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太湖县小池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①旧的制度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动
②各国都想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③各国都想在争霸战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④都为了“尊王攘夷”
①改革土地制度 ②推行县制 ③奖励军功 ④重农抑商
①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②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③秦朝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④秦始皇焚书坑儒
材料一:
图一:春秋战国铁制农具 图二:战国后期某水利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
请回答:
材料一 下列“鼻子套国环的青饲牛享(左图)“和“铁制农具(右图)”是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文物。
材料二 “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
材料三 东汉刘秀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唐玄宗坚持改革政略,整肃史治,发展生产,国家空前繁荣富强。
材料四 清前期在江南一带大面积推广双季稻,明代引进的玉来、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也在全国范围普遍种植,“种一收千,其利器大”。粮食高产,农产品丰富,劳动人口数量大幅增加,农耕文明的灿烂余晖,使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歼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的先行者……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材料三:内战的结束意味着“战时共产主义”这种权宜之计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于是它立即被抛弃了。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额征用。注重实际的列宁意识到改革是不可避免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新政期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等法案,要求企业按部门就产品的产量、价格等制定公平竞争法规,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法案还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
﹣﹣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