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城南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母亲的汤圆》,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汤圆

    ①母亲会做一手好汤圆。我是吃着母亲做的汤圆长大的。

    ②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差。平时里,我们一家只能吃极素朴的饮食。作为孩子的我和兄弟,便盼望着过新年。因为只有过年那几天,我们才可吃上几顿相对丰富的饭菜,尤其是吃上母亲亲手做的特别解馋的汤圆。

    ③每逢年关将至,母亲便会拿一些糯米加适量大米,盛在盆里用水泡着。泡上约三两天,母亲再将它们端到家里那口石磨旁,由父亲推磨,她用一把长勺子,一点一点舀出盆里已泡得软熟的湿米,往磨眼里放。随着石磨的一圈圈转动,白花花稀溜溜的米粉,便会从上下磨盘的磨齿结合处,源源不断地溢出来;而后顺着磨槽的出口端,流到下边搁着的布帕上面。布帕下边是一只盛着草木灰的竹筐——草木灰可以慢慢吸收米粉里的水分。当米粉变得将干未干时,母亲就可以动手做汤圆了。

    ④母亲先将烤熟的芝麻或者花生米,配以白糖或红糖,做成馅料,装在碗里。初一早上,母亲起床后,用手把粘而软的米粉,搓成大小合适且均匀的若干坨;然后拿一坨置于掌上,轻轻拍成饼状;再用小勺从碗里舀一些馅料;接着,像变戏法一般,双掌揉啊揉啊,很快便揉成一只浑圆饱满的汤圆。母亲手上巧而麻利,片刻功夫,便会揉出可供一家子吃上一顿的汤圆。

    ⑤当一灶膛熊熊的柴火,让一锅水开始沸腾起来时,母亲将揉好的汤圆,一只一只轻轻放入水里。汤圆先是沉入锅底,母亲为防止汤圆粘连在锅底,便用一把长柄的汤勺,小心地搅动汤圆。汤圆都下锅后,火势稍稍减弱,慢慢煮上一阵,一只只汤圆便渐渐浮上水面;继续煮上一会,便可以出锅了。

    ⑥母亲给我们全家每人,舀上满满一碗煮熟的汤圆。我常常是筷子未动,馋水先流。夹上一只热腾腾的汤圆,放嘴里那么一咬,哇,粘而滑的汤圆破口处,一股烫烫的甜甜的香香的馅料,顿时喷薄而出,心里那个爽啊!那满嘴的甜滋滋的味儿,竟将日子里的那些苦涩,荡涤得了无影踪。母亲一边吃着汤圆,一边脸上漾着如汤圆一般饱满的笑容,嘴里还喃喃念叨着:日子会好起来的,会好起来的……

    ⑦流年似水。我和兄弟俩吃着母亲做的汤圆,一年年长大,并渐渐成人。我们一家子的日子,也果真一年比一年好。只是平日里,我们一家子再很难聚在一块。我在外工作,将小家安在了城里。兄弟也离开父母,在我居住的同一座城里打工。虽然我们也能常常在小吃摊上吃到人家做的汤圆,或者将从商场买回的速冻汤圆下锅煮熟作为早餐,但那些汤圆总不及母亲做的汤圆吃起来更让人回味!而每逢春节,我都会携妻带子,约上兄弟,一起回老家陪父母过年。母亲也总会很高兴地在初一早上,为我们做出一顿丰美的汤圆大餐。

    ⑧那一年,我和兄弟因一点经济纠纷,而伤了和气。虽然我们同处一座城市,相距咫尺,却较长时间彼此不相往来,心里都一直互相怨恨。

    ⑨终于临近岁末。我和兄弟又一起回到父母身边过年。年三十晚上,我们一家子凑在客厅沙发上看春晚。我和兄弟各怀心思,脸上都郁闷着,彼此相背而坐,互不理睬。母亲则用深沉而慈爱的眼神盯住我们,半晌不言语。后来临起身离座去睡觉时,母亲才切切地说了句:孩子们,明早再好好吃一碗娘给你们做的汤圆!

