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西岳池县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阶段检测(期末)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地球大气圈

    ①我们翘首望天,似乎高不可及。其实我们所看见的这个“天”,本是“地”的一部分——地球大气圈的低层。它的高度不过十几公里,宇宙火箭很容易就穿越了这个高度,这时再回顾地球,蓝天却已跑到我们的脚下,似轻烟,似薄雾,更仿佛是一层蔚蓝色的软纱裹在地球的表面。

    ②大气圈看起来仿佛空若无物,实际上是壁垒森严,将地球重重包住。岂止是面纱,简直是屏障,是铜墙铁壁,对地球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③1976年,在我国吉林省落了一场陨石雨,成为自然界罕见的珍闻。假使没有大气,这种从天而降的陨石将成为家常便饭,给地面造成极大毁坏。正是由于大气圈的保护,高速冲来的陨石因与大气剧烈摩擦,减慢了速度;并因摩擦产生的高热影响,绝大部分陨石在100多公里的高空就化为灰尘和气体,只有极少数到达地面,而且已是强弩之末,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了。

    ④从天外向地球袭来的还有强烈的紫外线。假使没有大气,过多的紫外线将使地球上的生命无法生存,是大气圈保护了我们。在大气圈中离开海面20-35公里这一带含臭氧较多。所谓较多,也不过占到四百万分之一左右。但这点臭氧已足以使大量紫外线被吸收,才使得地球上各种生物免受过多的紫外线伤害;剩下少量的到达地面,对我们来说有杀菌防病作用,反而变得无害而有益了。

    ⑤那些极其稀薄的为地球磁场所控制的带电粒子组成的高层大气,也有保护地球的作用。它能使宇宙中那些以高速冲向地球的粒子流偏转方向。

    ⑥地球大气圈的存在,不仅保护了我们,还是生命得以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假使没有大气,就没有灿烂的云霞,更没有生命的喧嚣,而将是白天酷热,夜晚严寒,天上是黑洞洞的,地下是一片荒凉。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原意的一项是(    )
A、没有大气圈,地球将经常被陨石袭击。 B、大气圈中离开海面20—35公里的臭氧被紫外线吸收。 C、高速冲来的陨石因与大气摩擦而减速并产生高热。 D、适量的紫外线对我们来说有杀菌防病的作用。
(2)、文中第③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举例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茅芽青青茅根白

徐若学

①时间没有永远的青葱,总会在马不停蹄地磨洗下褪色。

②阳光和燕子呢喃,茅芽在半个月的潜滋漫长下会蜕变为花。男孩子总是与男孩子互怼:吃茅芽,屙套子,给你媳妇编帽子。好在茅芽并不生气,青葱的茅芽滋滋地抽穗,擎着白白的花絮,那是白色的火焰,一团一团地燃烧,和天上的火烧云暗送秋波;一片片一堆堆,如雪白柔软的毯子铺在地上,男孩子和着衣服就地一滚,滚得满身雪白,天上是白云苍狗,地上是白毯雪人,天地之间眉目传情。

③茅根质轻而韧性实足,学着边塞诗人挑灯夜看断面处:中心黄白色,并有一小孔,外圈色白,充实,或有无数空隙如车轮状,让人想起车轮滚滚,鼓振马啸啸的战场。

④茅花白,茅根多半是白色的,通体纯白,根正苗红,下行上效。

⑤人有经络,茅根也有筋节,难怪有成语说拔茅连茹,茅根细长,根上连根,盘根错节;茅根有节,是窝居土里的缩微竹节,一节连一节,一丝勾一丝,一针连一线。茅根是最会经营人生的。既有理有节,有张有驰,又自力更生,不卑不亢;既运筹帷幄,当机立断,又呼风唤雨,如鱼得水;既储备蕴藏,集腋成裘,又鞠躬尽瘁,吐甜献心。白软而带节的根,是袖珍的甘蔗,细品慢嚼,甜汁虽少得可怜,但却是真正地道的不见日月精华满含地气的阳光味道。

⑥做一棵茅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得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受得了严酷。无论在田边、地头,荒山野岭,无论在城市乡村,你得学会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壮大。这不,天下最普通平凡的就是这茅草,野火烧不尽,酷寒冻不死。没有一棵茅草有自暴自弃,没有一棵茅草精神萎靡,没有一棵茅草半途而废。她要让一生都光彩,一世都风光。

⑦小时候,好流鼻血,老妈就是用这茅花揉成团塞进鼻孔止住了年轻的血跳。邻居陈奶奶吐血不止,老妈就用这白生生的茅根熬水喝,让我们见证了奇迹。夏天,透明的玻璃壶里卧着一把带节的茅根,老妈叫做神仙茶,喝下神清气爽。“茅根茶,有点甜”成了一生挥不去的收藏。杜甫草堂上铺的就是这冬暖夏凉的茅草,“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住茅屋,成就了杜大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人生。

