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

离家不远一条河

原 因

车流滚滚,马达轰鸣。走在被称为“昆明的长安街”的广福路人行道上,忽见行道树的缝隙闪出一道亮光。是河,一条绿荫遮不住的河。

[A]真想不到,闹市里还藏着这样一幅幽深。说“幽”,是河岸边这条铺着螺纹地砖的路,被浓荫遮覆得严严实实,滴溜溜的鸟鸣在这树木的长廊里一声声婉转回旋,酿出的却是一管凝住的宁谧。说“深”,是一路走来都是绿墙夹道,静若空谷,直到走得腿有些发酸。[B]路与河依傍着,河奉献出清澈的波光,岸奉献出绰约的身影。

那是一个傍晚,夕阳像是被悬在河那头的一个花篮。忽然就看见了一道红影,从右岸的浓绿中横过来。是一座漆得周身通红的木桥!鸟语波光深处一道虹,有点梦幻,有点奇谲,不禁让人揉揉眼睛后又瞪大眼睛。路边躺卧一石块,上书“采莲河”三字,河里却无莲。它像徐志摩笔下的康河一样,“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悄没声息地流着。

欧阳修有醉翁亭,袁子才有随园。我真是富可敌国呵,采莲河成了我的秘密后花园。

但世上的美是藏不住的。没过几年,踏入这里的步履渐多渐稠,它最终成了休闲一族的打卡热地。

很多人来这里散步:年轻情侣牵着手,脚步轻快。老两口相扶相搀,夕阳下长长的背影,让人久久凝视。有人来这里跑步,他们往往以外套的袖管束腰,露出短袖T恤,精神抖擞,一次次与我擦肩而过。有时,浓密树荫的缝隙间会横斜出一辆轮椅,轮椅上的女人,微微眯着波光荡漾的眼睛,享受着阳光温暖的抚摸。有时会有一根钓竿,一动不动地久久横悬在河面。是因为鱼饵不够香,鱼儿不愿上钩吗?钓竿是绿色的,酷似春天的柳枝,一只蜻蜓就盘旋着落下,轻轻地立在上面。有时,会看见三两小孩挥举着长竿小网在河里捞鱼,捞到的却总是一汪泥水。不远处,一位钓鱼的老人就向他们频频招手了。他把自己钓到的鱼儿尽数分赠,孩子们雀跃欢腾。

但这里也不乏负重的人生。

一位年轻的女子,每次来到河边,都是背一个、牵一个,推着的婴儿车里还坐着一个孩子。对于童婴,大自然也像母亲的怀抱一样充满诱惑。行进在夹道的绿荫中,牵着的孩子时常要挣脱母亲的手去捉草丛里的飞虫;背着的孩子则伸长了脖颈四处张望,口中咿咿呀呀;坐在婴儿车里的孩子,一纵一纵,像要一头扑进树影波光。每次与这列母子的“方阵”相遇,我都会闪到路旁,目送他们缓慢地从身边过去。有一天,在红木桥边,我看见他们想登越几级石阶上桥,就急忙上前,欲帮那年轻的母亲抬婴儿车。想不到她却语气坚定地说:“我可以的!”她先把能走的孩子牵上木桥,然后走下石阶,正一正背上的孩子,两手抓住婴儿车的边框,咬咬牙,一步一步,把车抬上木桥……

这以绿荫红桥为背景的一幕是那么生动。她回过头,抬手捋捋额发,对我微微一笑的一瞬,定格在我的心间。

河边开始有人卖菜了。莴笋、莲藕、白菜、茄子,摆放在一块摊开的塑料布上,色彩斑斓。散步的、跑步的、摄影的,各色来这里放松放松的人,离去时也会顺带买些菜回去。谋生总是不那么容易。这些摆地摊的小贩,往往天刚亮就出现在河边,直到暮色苍茫还在守候。昆明的气候,四季无寒暑,一雨就成冬。即使阴雨天,依然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最令我难忘的是一个黄昏,一个卖菜人指着面前因天冷无人问津的蔫瘪青蔬,叹了口气对我说:“最遭罪的是它们!”