    ⑩翌日一早,母亲便一如既往,亲自下厨,为我们全家再次操办了一场汤圆的盛会。母亲特地让我们兄弟俩坐到一块;然后,从她的碗里,用筷子分别夹了一只浑圆晶莹的汤圆,递到我俩面前,满含期待地说:给,接住娘的汤圆,吃到肚子里,啥纠结都会没啦!在母亲的殷殷目光里,我和兄弟都赶紧伸出筷子,接过母亲的汤圆;而后,张口衔住;咀嚼,回味——终于,我俩相视而笑!母亲脸上又绽开了如汤圆一般圆和饱满的笑容,口里又禁不住喃喃自语:和好了就好,和好了就好……

    ⑪如今,母亲年事已高;而她依然坚持在每个春节,亲手为我们一家,做她最拿手的汤圆。

    ⑫那圆圆的甜甜的而又晶莹滋润的汤圆呵,其实就是母亲的一颗心;这颗心里,最贴切最朴素地诠释着我们日子里的那些美好:幸福,团圆,和和美美……

(1)、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充短语,理清本文的思路。

磨米粉→→吃汤圆→

(2)、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简要说说第⑥段划线词“烫烫的、甜甜的、香香的”表达效果。

②文章第⑦段划线句子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3)、文章以“母亲的汤圆”为题有什么作用?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链接】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选自列夫·托尔斯泰《七颗钻石》)

本文第⑩节划线句子和链接材料在人物描写的方法上有什么异同点?所表现的人物的感情有什么不同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①我是在贫穷和耻辱中长大的。父亲是一位蹬三轮车的,他每天蹬车送我上学。这令我的同学羡慕不已,他们说你爸妈真疼你,天天雇车送你上学。同学的话提醒了我,如果他们知道送我上学的不是家里雇的,而是我的父亲,他们又该如何议论呢?我一下子被一种耻辱感击垮了。从此,我再也不让父亲送到校门口,在离校门口很远的地方就偷偷下了车。

        ②我的母亲四处打工,为我攒钱。她坚信,我能考上大学。从我上学开始,每次学校公布成绩的日子就成了我们约定的节日。那天我们会吃上一顿红烧肉,以示庆祝。在我的印象里,红烧肉是最好吃的东西。没想到大学里的一次红烧肉,却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耻辱记忆。

        ③到我上大学的时候,母亲被巨大的学费数额吓呆了,她拿出了全部的积蓄,也仅够我一个学期的费用。我只好向学校提出了特困助学申请。

        ④上学没几天,全班都知道了我是特困生,因为我被安排住在便宜而破旧的老楼里。与众不同的我成了他们着重注意的人。他们用好奇和怜悯的眼光看我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上学一年多,前后左右的惊异的目光,让我如万箭穿心。我经常找一个角落,狼吞虎咽地进去一个没有菜的馒头。我用读书来消解难熬的孤独。书是不挑人的,它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打开它的人们。但有一个奢侈的行为我却一直不肯放弃,就是每月一次和中学几个好朋友的网上聊天,它给了我孤独的生活以极大的安慰。有一次我在网吧遇上了一个同班同学,他当时惊诧极了。再有就是我在大学里过第一个生日时,我奢侈地买了一份红烧肉……

        ⑤后来就到了让我终生难忘的那个耻辱的日子。那是一次社团活动,大家讨论帮助特困学生的事。有同学当时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说,特困生应该得到我们的帮助,可我们班有的特困生还上网吧,吃红烧肉……我无地自容。我这才发现了贫穷不在于它本身,更大程度上是对人的精神折磨。我无法忍受这种被打入另类的感觉。

        ⑥当帮助变成了一种施舍,我宁愿不要。我在忍受现实还是退学之间犹豫了很久。我想起了父亲的后背,我想起了母亲在我接到的录取通知书时四处奔走相告的情景,我想起了当时自己的决心……我忽然感到,我无权选择放弃。贫穷本身不是罪过,因贫穷而放弃了自己生存的尊严,这才是罪过。

        ⑦第二天是写作课,老师的作业是感受你生活中的爱。许多同学充满激情地念起了自己的作文,他们感激父母为他们带来的幸福,为他们创造的条件……老师不做一声,直到最后,才失望地问:“还有没有同学要说?”我举起了手,讲了父亲的后背,冬天落在上面的雪和夏天流着的汗;我讲了母亲为我攒钱的情景。我讲了小时候吃苹果,父母把苹果细细地削掉了皮,一口一口地喂我吃,而削下的苹果皮,他们却谦让着,谁也不肯吃,最后,母亲又用它给我煮了苹果水。我说我很庆幸,贫穷只让我生活更艰难些,但它却不能剥夺我爱的权利,我感谢父母的爱。我为小时候对父亲的伤害而忏悔……

