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山东省莱芜市陈毅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家

徐风

    ①已近年关,隐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县城年味渐浓。火车的汽笛声频繁地响起。一条悠长的巷道里藏着几户人家。一座陈旧的小四合院里传来清脆的电话铃声。

    ②妈,再过一两个小时我们就到家了,晚饭回家吃,一年没吃到您做的饭了,呵呵。

    ③你这孩子,咋突然就改主意了?不早讲,也好让妈提前高兴着,刚才还和苗苗念叨呢,苗苗一直想去看你们呢。

    ④不是想给您个惊喜吗,呵呵。

    ⑤好好好,妈这就准备去。苗苗奶奶放下电话,苗苗,你都听到了吧,你爸妈一会就到家喽,自己好好玩,奶奶给你做好吃的。奶奶脸上的皱纹一下全舒展开了。

    ⑥五岁的苗苗听说爸妈要回家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冲向大门口。奶奶扶起被门槛绊倒的孙子,轻拍了下孙子的小脑瓜,乐呵呵跑进了厨房。

    ⑦就是,有钱没钱也得回家过年嘛。你们不记挂妈,不记挂苗苗,俺祖孙俩可天天伸脖子盼呢。苗苗奶奶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恨不得手脚并用地忙活。一切准备就绪,额头上竟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瞅着还算丰盛的菜肴,关键都是儿子媳妇爱吃的,喜滋滋地擦了擦汗,又捶了几下腰,却并不急着点火。天寒地冻的,等着儿子媳妇回家边炒边吃。也就在此时她才忽然想起小孙子,好像老一会没听到动静了,心里不知咋的“咯噔”一下,边喊边出了厨房,无人应答。

    ⑧苗苗奶奶翻遍了满屋满院,犄角旮旯,仍不见小孙子人影,便心慌慌地跑出院子,挨家挨户寻找。邻居们都是一样的答案,她大声呼喊着追出巷子,来到街上,四下里飞速扫了一遍,眼里满是失望和惊恐。

    ⑨这个节骨眼上孙子要是出点啥事,这个年还咋过?我咋向他爸妈交代?老天爷啊!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⑩天色渐晚,还飘起了雪花

    ⑪咱这儿就巴掌大的地方,何况还报了警,他们很快就能把苗苗找到的。

    ⑫邻居们正在不住地安慰着精神几乎失控的苗苗奶奶,一阵急促的铃声骤然响起。

    ⑬真悬哪!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⑭邻居们急忙把苗苗奶奶搀起来,问:咋了?到底说啥了?

    ⑮孩子在车站警务室呢!苗苗奶奶带着哭腔说。

    ⑯咱咋就没想到呢?车站离这里不是很远。

    ⑰敢情这孩子是去接站了,等不及了。

    ⑱哎哟喂,你说这么点小孩,幸亏被警察发现了。

    ⑲麻烦你们帮我再守会家,我去把孩子弄回来。苗苗奶奶边说边往外走。

    ⑳让老刘守着,我们几个陪你一块去吧,天黑路滑的。几个热心的邻居前后撵了上去。

    ㉑工夫不大,一行人来到警务室。还未进门,苗苗奶奶就发现小孙子坐在沙发上伸着长长的舌头,正“吧唧吧唧”地舔着棒棒糖。

    ㉒苗苗奶奶气不打一处来,紧走几步,推门闯了进去,也忘了跟警察道谢,一把将苗苗从沙发上拖下来,抬手屁股上就一巴掌:你个小冤家,差点把奶奶吓死!

