

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77.5%

145.0%

48.5%

城乡人民收入

/

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

农民收入增长

 

70%

30%

国家财政收支

总收入

总支出

结 余

382亿多

366 亿多

15亿多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 等改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