        ⑧教室里响起一片抽泣的声音。

        ⑨下课时老师对我说,我非常感谢你,你比我更清楚地告诉了大家,什么是爱的真谛和尊严的意义。

        ⑩从这时起,我走出了耻辱,我用一种正常而不是自卑的心态与同学们相处了。我不再为只有一个馒头的午饭而难为情了,我能坦然地穿着陈旧的衣服走在青春靓丽时尚流行的校园里。在那一个假期到来的时候,我给父母写了一封信……

阅读《锁不住的目送》,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锁着母亲,锁着她半年了。我把她的白发和唠叨锁在了四楼。她趴在阳台边,像一棵半枯的藤蔓,在阳光里呼吸,在风雨里憔悴。她,在淡然地承接着岁月的眷顾。

    ②年初,我连哄带骗,好说歹说,让母亲离开了她空巢的老家。短短几天,母亲便意兴阑珊了。我知道,离巢的老人比老人空巢更加无助、冷清和落寞了。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母亲常独自絮说,那时的母亲是孤独而忧郁的。她的唠叨里,最大的心结是走不回月下的故乡了。

    ③锁着母亲,其实是我最大的心荡。年前,要强的母亲一一88岁的母亲,终于用一根拐杖走上了暮年。她是摔伤的,卧病一年后又奇迹般地站起来了。只是她迈上几步,两腿颤颤巍巍的,让旁边看的人更加着急。刚开始,母亲在我房间里走走,坐坐。一次,母亲居然一个人走下了四楼。我看见她的时候,她坐在一丛石楠树下,她和一个老婆婆在大声地闲聊。两位耳背的老人,大多听不清对方讲的什么,但这不影响她们交谈,她们聊得那么的

开心。

    ④可是有一回,我下班回家,母亲不见了。我找遍了整个校园,不见她的拐杖,也没听见那熟悉的唠叨声。

我走出校门,看见母亲了。她坐在路边,正在揉着那条萎缩的腿脚。我很生气,大声地凶她:“谁叫你出来的?再

摔一次怎么办?碰着车了怎么办?走丢了怎么办?”

    ⑤母亲怯怯地看着我,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唉,再不出来了。我就想看看这条路能走到哪里。”我没听她细说,

我一把驮起母亲。我直起身的一瞬,心里微微一疼。母亲是那么轻,好像我背着的是一片叶子,又像是我背着的

小时候的女儿。

    ⑥我背着她,轻轻地,走过一片艳阳,走过学生的目光。

    ⑦这以后,母亲不出去;而我上班时,我便锁着母亲了。

    ⑧锁着母亲的日子,我回家更勤了。我怕她摔倒了,怕她烫着了,更怕她年迈的孤独了。有次,我出门,母亲明明是坐着的,可我走出楼道,偶一回头,母亲趴在阳台上了,她一动不动地看着我。这种情形,小时候母亲送我上学,迎我回家是常见的,可这时候她的目光里多了一份依赖和不舍。

    ⑨母亲是听不见我的脚步声的,她一定在心里默数着我的步履,数着我走下四楼、三楼,再看我走出一楼的那一刻。我想母亲是老了,她能看见我一定是她最大的心安了。母亲眼睛不好,她的目光抵达不了远方,但她浑浊的目光总能锁住儿子的背影。即使人来人往,亲情这个坐标,母亲说什么也不会丢失的。

    ⑩阳光满天时,母亲喜欢看云,喜欢看落在阳台上的麻雀,喜欢看楼下忙碌的人影;下雨天,阳台上的母亲

唠叨更多了,我想母亲此时更落寞,一定在回想着她青春的往事。

    ⑪每次上班,当我落锁的那一刻,母亲便走向了阳台,她会准时地守候在阳台边。她目送着我的离去,搜寻着我渐行渐远的轨迹。

    ⑫我狠心地,有时是快速地逃离楼外那块平地。当我走入石楠树下时,我闭着眼,静静地站一会儿,我轻轻地说:“母亲,我会很快回来的!”