    ㉓奶奶不讲理,我又没做错事。反应过来的苗苗咧着嘴委屈地辩解。

    ㉔还没错呢?奶奶又举起巴掌。

    ㉕孩子毕竟小嘛,没丢就万幸了。邻居劝住苗苗奶奶。

    ㉖警察抱起苗苗,笑说:大娘,消消气,您往别处想想看,孩子今天这个举动是不是挺招人疼?他跟我们讲他爸爸电话里说给您一个惊喜,他也要给他爸妈一个惊喜呢。多乖,多懂事。

    ㉗苗苗奶奶瞅着警察怀里噘着嘴巴、抽抽噎噎的小孙子,忍不住老泪直流。

    ㉘此时,“呜——呜——”似是火车进站的汽笛响起,雪花也越发欢快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1)、小说中哪些内容暗示了苗苗会去车站接爸妈?请简要回答。
(2)、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②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3)、小说两处写雪花,各有什么作用?
(4)、关于小说主题,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第一种:表现苗苗一家感人至深的亲情。

第二种:体现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的人间温情。

第三种:反映留守家庭的生存现状,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孤独的老乡
夏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⑪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⑰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⑱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⑲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⑳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赵三贴

刘剑飞

    ①清末民初,谯城南门里有一赵家正骨堂,主堂大夫姓赵,擅接骨,尤擅配制膏药,人称“赵三贴”。

    ②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可雨看其身胖体拙,手上功夫却是了得,碰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笑眯昧看着对方,伸出胖手这么一摸,里面怎么回事,立马心知肚明。而后,谈笑间,趁人不备,忽而双手如电,分抓断骨两端,一推一送一按一揉,但闻咔咔几响,不待那人喊疼,断骨就已接上。随即,再往伤处敷一贴膏药,上两块夹板,就算完事。临走时,照例给伤者另拿两贴膏药,嘱咐好七天一换。回去了,不出二十一天,伤处自愈,准能行动如常。人们无不喷喷称奇,于是送他绰号“赵三贴”。

    ③有一年,镖局的杨镖头外出护镖,路遇悍匪,被打得四肢齐断、在在一息。看了几个大夫,均是摇头叹息。后来找到赵三贴,接上断骨,贴了膏药,到了一个月头上,就能打拳练棒了。杨镖头很是感激,花重金为赵家正骨堂做一牌匾,并请书法名家题写了“赵三贴”三个大字。自此,赵三贴名声更盛。

    ④自古道:同行是冤家。在城北也有一家治骨伤的老字号,主家姓孙,人称“孙接骨”。自从赵三贴名声大盛后,这孙家的生意就日渐冷清。孙接骨就恨上了赵三贴,逢人便讲赵三贴是江湖野医,根本不懂接骨续骨之正法。赵三贴听到传言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

    ⑤一日上午,赵家正骨堂突然闹嚷嚷抬进一个伤者。这人是街面上的一个混混儿,名叫马三。但见他左脚低垂,小腿红肿,显然是左小腿骨断了。

    ⑥正位,接骨,贴膏药。正当赵三贴准备上夹板时,马三吸溜着嘴,阴阳怪气道:“都说你赵三贴擅接骨、膏药神,马爷我这腿,你确保能接好吗?”

    ⑦赵三贴淡然一笑,不紧不慢道:“一贴正骨,二贴生肌,三贴闭合,不出三七二十一天,定能让你走路。”

    ⑧“哼,好大的口气!”马三一撇嘴,“到时我这腿要是不好,可要砸你的招牌!”

    ⑨赵三贴就知道是遇上找碴儿的了,轻笑一声,不再多言。

    ⑩二十一天后的下晌,十多个无赖抬着马三,骂骂咧咧地闯进赵家正骨堂。

    ⑪一进门,马三就指着赵三贴大骂:“说什么二十一天准能走路,现在你给我睁眼瞧瞧,老子的腿接好了吗?”

    ⑫赵三贴一愣,走上前细看马三的伤处,但见左腿依然红肿,一只脚无力地垂着,竟是没接上?!待伸手去摸断骨的部位,不禁心中一惊,豆大的汗珠顺额头流下。

    ⑬“弟兄们,给我砸!”马三一声喊,众无赖早已跑出堂外,摘掉写有“赵三贴”的那面牌匾,稀里哗啦,一通猛砸。

    ⑭赵三贴也不讲话,脸上依然带着笑,抄起一把大扫帝,慢悠悠地清扫地上的碎匾。

    ⑮再说孙接骨,听说赵家招牌被砸,高兴得又是放鞭炮又是换匾,发誓要研制一种骨伤新药,盖过赵三贴。

    ⑯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孙接骨带着徒弟,去城西六十里外的龙山采药。孙接骨从崖上摔下,竟硬生生把脊推骨给摔折了。其徒弟再三施救,也没能将他的断骨续上。正当孙家人哭天抢地、一筹莫展时,赵三贴竞背着药箱,上门治伤来了。

