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成都专版调考A+B语文五上 A 卷专项 16连续性文本阅读

玩耍的大人

①过完年,终于把父母接到家里来住一段时间。这些年来他们都生活在农村老家,对城市生活非常陌生。

②母亲严重晕车,拒绝乘坐任何公共交通工具,而父亲又腿脚不便走不了远路,导致我无法同时带他们出去游玩。父亲想多看看外面,我便坐出租车带他去老城区逛,看到地铁站,我心想不如让他体验一下。坐电梯、买票、安检、刷卡、进站、上车……在如同迷宫一般的地下空间转悠,对父亲来说,如同进入了令人头晕目眩的游乐场。

③母亲天天坐在家里看电视,怕她无聊,我便提议去超市转转。超市里满目货品,流光溢彩购物的人群,喧闹无比。对母亲来说,这一切都是崭新的。她挽着我的手,一会儿对着一整排洗面奶问:“这些是洗脸的?”一会儿又看到各式各样的蒸锅:“这个炖鱼不错哟!这个炖藕蛮好!”一会儿摸摸羽绒被:“比我们家的棉被轻薄很多!不知道盖着暖不暖和……”渐渐地,我也能感受到她的幸福。

④周末,窗外阳光和煦,我心想不如趁着天气好坐地铁去玩。好说歹说,母亲终于坐上了地铁,也露出了父亲第一次坐地铁时的表情:“哎哟开得这么快,我怎么站得稳咦!司机人呢父亲一副见过世面的淡定表情:“你啊,什么都不晓得哦!司机在前头噻!”从地铁口出来,上电梯了,他们俩紧紧地挽在一起,我说:“别担心,很安全。”父亲说:“我不怕。”母亲说:“你不怕,抓我抓得这么紧做什么?”

⑤来到步行街,街头人潮涌动,两边店铺招揽生意的声音此起彼伏。父亲走不了几步,就要坐下休息。我跟母亲去买特产,母亲像一个活泼的小女孩,趴在柜台上,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喜欢得不行。过一会儿又沉迷地看着商店边推磨的假人:“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也太像了!你看看那头发、那牙齿、那推磨的手!”等买好东西回到父亲身边,母亲连说:“你快去看哪!那个人跟真人一模一样!”父亲回道:“你又瞎扯!”母亲急了,不由分说,将父亲搀扶起来。

⑥阳光暖暖的,父母慢慢地往那家店走去,而我,坐在父亲坐过的地方,恍惚间,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看着孩子们去玩耍的大人。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把下列场景补充完整。

(2)、读短文的第3、4自然段,完成练习。

①读到“流光溢彩”这个词,你眼前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呢?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

②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呢?它与母亲的心情和接下来发生的情节有什么关系?请写一写。

③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出了母亲第一次坐地铁的感受。想想你成长中类似的“第一次”,试着写一段话。

(3)、关于短文的题目《玩耍的大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多选)
A、题目强调在作者眼中的父母很幼稚。 B、文章围绕“玩耍的父母”选择场景。 C、题目体现出作者对父母的浓浓的爱。 D、文章的结尾和题目有相互照应作用。
举一反三
[自然之趣]

山 色

林宝珊

①十几年前,一个夏天的晚上,几个小孩,搬着凳子坐在屋外纳凉。屋子后边有一座小山丘。我们望去,山被夜晚染成浓重的黑,浓郁得像是即将滴落的墨汁,默不作声。“山是黑色的。”妹妹突然指着黑黝黝的一处。

②“不对! 山是绿色的,山上有小草,有小树,它们都是绿色的。”

③“你们说得都不对。我觉得,山是红色的,草丛里的覆盆子可好吃了!”

④“去吧,去看看山到底是什么颜色的。”爷爷晃动手里的蒲扇。

⑤我们争相跑起来,欢呼着,小心翼翼地沿着山路爬上了矮小的山坡。

⑥“咦,月亮是黄色的,它的光洒在山坡上,所有的东西都被照出了原本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的花朵,有翠绿的树叶……”我想,山坡居然能装得下这么多东西。

⑦这时候,有人提出应收集一些东西,于是,我们走起路来更加仔细。

⑧终于,在树荫下、草丛里、小溪旁,我们找到了心目中最能够代表山的颜色的物什。我们都围在爷爷身边,七嘴八舌地说着话,像一群归巢的鸟儿。

⑨这时候,邻居的男孩儿瘪了瘪嘴,颇有些委屈地跳出来:“我的衣服都被弄脏啦!”