 (选自《中国作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常想一二

陈鲁民

       晋人羊祜(hù)说过:“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他这话还真不是无病呻吟。他立志伐吴,统一天下,建不世之功,可总是不能如意。先是碰上一个硬对手陆抗,让他无计可施;好不容易等到陆抗病死了,他正准备出兵,晋武帝又听信贾充谗言,不愿动武,错过伐吴最好时机;又过了几年,晋武帝终于想明白了,要大动干戈了,羊祜已老得走不动了,不由得发出这千秋遗憾。

       宋人辛弃疾也有同感:“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辛弃疾立志抗金,收复失地,但南宋朝廷一帮主和反战君臣,百般阻挠,处处掣肘,让他空有一腔报国志,在等待与无奈中,慢慢老去,加上孩子也不争气,让他很是失望。一生坎坷,壮志难酬,他只有寄情于诗词曲赋中,发发英雄牢骚,出出豪壮怨气。好在“无心插柳柳成荫”,他的牢骚怨气竟也有“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气势,无意中又成了一个“国家不幸诗家幸”的标本。

       扪心自问,我们多是些平常人,没有羊祜、辛弃疾那么大的襟怀和抱负,不如意的层次也没他们那么高,但遇到的不如意事却一点不比他们少,虽然都是些家长里短,庸常小事,鸡虫得失,小悲小伤,也常让我们心情郁闷,无法排遣。

       其实,细想起来,有很多不如意事都是自找的,譬如,刻意去争一些不该争或意思不大的东西,争位置,争职称,争荣誉,争排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老是和这个比和那个比,结果越比越不如意;或各种欲望太强,结果力不从心,自寻烦恼。那么,我们不妨适当放弃一些身外之物,减一减太盛的名利之心,不如意事自然就会减少。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少想不如意事,多想如意的事,这是民国元老于右任的人生态度。他曾写过这样一副著名对联:“少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是“如意”。既然“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的大趋势基本无法改变,那何妨索性忘掉或少思那不顺心的“八九”,多想想让人高兴的“一二”。这可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不是鸵鸟的埋头战术,而是达观者的生活态度。

       比如说吧,是楚霸王,你就应常想破釜沉舟,少思霸王别姬;关老爷呢,该常想过五关斩六将,少思走麦城;曹孟德就应常想官渡大捷,少思赤壁惨败;李后主呢,要常想“凤阁龙楼连霄汉”,少思“最是仓皇辞庙日”;孟进士呢,该常想“春风得意马蹄疾”,少思“昔日龌龊不足夸”;东坡先生,则宜常想“千里共婵娟”,少思“高处不胜寒”;清照女士,当多想“应是绿肥红瘦”,少思“凄凄惨惨戚戚”;拿破仑元帅呢,应常想奥斯特里茨战役,少思那不幸的滑铁卢。总之,要多想“金榜题名”的高兴事,少思那“将军被擒”的倒霉事。

       不过,“少思八九,常想一二”,也要讲个辩证法,把握好一个度。“常想一二”是为了调整情绪,保持乐观,但绝不能躺在“一二”上睡大觉,自我麻醉,感觉良好,而要积极开拓“一二”的领域,挖掘新的“一二”出来。“少思八九”也不等于不思,一点不思那就成了没肝没肺的糊涂虫,而是要少思、精思加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在精思中悟出人生真谛,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纯音乐比歌曲有着更为广阔的“感受空间”,这个判断似是而非。说纯音乐有更大的宽容度,可是,说它在感染力或包容度上优于歌曲,则并不那么恰当。事实上,歌是一种极特殊的形式。我一直并不把作歌看成填词谱曲,原因即在此。我觉得歌曲的发展有它自己的方式和逻辑,而不是器乐(音乐)的方式和逻辑。理想境界的歌并不是词和曲的结合,两者不存在结合的问题,而是从诞生起就浑然一体。换个角度观察:语言和音乐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在那个部分里音乐和语言其实是同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歌。歌是人自身拥有的一种自然能力,它把自己撞出了声音,就是这样。这种说法有点儿神秘,但却是真实的。当然,真正的歌是太少了。

    有一句老话,好像是“情之所动,发乎于声”,这个说法倒有点儿像歌的定义。真正的歌,如果把它改编成器乐曲,不管怎么改编可能都是失败的,它不会比原先的内容多,或者说多出来的东西不会比原先的东西精彩。

