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燕 子 窝 

【胡明宝】

我小时候很皮,没少让家长操心。有一回,我站在我家屋檐下转着眼珠打燕子的主意。一个燕巢像壁虎一样紧贴在屋檐下,有小燕子叽叽喳喳的叫声撞击着屋檐上探出的瓦片。这叫声乍听,稚嫩悦耳,听久了全是噪声。好了,既然是噪声,既然“全家人”都认为吵得不行,我捣碎燕子“老巢”的行为便变得名正言顺起来。

就在我把竹竿当成凶器对准燕巢的时候,【A】奶奶挪着步子从屋里杀出来,她夺过我的竹竿,扔到一边,沉着脸说:“谁让你戳的?”我傻在一旁,好久才不服气地反问:“为什么不能戳?”奶奶说:“就是不能戳!”

奶奶不让我戳燕子窝,我偏戳!谁让我又皮又叛逆呢。

我扛着竹竿在村庄里四处游荡,寻找可以“作案”的目标。

一天后,我便在老周家过门楼檐下发现了一个燕子窝。嚯,这个窝大,看上去像个硕大的冰激凌,“冰淇淋”顶端站着几只黑色羽翼的小燕子,偶尔某只会抖抖翅膀叫几声。我举起竹竿戳过去,“噗”“冰淇淋”从下面破了个洞,又一下,“冰淇淋”变得摇摇欲坠,泥土“噗噗噗”掉下来,鸟毛翻飞,几只小燕子乱抖着翅膀惊恐地大叫。

“住手,你就不怕瞎眼睛!”【B】当我第三次举起竹竿时,老周怒气腾腾地站在了我身后,他的一只手用力攥着锄柄,好像随时会举起锄头打狼一样照我的脑袋砸下来。老周扳过我的身子,盯着我的眼睛,又无奈又惋惜地说:“你个熊孩子,完了,戳燕子窝要瞎眼,难道你奶奶没告诉你?”我立刻吓傻了,扔掉竹竿连滚带爬、连哭带嚎地跑回家。

奶奶正坐在院子里的马扎上择芹菜。她看见我痛哭流涕的样子,眼都直了,慌忙迎上来问我“怎么了”,我说:“老周说我的眼要瞎了!”奶奶扔掉菜叶,气愤地说:“那个老头子,胡说八道,他咋这样咒你,我去找他算账!”我拽住奶奶的手说:“我戳他家的燕子窝了。”奶奶脸一沉,瞪我一眼,那神情完全是在说我自找的。接着,奶奶说:“傻孩子,他是装模作样吓唬你呢。他是警告你不能伤害燕子啊,这是祖辈流传下来的说法,也不能怪他说得难听。咱做人可得守规矩,以后别再戳燕子窝、伤害燕子就好了。”

这件事就这样深深烙刻在我心里。我不知道人们究竟为何对燕子如此爱护和敬畏?是因为它穿着像绅士一样的燕尾服,又像绅士一样傲岸优雅吗?是因为它是益鸟,能吃掉很多糟蹋庄稼的虫子吗?是因为它每年春天都要不远万里从南方重返小村的故居养儿育女吗?是因为它从不像麻雀一样整天和人们争抢居住领地和企图占有人们的粮食吗?是因为古人一次次把它写进最得意的诗作里让人们觉得它可爱、高贵、神圣,凛然不可侵犯吗?或许还有很多的理由,不过这件事后,我再也不敢对燕子“动手动脚”了。

我产生了千方百计赎罪的念头,渴望能救一只或几只落难的燕子,让我负疚的心找到平衡。

我在村里的小巷和老屋前徘徊,在大片绿油油的玉米地边徘徊,在长满青苹果的果园里徘徊,我的眼睛滴溜溜转,不懂我的人看到我一定会觉得我像个贼眉鼠眼、形象猥琐,在寻找目标的小偷。只有奶奶懂我,奶奶知道我在寻求“见义勇为”的机会,我在渴求救一只突然落难的燕子。但是没有人给我提供这个机会,燕子更不会给我提供这个机会。这样也好,燕子平安,我亦心安。以后的日子,我一直这样安慰自己,直到岁月的尘埃渐渐填平我与燕子之间的沟壑。

今年五月的一天,我去拜访一位老人。老人住在一个老旧的居民区,环境卫生不怎么好。夏日一到,苍蝇乱舞,蛾子乱扑,这里的人们便早早用纱网将整个院落遮罩起来,既防飞虫袭扰,又干净卫生。到了老人家里,我习惯性地抬头看“天”,却没见头顶的纱网,感到奇怪,便问老人:“今年咋没罩起纱网?是不是缺少帮手?”老人摇摇头,领我到门楼下,指着门楼的三角形顶棚说:“今年来了两只燕子筑巢育雏,它们从天井里飞进飞出,如果罩上网子,就堵住了燕子的路。”我抬头,果然一个“火炬状”的巢穴紧贴在顶棚一侧,里面传出雏燕细细的叫声,仿佛在回应着老人的话。