⑩“多么美妙的紫色,就跟画上去的一样。”

⑪于是,男孩儿问:“那这是山的颜色吗?”

⑫“是,也不是。”爷爷开始卖关子。

⑬“山本身没有颜色,但是四季为它穿上了衣服,日月为它点缀了光彩。”我得意地说。

⑭“没错,你说得很好。”爷爷朝我们招了招手。“瞧,这些都是你们喜欢的颜色。”

⑮“我喜欢什么,山就是什么样的。”弟弟举着小手。爷爷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⑯妹妹大呼小叫起来:“那我想要五颜六色的山,要它发芽、开花、结果,要它越来越高大!”爷爷缓缓地讲:“只要你们愿意去做,把这些想法变成真实,山的颜色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美。到那时候,山的颜色,就成了山的景色。这才是真正的山色。”我们瞪大了眼睛。

⑰大家都心满意足起来,尽情地畅想着自己喜欢的山色。蒲扇摇动,晚风习习,梦里有山的身影。

(选文有删改)

阅读《风吹白鸽拨琴弦》这个音乐故事,完成练习。

风吹白鸽拨琴弦

    ①英国街头,在伦敦的鸽子广场,感受到的不只是异乡风情。

    ②这天,云淡风轻,我在熙熙攘攘的广场上慢慢逛,细细看,在转眼的瞬间,一位老人映入眼帘。

    ③我驻足,观察着他:他穿着米黄色风衣,戴着一顶黑帽子,鼻梁上,深色镜框下镶着一双深邃的蓝色眼睛。他坐在藤木长椅上,手拿着原木色吉他,独特的气质,合适的穿着,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④他布满皱纹的手,开始缓缓拨动琴弦,悠扬的琴声绵延流出。我的目光停留在他的指尖,他的手法变化多端,节奏轻快,手指的转换让我目不暇接。突然,他双眼微闭,身体有节奏地晃动。这不用琴谱的曲子,却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我心里不由得暗自赞叹。

    ⑤在他正前方的琴袋里,装满了铜币。这些铜币,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如此和谐。一曲终了,我缓缓走上前,俯身弯腰,几枚铜币轻轻落下,声音清脆,这是我对他琴声的致谢。我望着他,笑了笑,本想夸赞他的琴技高超,却觉得此刻无言胜有言,他也回报了一个慈祥的笑容。

    ⑥我正准备转身而去时,又一曲响起。开始反复快奏回旋,似流水潺潺,清澈明丽。忽而节奏轻快,伴着拍打琴身,如二重奏般奇妙。一会儿琴风又突转,像悲伤的颂歌,叙述着忧愁。最后高亢激昂,让人赞叹。他好像在变着世间最高超的魔术,浮动的手影,颤动的琴弦,如此契合。

    ⑦我不打算再去繁华的商店,便走向他对面的环石椅,背靠着花坛,静静地坐着,远远地望着,微闭双眼,陶醉在这无限的美好中。

    ⑧“小姑娘,你也在听他弹吉他吗?”一位东方中年女士问我。“对的。”我微笑回答。“其实你别以为他是卖艺的。我移居到剑桥五年了,常常在广场看到他。后来听人说他年轻时非常有才华,而且现在生活也很富足,但是他就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来这里弹吉他,本来只是为了传播快乐,后来竟有人把他当作卖艺的,给他钱。开始时他有些手足无措,但慢慢地,他认为这是别人对他音乐的肯定,心里也获得了坦然和更多的快乐,便欣然接受了。我虽然不懂音乐,但我可以肯定,他从来没有弹过相同的曲子。”听后,我对老人多了几分敬佩。长年累月,不弹相同的曲子,这得有多高的造诣?