⑧我敢说,中国人往上数三辈都是农民,虽然抖落了脚上的茅花,潜意识里遗传了茅草情结,只要春天一招手,就想去踏青,去验证似曾经历的”茅芽青青茅根白”的日子,有意无意地掀开大地的门帘,与自然、生命、价值和爱撞个满怀。

阅读《“飞天 ”凌空》,完成 各题

“飞天 ”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①她站在 10 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②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

③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 自如,1.7 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④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 ”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 ”,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⑤“妙!妙极了! ”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⑥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让几位裁判亮出了 9.5 分的高分。

⑦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⑧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 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

现代文阅读

(一) 胡老师的木箱

陆天明

①每当听到小雨滴答到院子里那棵海棠树上,客居北京已数十载的我总想在窗前默立那么一会儿。这不仅是因为较为干旱的北京很少下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小雨,也不仅是因为它总让我怀念起青涩岁月,更多的是因为它的恬静、谦和、持久的含蓄、不露声色的执着……总让我感到它冥冥中展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

②它总能让我想起十四五岁在乡中心小学任教时,跟我同宿舍的胡老师。胡老师大约三十岁出头,中等身材还偏矮偏瘦了一些,厚嘴唇,大脑袋,背略有些驼,一直单独过着。学校里有一些同事不怎么瞧得起他,经常拿他的一些生活琐事上的“陋习”开玩笑。他从不“反击”,甚至都不会立即转身离去。大概是因为我和他都教低年级,校领导就把我俩分到一个宿舍,方便我俩“切磋教艺”。

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他在一盏油灯下写着什么。写在各种各样的纸片上,然后进一个肥皂箱里,也不许我们他这个箱子我们时不时能看到他把一卷这样的纸片放进一个土布做的袋子里,带到镇上的邮局去。过上一段时间,又能“感觉”到他从邮局把这些纸片又带回来,放进木箱里。应该是被人退了回来。

④一次寒假后,他没能及时返回学校销假。随后便传来消息,他得了肺结核,咯血,肺上出现空洞,不止一个。 那时候,虽然已经有了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但在这样贫困落后的地方,还是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人们开始淡忘他,学校甚至都准备收拾他的“遗物”了,他却突然出现在我俩的宿舍里,说话都带喘,瘦得没个人样。他嘶哑地告诉我,他活不到年底了,他是来料理自己的后事的。

⑤他从床底下拽出那个木箱,请我帮他搬到后山上去。我在小雨中,替他把木箱扛上了后山。他点着了箱子里的那些纸片。我以为他是彻底自暴自弃了,开始怜悯他,想劝慰他几句,却看到他的眼睛发亮了。在火光的映照下,他的脸上呈现出一种少见的欣慰。然后他就跪在泥泞中,默默祈祷。在我的帮扶下,他踉踉跄跄地站起来,说了声:“谢谢你,小陆,帮了我最后一把。我希望可以带着这些底稿,到那边去,继续写完它。”“写完它?带到那边去?”我瞪大了眼睛问。“当然。我教了这么些年的低年级,还是有一点体会和想法的。我一直想把它们整理出来。现在只能希望真的能够带到那边去完成它了。”他自嘲般地微笑了一下,又长长地了口气。然后我俩都不再作声,看着小雨把纸片里最后一点火星淹灭,他才说了句:“现在可以了,可以了……”

⑥后来他再也没回过乡中心小学。

⑦那天给我的震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它突然在我眼前推开了一扇窗。这是通向无数极平凡、极普通的人的心灵的窗。我愧疚于自己也跟那些曾经瞧不起他的同事一样,瞧不起过他。那些灰暗的水泥和砖块虽无法让一座大厦呈现金碧辉煌的光彩,但正是这一块块灰暗的水泥和“丑陋”的砖块以它们的韧性和执着,甚至是“牺牲”,构筑起了金碧辉煌的底架。

⑧我们看到“普通”的伟大了吗?

⑨我们真心承认“普通”之不可或缺了吗?

⑩我们愿意为无数个“普通”做出的牺牲、付出的代价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弥补吗?