多少年来,我又一次如此迫近地看到了燕子的巢穴,听到了雏燕的叫声,它们又一次激活了我儿时的记忆神经,让我倍感亲切和舒畅。回到小客厅,老人边泡茶边说:“等小燕子学飞之后,我再罩纱网也不迟。”我说:“如果燕子孵两窝呢?”“那就再等。”老人脱口而出。

我没有问老人为什么执意为燕子自由出入而“不罩纱网”,因为这个问题太幼稚了。

因为爱而爱,因为爱而护,因为爱而畏,这是一个普通的道理,很多人做不到,老人、奶奶和秃老周他们都做到了。

——(选自2023年5月5日《潍坊日报》,有改动)

(1)、【文之情节·理而明晰】

请根据下面的简笔漫画,结合文章补全内容。

图一中,奶奶阻止“我”戳鸟窝,“我”

图二中,老周怒斥“我”戳鸟窝要眼瞎,“我”

图三中,老人,“我”深刻明白了这一行为背后的良苦用心。

(2)、【言之心声·行为心表】

本文对人物动作、神情的描写十分精彩,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简要赏析。

(3)、朗读下面这句话时,重音应该落在哪个词语上?请说明理由。

我不知道人们究竟为何对燕子如此爱护和敬畏?

(4)、【名之趣味·独具匠心】

作者儿时称燕子窝为“冰淇淋”,长大后称之为“火炬”。请揣摩作者改变称呼的用意。

(5)、【情之浪漫·意蕴深远】  

老师计划将这篇文章与郑振铎的《猫》进行“群文联读”,你觉得合适吗?请结合文本,从内容、主题等角度阐述理由。

【小贴士】“群文联读”是指师生围绕着一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然后紧扣议题进行阅读和探究的过程。

(6)、成长就是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最终成为理想的自己。请从下列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位,谈谈他是如何成长的。

【备选人物】: A.孙悟空(《西游记》)    B.鲁迅(《朝花夕拾》)

举一反三
阅读丁立梅的《爱到无力》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母亲进厨房杉好大一会儿了。

      ②我们兄妹几个坐在屋前晒太阳,等着开午饭,一边闲闲地说着话。这是每年的惯例,春节期间,兄妹几个约好了日子,从各自的小家出发,回到母亲身边来拜年。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这个喜欢吃蔬莜,那个喜欢吃鱼,这个爱吃糯米糕,那个好辣,母亲都记着。端上来的菜,投合了人人的喜好。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这个袋子里装青菜菠菜,那个袋子里装年糕肉丸子。姐姐戏称我每次回家,都是鬼子进村,大扫荡了。的确有点像。母亲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堞到袋子里,让我带回城,以便事无巨细地把我照顾好。

      ③这次回家,母亲也是高兴盄,围在我们身边转半天,看着这个笑,看着那个笑。我们的孩子,一齐叫她外婆,她不知怎么应答才好。摸摸这个的手,抚抚那个的脸。这是多么灿烂热闹的场景啊,它把一切的困厄苦痛,全都掩藏得不见影踪。母亲的笑,便一直挂在脸上,像窗花贴在窗上。母亲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要到地里挑青菜了。却因找一把小锹,屋里屋外乱转了一通,最后在窗台边找到它。姐姐说,妈老了。

      ④妈真的老了吗?我们顺着姐姐的目光,一齐看过去。母亲在阳光下发愣,母亲说,我要做什么的?哦,挑青菜呢,母亲自言自语。背影看起来,真小啊,小得像一枚褶皱的核桃。

      ⑤厨房里,动静不像往年大,有些静悄悄。母亲在切芋头,切几刀,停一下,仿佛被什么绊住了思绪。她抬头愣愣看着一处,复又低头切起来。我跳进厨房要帮忙,母亲慌了,拦住,连连说:“快出去,别弄脏你的衣裳。”我看看身上,银色外套,银色毛领子,的确是不经脏的。

      ⑥我继续坐到屋前晒太阳。阳光无限好,仿佛还是昔时的模样,温暖,无忧。却又不同了,因为我们都不是昔时的那一个了,一些现实无法回避:祖父卧床不起已好些时日,大小便失禁,床前照料之人,只有母亲。大冬天里,母亲双手浸在冰冷的河水里,给祖父洗弄脏的被褥。姐姐的孩子,好好的突然患了眼疾,视力急剧下降,去医院检查,竟是严重的青光眼。母亲愁得夜不成眠,逢人便问,孩子没了眼睛咋办呢?都快问成祥林嫂了。弟弟婚姻破裂,一个人形只影单地晃来晃去,母亲当着人面落泪不止,她不知道拿她这个儿子怎么办。母亲自己,也是多病多难的,贫血,多眩晕。手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指头已伸不直了。家里家外,却少不了她那双手的操劳。