    ⑨我朝他的方向望去,此时,不知他又在弹奏一首什么曲子。 我忽地发现,在他身旁,有一群白鸽,这些白鸽扇动着翅膀,似一片白色的海洋。那情形,似乎是在为老人伴舞,相互配合得那么默契,好似多年的挚友。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多的白鸽飞舞,也从来没有遇见过如此人物合一的震撼场面。

    ⑩我朝他的方向,再次深深鞠了一个90度的躬。

——作者黄舒灿,有删改

童年的朋友

[俄国]维·德拉贡斯基

①六岁的时候,我在电视里看了一场欧洲拳击锦标赛。拳击手们打得真来劲!接着电视里又播出了他们训练的情况,他们使出全身力量打击沉重的皮制的“梨”———椭圆形有分量的沙袋。我看得上了瘾,让爸爸也给我买一个“梨”。

②爸爸说:“你就随便玩点别的吧。反正你什么也干不成。”说完,他就上班去了。

③爸爸拒绝了我的要求,我心里很不痛快。妈妈看出来了,立即说:“我有一个主意。”她从长条沙发下面拖出一个大筐,在筐底下找出一个胖乎乎、毛茸茸的小熊。她把小熊扔到沙发上,说:“你看,多好的小熊,瞧那肚子多大,哪一点比‘梨’差?用不着买‘梨’了。你练吧。”

④我真高兴,妈妈的主意这么好。我把小熊放到沙发上,摆好,以便打起来顺手些。

⑤小熊坐在我的面前,一身巧克力色。两只眼睛一大一小,小的是原来的——黄色,玻璃做的;大的白色——是用一个纽扣做的。小熊用它那不一样大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似乎在开玩笑,说它不等我打就投降了……

⑥我瞧了它一会儿,突然想起好久好久以前我跟它形影不离的情景来了。那时我走到哪里都拉着它。吃饭时让它坐在旁边,用羹(gēng)匙喂它;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就十分逗人,简直像活了似的。睡觉时我也让它躺在旁边,对着它那硬邦邦的小耳朵,悄声地给它讲故事。那时候,我爱它,一心一意地爱它。为了它,把命献出来我都舍得。可它,我往日最要好的朋友,童年的真正朋友,这会儿却坐在沙发上。它坐在那里,一大一小的眼睛对我笑着,而我却想拿它练拳……

⑦“你怎么啦?”妈妈问道,“出了什么事?”

⑧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啦,我转过脸去,沉默了好长时间,为的是不让妈妈从声音里猜出我的心事来。我仰起头,想把眼泪憋(biē)回去。稍微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以后,我说:“没什么,妈妈。我不过是改变了主意,我永远也不想当拳击手了。”

梅兰芳:绝艺长传

拜师学艺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戏子的子弟只能继承父兄之业,而梅家作为梨园世家,自然希望有人能传其衣钵。然而,梅兰芳的自然条件并不好。 用他姑母的话来说,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眼皮下垂,见人也不会说话。加之体格瘦弱无力,这对于一个京剧演员来说是很大的缺陷。梅兰芳七岁学艺,第一任老师是著名小生演员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 当时的戏曲演员学艺没有课本,都是口传心授,但简单的四句老腔,梅兰芳却好几个小时都没学会,先生一气之下拂袖而去,道: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吃! 老师的话让梅家上上下下大失所望。正是因为这句话,使梅兰芳下定了苦练的决心。1902年,八岁的梅兰芳拜著名青衣演员吴菱仙为启蒙老师。吴先生对梅兰芳要求格外严格,每一个唱腔,每一个身段,都必须他亲自过目,就连梅兰芳的日常起居、饮食睡眠他也非常关注。

正式出道

梅兰芳开始学戏的时候,正是京剧发展的高峰时期,大清国虽然日薄西山,但是皇宫里特别喜欢京剧,在民间,听京剧也成为老百姓的一种时尚。随着技艺的长进,梅兰芳的学艺之心也越来越强烈。他开始四处向别人学习,他跟武生茹莱卿学习旦角剧目里所用的刀、枪、剑、戟、马鞭、拂尘等各种打法;跟姑父秦稚芬学习在飞驰的马车上挥舞刀叉剑戟。顽强的毅力和发奋精神使梅兰芳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吴菱仙为了让梅兰芳增加实践经验,早日担负起家庭重担,一直为其留心各种各样的演出机会。1904年的七夕节,10岁的梅兰芳第一次登上了舞台,他扮演的是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中的织女。

