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燕 子 窝
【胡明宝】
我小时候很皮,没少让家长操心。有一回,我站在我家屋檐下转着眼珠打燕子的主意。一个燕巢像壁虎一样紧贴在屋檐下,有小燕子叽叽喳喳的叫声撞击着屋檐上探出的瓦片。这叫声乍听,稚嫩悦耳,听久了全是噪声。好了,既然是噪声,既然“全家人”都认为吵得不行,我捣碎燕子“老巢”的行为便变得名正言顺起来。
就在我把竹竿当成凶器对准燕巢的时候,【A】奶奶挪着步子从屋里杀出来,她夺过我的竹竿,扔到一边,沉着脸说:“谁让你戳的?”我傻在一旁,好久才不服气地反问:“为什么不能戳?”奶奶说:“就是不能戳!”
奶奶不让我戳燕子窝,我偏戳!谁让我又皮又叛逆呢。
我扛着竹竿在村庄里四处游荡,寻找可以“作案”的目标。
一天后,我便在老周家过门楼檐下发现了一个燕子窝。嚯,这个窝大,看上去像个硕大的冰激凌,“冰淇淋”顶端站着几只黑色羽翼的小燕子,偶尔某只会抖抖翅膀叫几声。我举起竹竿戳过去,“噗”“冰淇淋”从下面破了个洞,又一下,“冰淇淋”变得摇摇欲坠,泥土“噗噗噗”掉下来,鸟毛翻飞,几只小燕子乱抖着翅膀惊恐地大叫。
“住手,你就不怕瞎眼睛!”【B】当我第三次举起竹竿时,老周怒气腾腾地站在了我身后,他的一只手用力攥着锄柄,好像随时会举起锄头打狼一样照我的脑袋砸下来。老周扳过我的身子,盯着我的眼睛,又无奈又惋惜地说:“你个熊孩子,完了,戳燕子窝要瞎眼,难道你奶奶没告诉你?”我立刻吓傻了,扔掉竹竿连滚带爬、连哭带嚎地跑回家。
奶奶正坐在院子里的马扎上择芹菜。她看见我痛哭流涕的样子,眼都直了,慌忙迎上来问我“怎么了”,我说:“老周说我的眼要瞎了!”奶奶扔掉菜叶,气愤地说:“那个老头子,胡说八道,他咋这样咒你,我去找他算账!”我拽住奶奶的手说:“我戳他家的燕子窝了。”奶奶脸一沉,瞪我一眼,那神情完全是在说我自找的。接着,奶奶说:“傻孩子,他是装模作样吓唬你呢。他是警告你不能伤害燕子啊,这是祖辈流传下来的说法,也不能怪他说得难听。咱做人可得守规矩,以后别再戳燕子窝、伤害燕子就好了。”
这件事就这样深深烙刻在我心里。我不知道人们究竟为何对燕子如此爱护和敬畏?是因为它穿着像绅士一样的燕尾服,又像绅士一样傲岸优雅吗?是因为它是益鸟,能吃掉很多糟蹋庄稼的虫子吗?是因为它每年春天都要不远万里从南方重返小村的故居养儿育女吗?是因为它从不像麻雀一样整天和人们争抢居住领地和企图占有人们的粮食吗?是因为古人一次次把它写进最得意的诗作里让人们觉得它可爱、高贵、神圣,凛然不可侵犯吗?或许还有很多的理由,不过这件事后,我再也不敢对燕子“动手动脚”了。
我产生了千方百计赎罪的念头,渴望能救一只或几只落难的燕子,让我负疚的心找到平衡。
我在村里的小巷和老屋前徘徊,在大片绿油油的玉米地边徘徊,在长满青苹果的果园里徘徊,我的眼睛滴溜溜转,不懂我的人看到我一定会觉得我像个贼眉鼠眼、形象猥琐,在寻找目标的小偷。只有奶奶懂我,奶奶知道我在寻求“见义勇为”的机会,我在渴求救一只突然落难的燕子。但是没有人给我提供这个机会,燕子更不会给我提供这个机会。这样也好,燕子平安,我亦心安。以后的日子,我一直这样安慰自己,直到岁月的尘埃渐渐填平我与燕子之间的沟壑。
今年五月的一天,我去拜访一位老人。老人住在一个老旧的居民区,环境卫生不怎么好。夏日一到,苍蝇乱舞,蛾子乱扑,这里的人们便早早用纱网将整个院落遮罩起来,既防飞虫袭扰,又干净卫生。到了老人家里,我习惯性地抬头看“天”,却没见头顶的纱网,感到奇怪,便问老人:“今年咋没罩起纱网?是不是缺少帮手?”老人摇摇头,领我到门楼下,指着门楼的三角形顶棚说:“今年来了两只燕子筑巢育雏,它们从天井里飞进飞出,如果罩上网子,就堵住了燕子的路。”我抬头,果然一个“火炬状”的巢穴紧贴在顶棚一侧,里面传出雏燕细细的叫声,仿佛在回应着老人的话。
多少年来,我又一次如此迫近地看到了燕子的巢穴,听到了雏燕的叫声,它们又一次激活了我儿时的记忆神经,让我倍感亲切和舒畅。回到小客厅,老人边泡茶边说:“等小燕子学飞之后,我再罩纱网也不迟。”我说:“如果燕子孵两窝呢?”“那就再等。”老人脱口而出。
我没有问老人为什么执意为燕子自由出入而“不罩纱网”,因为这个问题太幼稚了。
因为爱而爱,因为爱而护,因为爱而畏,这是一个普通的道理,很多人做不到,老人、奶奶和秃老周他们都做到了。
——(选自2023年5月5日《潍坊日报》,有改动)
请根据下面的简笔漫画,结合文章补全内容。
图一中,奶奶阻止“我”戳鸟窝,“我”。
图二中,老周怒斥“我”戳鸟窝要眼瞎,“我”。
图三中,老人,“我”深刻明白了这一行为背后的良苦用心。
本文对人物动作、神情的描写十分精彩,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简要赏析。
我不知道人们究竟为何对燕子如此爱护和敬畏?
作者儿时称燕子窝为“冰淇淋”,长大后称之为“火炬”。请揣摩作者改变称呼的用意。
老师计划将这篇文章与郑振铎的《猫》进行“群文联读”,你觉得合适吗?请结合文本,从内容、主题等角度阐述理由。
【小贴士】“群文联读”是指师生围绕着一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然后紧扣议题进行阅读和探究的过程。 |
【备选人物】: A.孙悟空(《西游记》) B.鲁迅(《朝花夕拾》)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