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7次 +选题
材料一:唐朝初年,宰相常在门下省议事,称之为政事堂。唐朝三省制下,中书省并不负责裁决政务,政务的裁决在尚书省和门下省。高宗时期,将政事堂迁到中书省。伴随议、表、状等文书大量增加,皇帝上朝议事的减少,中书舍人由“侍奉进奏”的职掌逐渐发展为参议表章,逐渐取得裁决政务的职权。开元十一年(723),张说任中书令,奏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所用印文为“中书门下之印”。因尚书省不设令,仆射名份不及两省长官,故名为“中书门下”而略去尚书省。
材料二:内阁的阁臣,一般都是文学侍从出身。最初内阁的大学士从翰林院的侍读、侍讲学士、编修等人员中选用,后来内阁地位不断提升,内阁大臣的选拔,一般从六部尚书或吏部侍郎等重要职位上选拔。明朝内阁制度下,全国的奏章,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按照规定,明朝皇帝针对内阁所作的“票拟”仅仅批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万历皇帝年幼即位,他早年的“批红”是在司礼监冯保指导下完成,而冯保跟张居正关系密切,因此张居正常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内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力图摆脱控制。
“假设明清两个王朝政权不是与经济发展反方向地高度强化政治专制主义,而是循着两宋对经济实行‘开放’的宽松路线前行,说不定中国传统经济也会发生像西方那种类似变迁的趋势,市场经济可能会出现某种突破。……但这种假设毕竟敌不过历史‘实在’的力量,政治体制是一道逾越不过去的‘铁墙’。”
﹣﹣摘引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解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明清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