    因此我说:回到歌唱。

    即便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歌唱亦是音乐的源头。在漫长的人类史上,歌唱肯定是音乐史的第一个阶段,随后才是器乐的阶段。从中世纪开始,器乐统治了西方将近四百年,致使整个近现代都成了器乐的天下,而歌曲只占据非常可怜的仆从地位。从本世纪开始,随着黑人布鲁斯的兴起,并乘着一个新大国的新的全球影响力,歌曲重新回到了音乐的主流地位,它的发展是迅速的、惊人的、幅员广大的、波澜壮阔的,而器乐的发展开始呈现缓慢和僵化的局面,因此我们或可以把二十世纪称为歌唱的世纪。而由于这个歌唱世纪的推动,千百年来在民间默默发生默默流转并分隔在世界各个局部地域的歌唱,开始得以在整个世界中流传,并有可能光荣地进入音乐的史册,使这部长期以来只有器乐史的人类音乐史,终于不再因歌唱的缺席而残缺。

    而这里你看到的,不过是一点点可怜的文字。对它们而言,更大的世界在于它们评价的对象内部。你可以把文字全部忘掉,然后脱去心上的所有累赘,像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怀着纯真倾听那些来自陌生世界的歌声。这是评论者所期望的,也是回到歌唱的另一层涵义。

(节选自李皖《回到歌唱·自序》,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不灭的星辰

草地,迷蒙的草地,笼罩在一片阴沉沉的寒雾里。哪儿是路?一个古老的谜。这里,丛密的水草掩覆着吞噬生命的泥潭。据传说,惟有生长在草原上的老牦牛,才有指望辨出一条生存之路。

一支带着传奇色彩的钢铁般的队伍,正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进着!

……

断炊了。

在他的干粮袋里,也只剩下几块青稞饼。那是平时吃野菜攒下的。此刻,他迈着艰难的步履走着。那匹红鬃小马,他让腿伤化脓的警卫员骑了。倏地,他那瘦削的脸上,浮现出严峻的神态:不远处,又有两名战士正倒在“路”旁。

“好同志,不能倒下……”他奔过去,弯下身子,拍拍一个战士的肩胛。“首长,走,走不动了。”那战士喘着气,望着眼前这位魁梧的中年人,轻声说:“两天没吃了。”

他听着,眉梢颤抖了一下,默默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

当他伟岸的身影渐渐消融在寒雾里,一个战士捧着青稞饼,眼窝里闪着泪的波光,问:“他是谁啊?”“不知道,有点儿面熟。”另一个战士啃了一口青稞饼,回答说:“反正是一位首长,不是师长就是政委,嗯!”

……

进入草地第七天了。

草地沉浸在瞑色里,部队准备宿营了。他喝了一大碗苦涩的野菜汤,点燃了一支烟卷,借着马灯微黄的光亮,摊开一幅军事地图。快走出草地了。嗯,快了,正义的事业从来是必胜的!他轻嘘了一口气,揉了揉网着红丝的双眼,感到一阵困意袭来。

“主席,”警卫员走近他的身边,递给他一个纸包,呜咽着,“一个烈士留下的,临终时说,一定要交给您。”

他用微微发颤的手,轻轻打开了纸包:呵,几小块青稞饼。他抑制着内心的悲恸,久久说不出话来。说什么好呢?中国革命在艰难中行进,中国共产党人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这就是历史啊!他站起身来,遥望茫茫夜野,缓缓的,摘下了嵌着红星的军帽。夜的边陲,正闪烁着星辰,不灭的星辰……

阅读

    我的家啊

林海音

方桌底下有一个我的家,四面都用床单和桌巾围起来了。我们虽然只有七岁、六岁、五岁,个子也不高,可是掀开床单——不对,应当说打开门,也还得略略地弯下腰才能出入。我最高,腰弯得厉害些,所以我是祖母。祖母要拄根拐杖,说话时嘴要瘪瘪的,每一个字发出来,都要有“m”的音才对,所以我把嘴唇向里抿起来,说话就会像对门张家没有牙的奶奶了。

我的好朋友朱珊珊,是个六岁的小胖子,她是妈妈;我的妹妹小秀,虽然只有五岁,可是她很聪明,又厉害,个子也比珊珊高,所以她反而是爸爸。

家在东厢房的一间屋子里,平常没有人去,堆的都是不用的桌椅。我们的家很安静,没有大人来捣乱、来吵闹。

我们用一个方凳子当桌子,两个小矮凳是椅子。桌子上有小碗、小碟、小锅、小炉子,都是过年的时候逛厂甸买的。这些做饭和吃饭用的东西,都是用土铁片做的,白白亮亮,多么漂亮,比张妈洗得还干净呢!