    ⑰经此一事,孙接骨是又惭愧又感激。伤愈后,在芍香楼定一桌酒席,答谢赵三贴。席间,孙接骨说起当年马三找碴儿闹事,砸赵家的招牌,皆是他花钱收买,背后指使的。

    ⑱赵三贴一笑:“这事你不说我也知晓。当初马三的断骨本是齐碴,伤在膝下四寸;第二次再来找我,断的却是斜碴,伤在膝下五寸,显然是外力挫伤所致。而细观挫断其腿骨的手法,正是你孙家的分筋挫骨手。只是,当时有些震惊,这生生将人闭合之骨再次挫断,也未免太有违医道了!”

    ⑲喝了一口酒,赵三贴又道:“其实,孙兄不知,我们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的心里。故此,你虽让人砸了我的招牌,却无法砸去病人对我的信任。”

    ⑳一旁的孙接骨,早已听得又羞又愧……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织藤编竹兴味长

彭敏艳

野水平溪桥,波翻蓼花乱。

斫竹编青篮,门前开蟹簖。

——[明]王叔承《雨后杂兴三首》(其二)

①山村雨后,水满花乱波浪滚,鱼跃虾跳螃蟹肥,砍竹破篾织竹篮。门前溪里卧着鱼篓子,村居春日妙趣横生。尤其是织藤编竹,它们总能轻易俘虏我的心肝脾肺胃,尽管我知道它们与劳作的辛苦是连体的。

②这或许与我儿时浸泡在竹编的时光里有关。我爷爷擅长竹编,他破出的竹篾片片薄而均匀,非常完美地掉出竹篾的柔韧,编成的家用竹具形态优美且坚固耐用:鸡笼、猪笼、箩筐、簸箕、筛子、篮子……他总能编出你眼里的惊喜。

③我常常衔着一根竹芯半蹲半坐着,看爷爷把砍下来的新鲜竹子去掉枝丫,露出竹子光溜修长的身躯,接着破成一捆捆大小、长度一致的细长篾条。做簸箕耳的时候,要用火烤过竹条,才能弯出自己想要的弧度。烤竹条的时候,竹子的清香先是变得愈发浓郁,随后便掺上烟火的味道。我极喜欢它,总是贪婪地闻着。可我还没闻够,爷爷便把它们闷进了土里,厚厚的泥土封闭了一切,记忆里唯剩褪色的遗憾。

④后来竹编被赐予一个诗意的名字——“非遗”。可惜爷爷已经无从知晓。这回听说要与“指尖上的非遗”相约,才惊觉原来那熟悉的气味一直盘踞于心,未曾消散过。枯黄的记忆再度枝繁叶茂,于是欣欣然前往。

⑤将到目的地时,天空应景地飘起了雨,如衣服上密密织着的针脚,又像藤织品上纵横有序的经经纬纬。此情此景让人不觉又从脑中排出王叔承的诗歌。雨水夹着泥土的气息倏然入怀,平添了几许原生态的味儿。

⑥跨入工作间,清香萦怀。竹木芒藤编或横或卧或斜或挂,仪态万千地在这恭候来客。 它们不以华丽取宠,而是以素色为主,像乡野人家的碧玉,恰到好处的端庄秀丽,略带羞涩的眼神媚态横生。间或有的配着插花,于是就不显得单调了,像水墨色的树影上印染了小黄花,雅而不俗。

⑦造型就不必说了,或小巧精致,或大气磅礴,或在线条上下功夫,或在纹理上细斟酌,或在构造上花心思,或在点缀上做文章。一个状如军壶的挂饰纹理精致,像油画的泼墨挥洒;一个花瓶状的竹编品,像是文艺气息浓厚的素描;一个女式太阳帽般的菜篮子,像时尚与传统孕育的混血儿