⑪我问小雨。它依然悄悄地淅沥着,不声不响地滴答着……

(选自2017年11月5日《文汇报》,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小题。

盛开在云端的红枣树

贾江涛

①壬寅年的霜降节气,正值周末,我们如约而行,奔向远山——太原西山半山腰一个叫下水峪的地方。秋深气凉,黄土高原的山容,到了一年中最热烈的时分。向阳的山坡,远远望去,红叶似火,黄叶赛金,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如同一幅深邃热烈的写意长卷。

②这是我第三次探访这个小山村。

③前年冬天,积雪还未融尽,我们从西山的横岭村返回,贸然闯入一条山腰小径,初识了这个只有一百来户的村子。一百来户,是看到村委门前的展板介绍,后来了解到,实际留居的只有不到二十位老人。

④再次探访下水峪,是在去年春天,正是山花烂漫的季节。晨光中,我和三位老人坐在村卫生站边的水泥打谷场,远望对面起伏的群山,听他们讲述各自年轻时候的生活,以及如今每个孩子的去向……我说,这儿真美啊!他们说,明年八月十五你来吧,过来打枣,满村都是枣。A.我才注意到,远远近近上上下下的院落,都枝枝丫丫着高高低低的枣树。见光好的地方,已见麦粒大小的枣叶爆出,微卷的叶鹅黄透亮,挤挤挨挨,是我童年记忆中最熟悉的模样。

⑤那棵枣树,和我的姥姥一起,抚育和陪伴了我的童年时代。那棵枣树,是在1950年左右,也就是我母亲小时候栽种的,到我童年时已亭亭如盖,几乎遮住姥姥院子里东西南北四面房屋。春天,我们在树下捉虫喂鸡晒太阳。夏夜,当密不透风的四合院让我酷热难耐时,姥姥就一边给我摇芭蕉叶大扇,一边念叨“风来啰风来啰,枣树树给我女女扇扇啰”……于是真的就有一股风从窗户飘进来,将我缓缓送入梦乡。那棵枣树在秋天最能给予我们欢乐与实惠。进入农历八月,姥姥就说,枣儿红眼眼了,可以吃了。于是低处的枣子基本就被孩子们摘光了。枣是典型的木枣,熟透之后大而甜脆,而我们急于摘下来的刚刚“红了眼”,表皮却还泛白的枣子,大多被我们做了一种叫“转磨”的手工:挑一颗大枣削去半个果肉露出半个枣核,再取三根火柴呈三角插入半个果肉下方,另拿两个小一点的枣子两头插入一根两寸来长的签子,签子中间抠一小孔架到先前做好的底座上,然后用手指或一根火柴轻轻一拔,这架“磨”便飞快转动起来了。到八月十五前,枣子红透,姥姥一声令下,几个孩子在树下扯开大被单,一个大人上树摇枣子。啪啦啪啦,雨点般的枣子落在地上,打在头上,整个院子便沸腾了。大人小孩笑着闹着,享受着物资贫乏时代最廉价又最爽口的吃食。留些红的大的现吃,姥姥把青的、小的用白酒洗过装在瓶瓶罐罐里,拿草纸糊严盖子,酒枣便做好了。一周以后,姥姥拆开罐子,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每日里三个两个拿出来给我解馋,陆陆续续能吃到过年。

⑥随着天冷秋深,树上的叶子慢慢落尽,而总有零星小枣顽强地挂在高处,风摇不落,杆打不着。天气一天冷似一天,它们就那么心不在焉,摇摇晃晃,对抗着日日紧逼的秋风与严寒。温暖的午后,躺在暖融融的炕头,隔着小西屋的玻璃,我仰望着,垂涎着,欣赏着。B在蓝天映衬下,它们像一朵朵盛开的小红花,孤独而又倔强,像极了童年的我。我开始祈祷风吹不倒它们,雨打不湿它们,祈祷它们连同我的那些快乐,永远不要掉落……

⑦第三次来到下水峪村,我错过了在打谷场上和老人们约定的时间,也没有欣赏到满树玛瑙般的硕果,却在寒风中见到了叶落后红枣盛开在蓝天的那一幕。不是一两颗,也不是零星三五颗,而是满枝满顶的红枣,在湛蓝如海的天空背景下姹紫嫣红。我久久地仰望,默默地欣赏,如同欣赏我一路走来的无数美景,如同仰望心中那无垠的亘古星空。这盛开在云端的红枣树,是洒落我人生的第一束光,也是根植于我心中的永不凋零的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祖国撤下那生机勃勃的“种子”

李春剑

①“吃一堑长一智”。

②1998年,再次回忆起30多年前的那次失败,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感慨万千。他提起笔,郑重地在稿纸上写下这个标题。

③薄薄的稿纸早已泛黄,但字迹清晰俊雅。一撇-捺间,满是老人对航天事业的执着,对科学真理的渴求,对祖国的赤诚.

④他是我国著名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筑基者。

梁思礼          ⑤那次失败为梁思礼带来怎样的感悟?它又为蓬勃发展的新中国注入了什么动能?

