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2023年12月5日是第十个“世界土壤日”。土壤本身是复杂的生态系统,可为土壤生物提供多样的生存环境。你知道吗?我们平时不怎么留心观察的土壤是会呼吸的,它会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挖开土壤,会发现里面有大量植物根系,以及蚯蚓、蚂蚁等动物。除了能看到的,还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比如数量众多的真菌、细菌等微生物。这些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被称为“土壤生物”。多样的土壤生物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构建成一张食物网。
土壤生物要生存,就需要进行新陈代谢。它们通过地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土壤呼吸。严格意义上讲,土壤呼吸指未被扰动的土壤中产生二氧化碳的所有代谢作用。土壤呼吸的生物过程包括植物根系的呼吸、土壤微生物的呼吸和土壤动物的呼吸。
土壤呼吸是土壤生物活跃程度的表征,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示。土壤呼吸通常与地上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关,也存在季节的变化。如果通气不畅,例如淹水,就会影响到土壤呼吸。受污染的土壤中,生物活动受到抑制甚至伤害,土壤呼吸也会降低。
和人一样,土壤生物也需要食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它们的食物一方面来自植物死亡后的凋落物,另一方面来自其他土壤生物的排泄物或其他土壤生物死亡后的残体。土壤生物“吃”与“被吃”的过程一方面构成食物网,令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所占比例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维持了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把生物代谢的残余物(如植物的凋落物、土壤动物的排泄物、微生物死亡后的残体等)分解,释放出养分,供植物生长所需。因此土壤生物是土壤肥力的重要保障,土壤呼吸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土壤呼吸不仅随土壤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发生变化,也与植物的光合作用、生长状况密切相关。受这些因素影响,土壤呼吸始终处于高度的动态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所以,对土壤呼吸的准确测定需要长期、高频率的动态监测。
当下,各行各业都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而努力。土壤呼吸的微小变化就可能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中碳库的重大变化。因此,要准确评估区域及全球的碳循环,必须对各类生态系统土壤呼吸过程和机理准确理解,才能做到精准认识现状,科学预测未来。
(摘编自贺金生《土壤也会呼吸吗?》)
材料二:
作为土壤碳循环的关键过程之一,土壤呼吸与生态系统生产力、土壤肥力以及区域和全球的碳循环都密切相关,并在调控地球系统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气候动态方而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从土壤向大气圈的流动是土壤呼吸作用的结果。土壤呼吸作用,严格意义上指未受扰动的土壤中产生二氧化碳的所有代谢作用,包括了异养呼吸和植物根系的自养呼吸。土壤呼吸由三个生物过程(植物根呼吸、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土壤动物呼吸)和一个非生物过程(含碳物质的化学氧化作用)组成。研究表明,土壤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中30%~50%来自根系自养呼吸作用及根系分泌物的微生物异养呼吸作用,其余部分主要来源于土壤微生物对有机质和凋落物的分解作用,即异养呼吸作用。土壤呼吸作用通常是通过从土壤表面释放出的二氧化碳量来测定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对土壤呼吸作用的测定。目前的测定方法主要有:静态气室法、密闭或敞开系统的动态气室法、二氧化碳浓度梯度法和微气象法。
已知的影响土壤呼吸作用的直接因素是土壤环境,包括土壤质地、酸度、有机碳、水热条件等。气候条件决定了植被类型的分布与生长,并影响土壤的水热条件。植物的生长为土壤呼吸提供碳源(根系及分泌物、凋落物等)。人为活动影响土壤环境和植物的生长,进而影响土壤呼吸。水热条件是影响土壤呼吸的最主要的因素。土壤温度升高促进土壤的呼吸作用,其温度系数Q10(温度每上升10℃反应速率增加的倍数,一般生物系统为2)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寒冷气候区土壤呼吸的温度效应最大。当土壤湿度低于田间持水量时,土壤呼吸速率随含水量增加而升高;当土壤湿度高于田间持水量时,土壤呼吸速率随含水量升高而降低。土壤耕翻可增加土壤通气性及土壤与植物残体的接触,加速有机质分解,促进土壤的呼吸作用,免耕或少耕能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碳的损失。
根据土壤呼吸速率的快慢,可将土壤有机碳库分为两个具有不同更新时间的碳库:①靠近土壤表层由新鲜残留物组成的“小”碳库,它更新速度快,流通量大;②贯穿整个土壤深层剖面的由难以分解的腐殖质复合物组成的“大”碳库,其更新十分缓慢。据放射性“C含量”的测定,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的平均停留时间或更新时间在10~10000年,且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因此在研究由土壤呼吸作用引起的土壤二氧化碳通量变化时必须特别注意土壤表层附近的不稳定碳库的变化。人为扰动或全球变暖引起的土壤二氧化碳释放通量的增加主要源于具有最短更新时间的不稳定碳库。例如温带森林土壤的二氧化碳年生产量中有83%是仅为15cm的表层土壤提供的。近期人为扰动对稳定碳库(例如深层土壤、永冻土等)的影响,也愈发受到重视。
(摘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