⑧织样师傅一边和我们聊他的编织人生,一边飞快地转动双手,教人疑心他双手自带心眼,而不是由身体其他器官支配它们在工作。捏、扭、拉、按、翻、织……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弹跳的音符,在织样师傅的手里如山间乡野的溪流一样欢快地流淌。纵横交错的白藤在他手里翻过来覆过去,从生活的柔韧里拖出丰盈的厚度,像一朵散开又合拢的花,开开合合间,白藤在他手里一寸一寸长成精致的白藤蓝。

⑨织样师傅从事竹木芒藤编行业三十多年了。初学竹编时,手常常英勇负伤;破竹篾时的刀割,编织时的刺划,旧伤疤还没好,又添新伤疤,双手横横竖竖伤痕累累。他伸出双手,堆叠的老茧,深深浅浅的陈年伤痕触目惊心。

⑩他一笑将我们的惊恐淡化在嘴角:“那时刀钝人也笨,刀里来竹里去,吃过一些苦,经验就像树的年轮一样一圈圈地往心里长了。凡事有了经验,心里便有了分寸,手也就顺带长了眼。”

⑪“吃那么多苦,没考虑过放弃吗?”

⑫“放弃?”他停下手,目光聚焦到窗外一个虚无的点,“从来没有考虑过,毕竟要养嘴巴,要养人,日子要过下去。 想得最多的是怎样编得更好、编得更快,编出新花样,多赚几个钱。”

⑬只那么一瞬间的暂停,织样师傅的双手又开始它们的弹跳。师傅黝黑的脸上镀了一层厚重的生活的原色,那是一种历尽千帆的宁静安详与饱经风霜的糅合。

⑭一个成品竹编篮子要经过砍竹、去枝叶、破篾、选蔑、编织、剪余、印染等一系列工序。 在长久的诞生过程中打磨成完美的结构,需要耐心去对待,就像等待一朵云敞开它的怀露出明净的天蓝色那样令人着迷,更像等待田野里的青色的禾苗褪去青涩换上金黄的霓裳,浑身上下散发着成熟的稻香气息。在编竹篮的同时,织样师傅也把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烟火况味编织成一朵带有褶皱的花,是那样的执着而迷人。

⑮一万多个日夜,从竹编到木编再到芒竹与白藤的编织,从实用的农村簸箕、菜篮、筛子、箩筐到今天的挎包、摆件、藤篮、花篮;从单一的样式、笨拙的形貌到复杂的图案、别致的构造、优美的线条;从国内市场到远销美国、东南亚……那是一种漫长的燃烧的裂变,一些东西被烧焦,一些东西在生成。 童年、少年、青春生成柴米油盐酱醋,化作屋檐护着的安暖;风里雨里波涛汹涌的躁动在起起伏伏中平静成一潭幽深。

⑯“不由经纬力,安有卷舒劲。”编织如此,生活亦如此。只有经得起大打磨,才能诞生出大美。

⑰约莫3个小时,一个有着细致绵密的条纹的白藤挎包就完美诞生了。织样师傅仔细地修剪着挎包的边边角角,末了他深情地注视着挎包,仿佛我们都是透明的存在。

⑱一些读不清的东西正在织上这深情的目光,或许是竹木芒藤编,或许是远去的年月,或许是未来的期许,或许是当下生活的边边角角,它们尽在这份深情里织出了长长久久的兴味。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包书皮

潘渊之

①我“不以物喜”的境界,年过半百了,依然遥不可及。儿时更是背道而驰,别的不说,新学期发下新课本,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包书皮——找一张厚点、结实点的纸,四剪八折,覆裹住封面封底,写上书名和班级、姓名……虽无难度,却不亦乐乎,就是因为新书能让人心生欢喜。

②到了中学,欢喜心没减,虚荣心又生,有意做个文学爱好者,哪怕入门级的也好。但因地偏、家贫,渴望中的文学名著,不是见不到,就是买不起。某次包书皮,忽生一念,给语文书写上一行外文,忘了是从哪儿抄来的外国小说名,以聊慰书不能得、心向往之的焦躁,并指望引起别人的关注、赞赏。果然,语文课上,老师发现了,拿过去翻翻,指着书皮的外文,这什么?满脸通红地答,少年维特的烦恼。老师一声轻笑,欲言又止,可能是硬生生吞下一个“现挂”:来来来,告诉大家,哪个怀春的,让你钟情了?