      ⑦我再进厨房,钟已敲过十二点了。太阳当头照,我的孩子嚷饿,我去看饭熟了没。母亲竟还在切芋头,旁边的篮子里,晾着洗好的青菜。锅灶却是冷的。母亲昔日的利落,已消失殆尽。看到我,她恍然惊醒过来,异常歉意地说,乖乖,饿了吧?饭就快好了。这一说,差点把我的泪说出来。我说,妈,还是我来吧。我麻利地清洗锅盆,炒菜烧汤煮饭,母亲在一边看着,没再阻拦。

      ⑧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母亲内疚得无以复加,她的脸,贴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我背过脸去,我说,妈,城里什么都有的。我怕我的泪,会抑制不住掉下来。以前我总以为,青山青,绿水长,我的母亲,永远是母亲,永远有着饱满的爱,供我们吮吸。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母亲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

      ⑨我的母亲,终于爱到无力。

                                                                                                                                                                  (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雨丝如期而至

卢惠龙

    ①雨丝如期而至,细细碎碎,却并不停歇。一阵一阵,随风飘忽。我的石屋被雨丝的沙沙声紧紧裹住。

    ②我小小的石屋,石块砌的墙,石板盖的顶,孤寂地横陈在花溪吉林村一座土山的半腰。石屋四周是包谷林。雨丝中,包谷林散发着阵阵泥土的气息,厚实黝黑的叶面,昭示这成片的包谷正在旺盛期,夜深时听得见包谷秆上蹿的拔节声。山脚是漠漠的水田,雨丝飘洒,翠绿的秧苗一阵阵随风起伏,像在深情地获取地母的营养。

    ③这是夏季了。夏季是生长的季节。水溪里的青蛙,这期间活泼极了。它们四肢饱满,四下里蹦跳,蛙声频率很高,包围我的石屋。青蛙常年生活在地底的洞里,季风带来雨水。它们便纷纷出洞。青蛙头的两侧有两个声囊,能产生共鸣,放大鸣叫。每每,一入夜晚,青蛙出来捕食,这时候就是它们的天下了。蛙声骤起,如鼓如鼙,如醉如狂,浓郁,浩荡,大肆将雨夜渲染。这明亮、雄浑而又神秘的音乐体积,生阴阳,孕万千,俨然一部熟悉、壮阔、悦耳的合唱。蛙鸣,蕴含着无有穷尽的生命密码,几乎就是大自然永远的歌咏,一首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鸣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鸣就有收获的喜悦!

    ④当雨丝飘忽,蛙鸣如潮时,我的心沉淀下去,静静地融入大自然的夜。我闭了眼,恍惚,万象在傍。动与静,虚与实,远与近,升为一种生命状态。这时候,我犹如处于一种亦真亦幻的情景中,仿佛摘一根草茎放到嘴里咀嚼,总有山野泥土的味儿,清香的,苦涩的。这情景。可以体味,可以触摸,并与人性纠结,呈现一种毛茸茸的真实。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生活、生存于一种规定的情景中呢?无论是一种怎样的情景。情景好像就是一种宿命,就是我们念兹在兹以至生死与之的,己身所属的情景。这样,情景就是我们每个人终身的襁褓了。我此时此地的情景,在雨夜里,在蛙声中,就像一幅写意山水,有一股气荡漾其间,氤氲环绕,诠释生命

    ⑤对了,这时候,大抵需要确认的是,我们不必过于自负,人类其实并不是这个星球的唯一主人。人类要给大自然以恩泽,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就像《鱼王》里的那个伊格纳齐依奇,他看见柳叶尖上,一滴露珠凝敛不动,都以为是露珠因害怕自己的堕落会毁坏这个世界。这就是一种敬畏了,敬畏我们生死与之的情景。再深一步说呢,我们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对地球的尊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

    ⑥至此,内心曾经的一些东零西碎仿佛慢慢平息,获得一种透悟的解脱。

    ⑦雨丝依旧飘洒,我屋顶的青石板沁润了一圈一圈的水渍,有浓有淡。雨声听着听着小了下去,不一会儿,又急促起来,响亮起来,也许它会彻夜不歇的。而蛙声呢,像浪潮拍岸,渐渐有了规律。唔,山的呼吸浓烈,水的气息可辨,这是一种原本,一种落定,是大自然的脉动,一种浸淫了的博大气象。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味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出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________,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________,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为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学习,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瞪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