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实验探究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陕西师范大学附中2015-201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小明和小华调查了发生泥石流灾害地区的一些生产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如下:

(1)、从调查资料中,可以确定产生滑坡泥石流的原因是,高处松动的泥土石头等重物在斜坡上受到暴雨或洪水施加的向下的推力后就会发生下滑现象,把能转化为能,对路面、房屋等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2)、如何避免和治理泥石流呢?在实际情况中,斜坡所受的压力由石头的重力和山坡倾角决定,无法改变。因此,只能通过改变山坡表面的粗糙程度--——在山坡上多植树、保护植被来增大摩擦阻力。请你运用物理研究中的模型法,利用下列器材,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

①实验器材:木板斜面(代替山坡),数十枚玻璃棋子(代替石头),数十枚铁钉(代替树木),毛巾(代替植物),水、水管或喷壶(代替洪水或暴雨)。

②实验过程:

a.先将棋子直接摆放在木板斜面上,然后沿斜面自上而下冲水,发现棋子很容易被冲下斜面。b.

c.分析比较以上的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3)、许多公路沿线有泥石流沟,若泥石流爆发时汽车恰好经过,后果将不堪设想。小明设计了一个报警装置,如图所示。

①请你替小明介绍它的工作过程:当泥石流冲垮阻挡墙时,电磁铁电路,电磁铁磁性消失,铁块下落,电铃电路,电铃发出警示声,警告过路车辆注意安全。

②小华认为:山中由于泥石流、暴风雨等产生的巨大声响,会使电铃声听不见。请你提出进行改进的办法:

③作为中学生,我们不能直接去防止和治理泥石流,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能做一些有益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来配合防止和治理泥石流工作,他们拟定了一份日常行为条约,其中第条有问题,不符合该条约的制定目的。

举一反三
嫦娥首登月背   玉兔二巡广寒

2019年1月3日,透过“嫦娥四号”探测器相机的镜头,人们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了月球背部的模样。

当天10时26分,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上午9时许,“嫦娥四号”从月球正面上空出发,一路掠过“阿波罗”“勘测者”“嫦娥三号”等探月“前辈”踏足过的地方,向着月球北极飞行。越过月球北极,“嫦娥四号”朝着目的地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奔去。

10时15分,“嫦娥四号”行至离月面上方处,开始实施动力下降。一声点火号令,发动机喷出尾焰,探测器的速度从每秒开始不断降低,并逐步降到零。透过探测器携带的相机镜头,地球上的人们看到,艾特肯盆地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了。在距离月面68公里处,探测器进行快速姿态调整,距离月球越来越近了,悬停,避障,缓速垂直下降……

10时26分,在惊心动魄的690秒后,嫦娥四号探测器正式抵达最终目的地,稳稳地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里。“‘嫦娥四号’顺利到达最理想的着陆地点,可以说是正中靶心,”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说,“‘嫦娥四号’任务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已经结束,这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月背着陆技术。”

嫦娥四号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着陆成功后,两器随即进行分离,分别执行科学探测任务。15时07分,两器分离开始,22时22分,被命名为“玉兔二号”的巡视器踏上了月球表面,着陆器上的相机清晰地拍摄到她“踏月留痕”的影像图。之后,“玉兔二号”顺利完成了中继星链路连接、有效载荷开机、两器分离、巡视器月午休眠及唤醒、两器互拍等任务。

1月11日,从距离地球38万多公里的月球上,传来带有五星红旗的两器互拍影像图,人类首个月背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宣告圆满成功。

世界范围内,人类探索月球的活动大致可分为“探”“登”“驻(住)”三个阶段。当前,中国月球探测工程以无人探测为主,瞄向“月之暗面”的“嫦娥四号”是人类探索月球迈出的创新一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