③早年的书,纸张、工艺都比现在差得多,传阅率却极高。特别是小说,无论《金光大道》《艳阳天》,还是《平原枪声》《大刀记》,传来传去,往往缺头少尾,封皮掉了粘、粘了掉,前言、后记也无迹可寻。所以,那时人们的包书皮习惯,多是出于无奈。我最初是一切都包,后来是书好就包,再后来是必要才包。到了1994年,包完三联书店首版首印的《金庸作品集》,就啥也不包了。

④《金庸作品集》大概是我买到的最早的带护封的书。那时还不知道“护封”这个说法,觉得就是封皮,有必需的文字信息,有典雅的古画、花纹,只是没与书一体粘牢,所以我称之为“浮皮”,即浮动的封皮。“浮皮”拿掉,“固封”(固定的封皮)露脸,白底之上,唯字而已矣:封面有书名和作者名,书脊有书名、套名、卷号及出版社标识,封底则是纯纯的光板。给这套有护封的书再包一层书皮,我倒没以为多余。一则,这是用一个多月的工资换来的,三十二册一箱,既贵且重,值得一包;二则,我把“浮皮”视为正式封皮,而“固封”那“无设计的设计”,挑战了我对一套好书的想象;我甚至觉得,它还不如纯手工自包书皮更能表达对好书的尊重。

⑤如今,书是越来越贵,买书却越来越容易,书的传阅率和复读率也越来越低,而书的纸张、工艺又今非昔比,封皮不那么容易卷边、折断,甚至可防变形、抗水溅,再加上护封大行其道,除了小学生还在给课本套塑料书皮,谁还会自己动手裁纸包书呢?

⑥更何况,现在重要的问题,已不是书皮包不包,而是护封扯不扯了。

⑦前两年,买得一套译林出版社的《加缪全集》,六卷,硬壳精装。护封黑白调子,布勒松拍的那张照片占了封面的大半版:冬天里的加缪,叼着半截香烟,目光坚定,你仿佛能感受到他体内那“不可战胜的夏天”(加缪语)。取下护封,内封硬壳覆的是特种纸吧,应该不适合把外封画面原样照印,所以从简,只在封面、书脊印有该册书名和加缪签名,不过,是法文,没有汉字。摩挲着,端详着,我忽然想起中学时给语文书写外文名的尴尬事。当年包上书皮,确是要拿洋文来的;如今扯下护封,是不是同样的效应?

⑧这层并不“潦草”的“浮皮”,扯,还是不扯?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学习任务。

花朵的秘密生命(节选)

〔美国〕沙曼·阿普特·萝赛①

我躺在草坪上,依偎着一丛雏菊。它们的中心是蛋黄一样的颜色,花瓣是柔和的乳白。 附近有朵跃升花正炫耀着自己如喇叭般修长的花瓣,这些花瓣形成一个五角的星形开 口。我 只剩下几分钟的时间了,蚂蚁将爬上我的脚踝,有刺的叶子会扎到皮肤,我会感觉很不自在。 毕竟现在离地面这么近,连三十厘米都不到。很快我就会想要起身,重拾两足动物的视野。

有好几分钟之久,雏菊的白色花瓣占据了我的心。土地和树叶的味道是如此熟悉。 当 阳光炙热的能量润泽田野,我被它散发出的一 阵阵能量轻摇入梦。波长较长的有无线电 波、红外线,还有近红外线( 就是它把我赤裸的腿晒得发烫);波长较短的有紫外线、X 射 线、伽马射线它们多半都不会到达地球表面。

