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莒县第四协作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 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C、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解释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恐前后受其             ②其一坐于前

③目似瞑,暇甚           ④一狼径

(3)、下列语法现象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止有剩骨”中“止”是通假字,通“只”,副词。 B、“投以骨”既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应理解为“以骨投之。” C、“两狼之并驱如故”中的“之”和“禽兽之变诈”中的“之”用法是一样的。 D、“一狼洞其中”的“洞”是名词用作动词,指打洞、挖洞。
(4)、翻译下面句子。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你从这则故事受到了哪些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有关诸葛亮的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⑨!”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⑩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    《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④【嗣子】此子刘禅。嗣:继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⑧【效】献出,呈献。⑨【继之以死】即一直到死。⑩【事】侍奉。

请阅读下面的三则古诗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

(乙)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记讽齐王纳谏》

(丙)

       景公之时,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 .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②陛:殿堂的台阶。  ③涂:通“途”,路上。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   ⑤兼月:两个月。 兼,两倍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村庄真是一个固执的地方,多少代就在那里矗立着,而且村庄自信,从村庄走出的人,无论走多远,有了多大的变化都还会回来看她。而远走的人,无论去了哪里,梦里都还是村庄里的人、村庄里的事。

    ②你端起一个异地的碗,你会想起放在家中碗柜里的碗。什么碗柜呀,就是一个搁碗的木架子,也可能炉台上有一个放碗的空间,垒炉子时就留下的放碗的地方。筷筒子就挂在墙壁上,风吹来,筷子们像占卦人抖动的卦签,那种响动忽然就搅动了你的胃口。有时候你想城里的墙上为什么不也挂这样的筷筒子,让风也吹一吹,听听筷子的响声。这样的时候,你站到了厨房的窗前,开始望着家乡的方向。你把耳朵尽力地往窗外挪,你就会想起家乡的糊涂面条,想起放在糊涂面条锅里的红薯,想起黏在红薯上的黄豆。

    ③春节在家时,有一天儿子对你说,爷爷的手擀面给你盛了一碗。你怔怔地捧着,自己就是吃父亲的手擀面长大的啊,现在自己的孩子也喜欢上父亲的手擀面了,想起自己在城里馋时去吃街上的手擀面,父亲的手擀面才是最最好吃的啊。你的泪掉在了碗里。

    ④走在流浪途中的人最频繁想起的一个词,就是“村庄”。那个在某棵树下埋着自己胞衣的地方是永远忘不了的。那里才是你最终的灵魂,才是你灵魂的栖息之地。是又一次远行,背起行囊就要回家的时候,你忽然地想起村庄,忽然想起“温暖的村庄”这几个字,你对村庄的温暖有了一种疼痛的体味。你在村口闭上了眼睛,真的,一刹那,你竟然不敢大睁着眼睛去看自己的村庄。但你还是睁开了,你实在想看看想念中的村庄,永远系着你灵魂的村庄。树叶在你离开时才刚刚成片,才刚绽出一年的旺盛,现在竟然已开始落了。妻子和两个孩子站在胡同口,你看见他们了,他们手拉手看你慢慢地走近。妻子牵着他们的手不让他们跑,你倏然看见孩子们长高了。时光也真是有意思,女儿的辫子撵上妈妈的长了,儿子在用一双狐疑、期盼又调皮的眼神看着你。走进院子,你看见了父亲,父亲是越来越老了,父亲的睫毛上都结上了皱纹。父亲站着,不说话,这个一生不爱说话的老人后来说,你不是爱吃梅豆吗,霜降后的梅豆结得稠。你这才看见满院子的青绿,梅豆枝上的白花,在白花的中间拱出豆荚,还有和梅豆争着地盘的丝瓜。

    ⑤村庄是很大的,要真正走遍村庄也是不容易的,村庄好像是让你永远都不会走遍的,你长到八十岁,回头一望,你真的会有没有走过的地方,没有去过的人家。其实这就是村庄的阔大,村庄给你的念想。村庄是太大了,多少年多少代她生长了多少树多少庄稼,衍生了多少人,养过多少鸟多少牲畜,建起了多少房子,多少人走成了多少路,你看怎么会把村庄走遍呢?其实,村庄是很小的,抬一抬腿就到头了,村庄就是巴掌大的一个地方。只是那巴掌一握就会把好多游子,把好多时光,把好多的梦,把多少年庄稼的长势握在手里。

    ⑥你现在又离开村庄了,你天天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有一天你又站在阳台上,遥望着村庄,你忽然又想起“温暖的村庄”了,你想起了一棵孤独的坟树,坟树下的母亲,坟树上留恋着悠然盘旋的鸽子,坟树,其实是你最大最痛的怀念。你想起一生都守在村庄的父亲,你想起应该让父亲来这个城市走一走。站在窗口忽然想,让父亲来看看城市的成长,城市的模样,让父亲也站在楼上望一望他住了一生的村庄吧。

    ⑦你的心已经跑回村庄。村庄永远固定地在那个地方等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