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重庆市隆盛片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甲)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①甲文中的主要事件可用乙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②“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体现了诸葛亮一贯的外交政策,《隆中对》中有一句话可以为证:。
③甲文中的“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的史实,乙文中是这样表达的:。
④“寄臣以大事”、“必能安国,终定大事”,两文中的所谓“大事”是指(用乙文原句回答)。
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②臣敢竭股肱之力
③以俟大举
④夙夜忧叹
⑤当奖率三军
⑥庶竭驽钝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晏子举贤
西汉·司马迁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越石父贤,在缧绁中①。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②。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③。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 “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④。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批注】“也”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我魏婴虽然没什么仁德,但帮助你解危脱难,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要和我绝交呢?”“也”表达了魏婴对越石父请求绝交充满疑问,急于想从越石父口中得到答案的迫切心情。 |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⑥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⑦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⑧。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越石父:齐国贤人。缧绁:拘系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禁。②涂:通“途”,路上。骖:古代一车四马,骖是两边的马。③绝:断绝,此处为绝交。 ④诎:通“屈”,受委屈;信,通“伸”,受尊重。⑤感寤:认识,了解。⑥御:车夫。⑦自下:自处下位,表示自谦。⑧抑损:谦卑退让。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