粉墨登场

1907年,梅兰芳离开吴菱仙,加入喜连成皮黄科班搭班学艺。除了演出之外,他最喜欢观摩前辈的表演。 当时在皮黄舞台上大红大紫的演员里,他最爱看的是谭鑫培的戏,谭当时是伶界大王,有“无腔不学谭”之称。梅兰芳只要一有时间便观摩和研究前辈的精湛技艺和优点特长。与此同时,梅兰芳仍向行内高人学戏。在梅兰芳拜投的老师里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王瑶卿,他创造性地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独创花衫行当,梅兰芳得了王瑶卿艺术的精髓,后将青衣唱腔开创出新的板式,将花旦的身段创编出新颖的花样,又将刀马旦的武打设计出很有新意的套路,这样便真正创立了梅派花衫行当。

声名鹊起

1913年7月的一次演出,谭鑫培、刘鸿声、杨小楼等名角都被邀来参会,梅兰芳也在被邀之列。但演出当天梅兰芳正好有另一场堂会,临时赶不过来,请求告免。管事的觉得有了这么多名角,少他一个也没关系,谁知在既定的戏码演完后,迟迟不见梅兰芳的踪影,台下观众开始骚动起来,就连谭鑫培亲自出场也压不住阵。好在后来梅兰芳连妆都没来得及卸就赶来了,一上舞台,全场掌声雷动。此时,谭明白了,现在已是梅兰芳的时代。

出国访问

梅兰芳以一个男旦身份,代表着处于社会底层的中国戏曲艺人,开始向传统的社会偏见和歧视心理挑战,卓有成效地为演员的社会地位以及人格尊严进行了奋力抗争。1930年春天,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地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使京剧艺术在另一个完全迥异的文化氛围中获得了承认和欢迎。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载誉回国后,梅兰芳声名大振,在美国的演出早已被国际、国内的舆论界炒得沸沸扬扬,回国后的演出自然身价百倍。

罢演避难

八年的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没唱过一天戏。在日寇入侵、国土沦陷时,梅兰芳不愿意屈从侵略者为其演出,而蓄须明志。对一位视京剧艺术如生命的大师来说,没有什么比八年不能演出更加痛苦的了。八年里,梅兰芳不仅东躲西藏,拒绝演出,还要筹钱维持家人和剧团工作人员的生活,最后不得不卖掉了北平的宅子。

重返舞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梅兰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52岁的梅兰芳重新回到了属于他的舞台。在日本投降两个月后,梅兰芳参加了抗战胜利庆祝会,消息一经传开,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轰动了。演出当天,梅兰芳一出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回荡在剧场里,经久不息。1961年8月 8日凌晨,梅兰芳突发急性心脏病,在北京病逝。

(选自《国家人文历史》,有删改)

 阅读短文《成长》,完成以下小题。

ㅤㅤ①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4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因为我的成绩一直在班级垫底。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

ㅤㅤ②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ㅤㅤ③那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美术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A.夏日的午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远处传来繁忙声音,隐隐约约,嘈嘈杂杂……

ㅤㅤ④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姚远同学,你来说说吧。”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⑤B.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我真想让他们闭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着头,傻傻地站着。

ㅤㅤ⑥美术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一手抚着我的肩,一手指着那幅画说:“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就说什么,你要相信自己的感觉!”这是莫奈的《睡莲》:水波粼粼,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看着那画,我心里竟有一种隐隐的感动。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语气说:“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丽的大自然。”

ㅤㅤ⑦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赏地说:“说得好!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她轻轻地按了按我的肩膀:“你挺有悟性的。这幅画,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希望有一天,你能去亲眼看一看。”我愣住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给我听的!我定定地看着老师走向讲台的背影,满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老师说我挺有悟性的!老师真的是这么说的!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也许……”

ㅤㅤ⑧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我凝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聚精会神地听老师的讲析,我发现,自己的感受虽然稍显稚嫩,但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原来我在绘画上是有悟性的!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ㅤㅤ⑨放学后,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睡莲》。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学科的参考资料。C.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ㅤㅤ⑩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从此,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和惰怠作战。越来越多的人真诚地用“阳光”“自信”“上进”这些词来形容我。终于,我张开梦想的翅膀,飞向远方……

ㅤㅤ⑪再回故乡时,我想找到那位美术老师,告诉她,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我已经去过了,在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

课外阅读。

____ 

ㅤㅤ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作“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ㅤㅤ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ㅤㅤ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ㅤㅤ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ㅤㅤ    “那儿找过了吗?”
ㅤㅤ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说。
    ㅤㅤ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