世上竟有这样的人,吃着不为人知的苦,忍着不为人知的痛,怜惜的却不是自身,而是一抹来自土地、阳光和汗水的鲜活颜色。

不久,河岸上还出现了一个卖鱼的摊点。几个红色的大塑料盆里,鲤鱼、草鱼、鲫鱼在游动。凑过去看的小孩忍不住伸手摸一摸,鱼便猛然摆尾激溅起一串水花。一阵哈哈大笑,来自一位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卖鱼妇女。“来买鱼呀!今天有桂花鱼,独此一家,非常经典……”有人过往,她就会大声吆喝。“经典”?这样的词语出现在鱼贩口中,我不禁笑了。书面雅语的泛化、世俗化,是当今一个有趣的现象。桂花鱼鳞壳金黄,肉质鲜嫩,我第一次买到、吃到这种鱼,口舌留香。一天傍晚,我从她身边走过,她正在收摊。偌大的塑料盆里,还剩一条鱼没卖掉。她撩起围裙抹抹手,想了想,端起盆走到河边,连水带鱼倾入河中,然后久久地站在岸边,看着那条金色的身影向红桥游去,直至不见……

正是初春,阳光像新酿的醪糟汁液,经河岸的扶疏枝叶过滤滴漏而下。我从菜摊前走过,一个常来跑步的人,微笑着朝我点了点头。来散步的人中,似乎增加了一些陌生面孔,一对年轻人紧紧地依偎着,女子好像怀孕了,男子的一只手挽住,或者准确点说是托住女子的腰慢慢往前走,体现出对爱和生命的悉心呵护。这个季节绿草芊芊,新花初绽,一对对拍婚纱照的年轻情侣,风姿绰约。一切都那么熟悉。然而,我总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对了,一路都没看见那个卖鱼的摊点。那位有着爽朗笑声的老人是不是到别的什么地方叫卖她的“经典”去了?我买了两根黄瓜,顺便向摊主打听,这才知道,老人去世了。

①我的心情有点沉重。往前走,在一段落叶树夹道的河岸,遇到了三个孩子和他们的母亲。大一些的孩子已经不用母亲紧紧牵住手了。他向前紧走几步又转过身倒着走几步,低着头,眼睛睁得老大盯住地面。原来他是想踩自己的影子,②我不禁哑然失笑。孩子正为老踩不到那比自己还顽皮的精灵而懊恼,却听到了母亲的呼唤。他跑着追过去,被母亲背着的孩子睡得正香。婴儿车里的孩子被母亲推着往前走,手里摇着一枝花,已经会“爷爷、爷爷”地叫我了。

远处不知什么人吹奏起了萨克斯,先是舒伯特的《摇篮曲》,后是《红楼梦》的插曲《葬花吟》。前者轻柔而忧伤,后者深沉而哀怨。串串富有色彩的音符,在河面漂流,在天空飞翔,既像涟漪中的涟漪,又像回声中的回声,更像一支游走的箭,一下就射中我的心房,溅起几滴惆怅。

每一只摇篮都在问我们

你来自何处?

每一口棺椁都在问我们

你去往何方?

记不清是谁写的诗了。也许,离家不远的这条河,只是我们生命列车中的一个途经之处,可以略作流连,也有人就此下车。也许,对于有些人,在某些时候,这条河是一种抚慰;而对于另一些人,在另一些时候,它只是艰辛生活的一个支点、一个节点。

有来有去,有生有死。也许,对于人类,地球上任何值得眷恋的角落,都只是生命的一个驿站。

(选自2023年5月26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读完本篇文章后,老师建议同学们将此文改拍成微电影,请你一起参与制作。

(1)、【剧本围读】

在剧本围读环节,同学们各抒己见,分享文章中精彩的用词。请你从A、B句中任选一句,赏析句中最打动你的词语。

(2)、【剧幕整理】

经过讨论,同学们将微电影设计为三幕,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完善下列设计。

幕名

拍摄手法

拍摄对象

配乐

悠闲浮生

快镜头

散步的情侣、老伴;运动的人们;轮椅上晒太阳的女人;捞鱼的孩子们;钓鱼的老人

特写镜头

艰难背负三个孩子的年轻母亲; 的卖菜人

低沉

世事变迁

组合镜头

前:三个孩子的母亲抬婴儿车的背影

后: 

悠长

前: 

后:鱼摊不复存在

(3)、【摄影札记】

担任微电影拍摄导演的同学认为文中的“卖鱼妇女”最值得凸显。以下是他的拍摄手札,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填补空白处。