⑥忆往昔,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那个火红的年代······

⑦1949年10月,自美国旧金山驶来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缓缓靠岸。尽管已在汪洋之上漂泊了一个多月,留美8年的梁思礼却丝毫不见疲累。他快步走下舷梯,张开怀抱奔向母亲,奔向他阔别已久的祖国。

⑧“祖国需要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和一同归来的30多位留美学子一样,梁思礼浑身充满干劲儿。

⑨1956年,一项新事业摆在梁思礼面前。此时,我国决定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以下简称“五院”),要下大力气开展导弹与火箭研制。作为无线电工程与自动控制两大前沿领域的高才生,梁思礼被任命为五院的自动控制研究室副主任。在院长钱学森的带领下,他成为我国第一代航天人.

⑩隐姓埋名,为国铸剑,这是一项多么伟大的事业!站在这个崭新的起点,梁思礼兴奋不已。可是,导弹到底是什么?究竟长什么样?在五院,除了钱学森,还没有人见识过它的“庐山真面目”。

⑪“简直是两手空空,一张白纸。”回忆当年,梁思礼这样形容。

⑫“但这是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梁思礼明白,这颗“种子”一定要在中国的国土生根发芽,结成一道坚实有力的国防屏障!

⑬这更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事业。没水、没电、没床铺·····大漠深处,发射基地的房子四处透风,沙砾使劲儿从墙缝钻进屋子,还直往人的头发丝和耳朵眼里钻。

⑭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除了决心!

⑮没有资料和经验?那就边学边干。没有厂房和设备?那就改造旧机库,想尽办法创造条件。咬住牙,绷住劲,顶住一口气,这些年轻的航天人誓要把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

⑯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1059”近程液体地地导弹成功试射,标志着我国在导弹技术领域的初步胜利,科研人员亲昵地叫它“争气弹”。它还有另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东风一号”。

⑰梁思礼清楚地知道,尖端技术不能只靠模仿,更不可能靠花钱买到手。顾不上休息,他带领团队,迅速开展中近程液体地地导弹的自主研发工作。

⑱似乎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不到两年,“东风家族”的又一成员“东风二号”问世,准备进行首次飞行试验。

⑲“砰”的一声巨响,让发射现场的人们都愣住了!刚飞上天几秒,导弹就打起“摆子”,然后猛地一头“栽倒”在地,炸起一个巨大的蘑菇云。不知过了多久,烟雾终于散去,地面上只留下一个直径20多米的大坑,宣告着刚才的一切都真实地发生了。

⑳梁思礼无法忘记那一天,1962年3月21日,“东风二号”首次发射任务,失败。

㉑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历尽千辛万苦设计出的成果,就这样毁在自己眼前,梁思礼心里装满了痛苦和疑问。

㉒问题就出在导弹的控制系统!梁思礼迅速冷静下来,敏锐地捕捉到了问题所在:“东风二号”模仿的是苏联导弹控制技术,发射时受地形因素影响很大。如果是在复杂的山地,搜索雷达必须跟着导弹“跑”,移动到朝向发射目标的位置。毫无疑问,这不可能满足实战需求。

㉓在梁思礼的带领下,科研人员反复修改、试验。他们要给“东风二号”安上一个中国人自己设计的“大脑”.

㉔ 1964年6月29日,在巨大的轰鸣声中,“东风二号”腾空而起,直奔苍穹。“东风二号”控制系统的双补偿方案,使导弹命中精度大幅提高,我国导弹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从个人历练来说,失败比成功更有启发、更起作用。正因为失败以后,做了大量工作,总结了经验,才使我们把坏事变成了好事,才真正懂得应该怎样自行设计。”在那篇名为《吃一堑 长一智》的追忆文中,梁思礼这样写道。

㉖随后,梁思礼被任命为“东风二号甲”导弹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参与到导弹、核弹“两弹结合”的工作中。体积和重量被大幅压缩的核弹头对外部条件极为挑剔,研制难度极大。中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谢光选打了个比方:“两弹结合,好比一个“啰唆汉”娶了一位“娇小姐'。”

㉗ “点火”“导弹飞行正常”······功夫不负有心人,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首次飞行试验圆满成功,导弹在指定区域实现核爆炸。这声巨响再次震惊世界。从第一次核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爆炸,我国仅用了两年。

㉘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神舟飞船······航天事业融入了梁思礼的一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病床上的老人已神志不清,嘴里却还念叨着要为火箭开“评审会”“查找故障”。

㉙“我能为此奉献一生,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在探索茫茫宇宙的征途中,他,已是最亮的那颗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