而在紫外线和近红外线之间,满载能量的光子波长恰在人类可见的范围内,属于可见 光。我们会把不同波长的光看作是不同的颜色;光谱的其中一端是紫色,另一端是红色。

我稍稍上前,红色跃升花的花瓣顿时放大,占据了整个视野。花瓣细胞中含有色素,能够吸收或反射不同波长的光。跃升花的色素就是反射了红光范围里的光波;而其余大部分波长的光波都被它吸收了,所以我看不到那些颜色。

花把那些颜色藏起来了。

我看到的是进入我眼中那被反射的红光。眼睛会把它转换成电化学能量,送到大脑, 于是我脑中浮现:“嗯 … …猩红色,是朵斗牛士。”

尽管那些看到光线、看到红色的原理我全都明白,但是这些现象如此复杂,而且就发生 在一瞬间,说真的,我也很讶异自己竟然能够用三言两语就说清了。

我又转向那朵雏菊。

有些白花的色素,会把所有可见光谱内的光都反射回去,不管是红、橙、黄、绿、蓝,还是 紫光。 当物体的所有颜色都被反射掉时,我们就看见了白色。

然而,大部分的白花靠的不是色素,而是花瓣细胞间布满空气的间隙来反射光线。 同 样的道理,雪花之所以是白的,是因为结晶颗粒之间有填满空气的间隙。花朵细胞不同的 排列方式可以造成光线散射或高度折射,产生从天鹅绒般的雾蒙蒙到晶莹耀眼的不同效 果。如果我们挤压一朵含有空气间隙的花使空气散出后,软绵绵的花瓣将变得黯淡无光。

如果所有可见光都被花瓣或其他物体吸收,我们就会看见黑色。 黑色的花并不多见, 不过曾在一九三九年于墨西哥的瓦哈卡被人发现。五十年后,一位植物学家出发寻找这朵 名为“Lisianthus nigrescens ”(黑色洋桔梗)的花,他描述这朵花看起来像是 “点点发亮的煤 油 ”,花开时宽二点五厘米,有如 “黑缎制成的钟 ”。他在实验室里发现这朵花能够产生大 量的色素,以惊人的速度把从红到紫的所有可见光吸收殆尽。没有人知道它靠什么传粉, 也想不通一朵花为何要穿一袭黑衣。

绿色自然是我在这片原野中看到的主要颜色:雏菊叶子的深绿,跃升花茎部的浅绿,嫩 草的宝石绿,杜松和北美黄松的苍绿等。在学校里,我们都学过光合作用,被称作叶绿素的 色素能把光转换成能量;我们都仰赖它的恩赐。

叶绿素在位于紫蓝光和橙红光的波长范围内时吸收效果最佳;绿光的波长没有利用价 值,所以会被反射回去。生物学家对此做出的解释是:当初远古植物在有着大量水生细菌 的深海里进行演化时,这些细菌吸收利用的就是绿光;于是,能够利用其余波长的似植物细 胞较其他细胞更有生存的机会。登上陆地后,有了充足的阳光,植物只须维持原来的效率 继续反射绿光,不必吸收所有的光就能存活。今天我们不会走在长满 “黑缎制成的钟 ”的 树下或在煤黑色的草地上野餐,或许就是这个原因。我很庆幸植物有这样的先见之明。

(选自沙曼·阿普特·萝赛《花朵的秘密生命》,有删减) 

【注释】①沙曼·阿普特·萝赛:美国知名自然写作作家,曾获 “山与原图书奖 ”,被赞为“将文字谱以音符”,《花朵的秘密生命》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链接材料】

植物的叶子看上去大多是绿色的,这是因为植物叶子中含有的叶绿素对绿光反射能力 强,所以我们看到的植物叶子大多呈绿色。但有些植物到了秋天,叶的颜色会发生变化,由 绿色变成黄色或红色。原来植物叶里除了含有叶绿素以外,还含有橙黄色的胡罗卜素和黄 色的叶黄素。到了秋天,叶绿素受气温下降等因素的影响而分解,而胡罗卜素和叶黄素则 比较稳定,终于在秋天“重见天日”了。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 七年级下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