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学会了折纸。我会折衣服,折船,折小方盒子。小方盒子真有用啊!我们用它盛糖,盛花生,还盛菜呢!

吃午饭的时候,我慢慢地吃——我的门牙掉了两颗,吃东西当然慢喽!好了,爸爸已经吃好了,他离开了饭桌,我就把准备好的几个方盒子拿到桌上来,每一样菜夹一点儿到方盒子里。

妈妈很不高兴,她瞪着我,我也装没看见。因为我家今天请客,有很多人要来吃饭呢!

方盒子要小心地拿到东厢房去,因为纸太薄了,每一样菜又有很多汤汤水水。还要拿几根牙签当筷子用。饭桌下的家,门关好了,饭菜预备好了,就等着客人来。

今天是礼拜六,下午不用上学,客人就特别多啦,那么屋子里不够坐,怎么办呢?我们又预备了两间“屋子”——拿四把藤椅倒扣过来,两两相对,就是一间了。藤椅做的屋子很好,用不着窗帘布。

我们——我带着朱珊珊和小秀,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们心焦地等着客人,我是多么喜欢客人来我的家啊!我抿着嘴对朱珊珊说:“我的儿媳妇啊!可别忘了方老先生是抽烟的呀。还有,方老太太牙不好,菜要煮烂一点儿啊!”

朱珊珊很孝顺地在一旁站着说:“是的,婆婆,我都知道了。”

我又说:“我的小孙子呢?我来抱着,你去开门,有人叫门啦!”

小秀连忙过去,从朱珊珊的手里接过了那个枕头包——我的孙子,说:“妈妈,我抱着就可以了,您还是坐下来跟客人说话吧!”

果然是方老先生和方老太太先来了,然后,孙家的太太也带着女儿来了,刘家的两个兄弟也来了。其实他们都是我的邻居小朋友和同学。

我们谈得非常快乐。然后,朱珊珊一碟一碗地,把菜都端上来了。我们用牙签去戳豆芽菜、芹菜、豆腐干、肉丝吃,香极了,比在有大人的饭桌上吃要香得多!吃完了,我们就卧倒在三间屋子里睡觉,谁也睡不着,都在说话哪!

客人到很晚很晚才离开我的家回去。我们回味着一下午的快乐时光,真是高兴。

下雨的日子,也有人到我的家来,因为大家太寂寞了,需要朋友谈谈心。我们也谈到房子漏了,没有钱修房子啦,工人不好好做啦,打算将来的日子怎么过呀。朱珊珊最爱打枕头,因为她的小孩子不听话,老是哭,又常常尿床。

我就教训她说:“孩子那么小,不懂事,怎么能够打呢?去,给冲点牛奶吃吧,是饿了。”

我的妈妈生了第五个小孩,她的床头小桌上有现成的奶粉,我就跑过去要了一杯来喂我的小孙子。小枕头怎么会喝奶呢?完全是珊珊跟我喝啦!

我的家的日子过得真是又热闹又快乐,也有的时候我懒得做祖母——总弯着腰走,总抿着嘴说话,是多么累呀!

那我就提议开祖母生日同乐会,我又分身做我自己高兴地唱着、跳着《麻雀与小孩》给老寿星看。

这样快乐的日子,过了整整一个暑假。我们一点儿也不觉得日子过得快,我们实在是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快快有一个真正的自己理想的样子的家,随我们自己摆布。可是,有一天,有一个很让人难过的消息,我家要搬家了。

当然,妈妈爸爸的大的家要搬了,东厢房里我的家也要搬啦!

朱珊珊最难过。那天她来收拾她带来的东西,包枕头的花布哇,几个小碗啊,一瓶花儿啊,全都放在一个鞋盒子里拿回家去了。

我们搬到新的家的时候,那个东厢房里的方桌,可就不能做我的家了。新的家里没有我的家了,我只能在桌子上面吃饭、做功课,再也不许到桌子下面去了。

我的家呀!我的家呀!

今天我真正做了祖母,可是我一想起七岁的时候那个我的家,就觉得它比任何时候的家都让我快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