在拍摄卖鱼妇女时,我计划先展示她的外貌形象。我会将特写镜头给到,因为这些外貌细节能够表现。当她吆喝推销自己的商品时,一定是声音洪亮、满面笑容的,因为她是一个(填人物形象)的人。当她看着自己放生的鱼儿游向红桥时,我猜她在想: 

(4)、【独白设计】

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语句揭示了“我”的心理活动,同学们打算在微电影中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加以呈现。请根据你对上下文的理解,设计一段“我”的内心独白。

[小贴士]

“内心独白”是文学作品中一种独特的叙述方法,通常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考过程,从而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其内心世界。

(5)、【影片归档】

学校电影社收到这则微电影的投稿,拟将其收录到作品集中。你认为将它放入下列哪一栏目最适合?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A.身边风景             B.生命哲思

举一反三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命题所困扰。关于人生终极关于真情的困惑。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渐渐在沙漠里枯萎。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革命老区失学的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相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的老头的到来。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食堂前的路边,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们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这个老头正专注地捡着什么。久而久之,我们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他正佝偻着身子很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们面前走过。忽然停下来。在那个粘有地震灾区照片的牌子跟前停了下来。很久才移向另一张。我们不禁哑然失笑。我的同学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几件衣服当作垃圾收走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叠少得让人脸红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一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来,他已把钱放在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的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然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他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困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的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我们不屑的丢掉?老人弓腰拾到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小葱青青
白的雪,青的葱,红红的是她的小手。
她总是这么静静地站着,低着头,眼睛朝下看,扎两条小辫,穿一身红底儿蓝花的棉袄棉裤,一双黑布棉鞋羞涩地卧在白雪中,脸蛋儿红红的,那双小手也是红红的。看不到那双眼,那眼睛一定很美,很清澈……
白白的雪轻轻地盖在小街和屋顶上,只有那小葱是青青的。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这个小集市上有了她。她的小葱总是那么嫩,那么青,像她自己一样。她从不吆喝,从不抬价。换了别人,这样好的葱,一定会放声叫好,定会编出许多诸如“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等诱人的词句。她极少说话。说,也是奶声奶气的几个字:“要多少”“几斤几两”“几毛几分”。只有她说话的时候,才偶尔看对方一眼。啊,这眼睛真美!它不光清澈,还蕴涵着一丝忧伤,但忧伤中分明显露出善良和期望。
小镇上的人都吃她的小葱。没有人跟她讨价还价,连老太太都如此。姑娘太小,那双手太小。她是集市上的小妹妹,大家都爱护她。菜主们对镇上的人说:“我的葱不如小妹妹的,买她的吧。镇子上哪来恁好的葱?”没有人一个子买好多的葱。大家都知道,她的小葱天天有,一年四季都不断,价格也好,便宜。
啊,天真冷。她把两只小手放在嘴边,用热气哈一哈,然后,给一位大姐姐称葱,帮大姐姐放在篮子里。她依然不说话,朝下看。地上的雪真白,只是没有太阳,要不,它会耀眼的。
“小妹妹,给你钱。”大姐姐把钱递给她。她轻轻地摇摇头。
“为啥?”大姐姐一怔。“大姐姐,俺……”她抬起头来,目光在大姐姐的脸上扫了一下,迅速落在左胸那枚“吉阳镇中学”的校徽上,声音有些激动,也带着几分憧憬。“俺娘说,等过两年,弟弟初中毕业了,就让俺继续上学。”
“……”
“大姐姐,俺不要钱。俺知道你是老师,常来买葱,俺想求你帮俺看看这个。这是俺看弟弟的书做的作业。”说着,她迅速地从菜篓底下取出两个用塑料袋包着的小本子,递给女老师。
女老师接过本子,一下子惊呆了,本子上工工整整写着初中作业。她不知说什么才好。
“小妹妹,多大啦,你是哪村的?”
“俺今年十五啦,住杏树湾。俺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弟弟正上初中呢。”
“爹娘呢?”
“爹病了。两年前,爹从城里卖菜回去,天黑路滑,跌到沟里腿断了,不能动了,娘在家服侍爹,还管园子。爹好的时候,俺也上学哩!”
女老师嘴唇动了几下,想说什么,但没有说出来,只是眼圈发红、发潮,她一下子将小妹妹搂在怀里,紧紧地握住那两只小手。冰凉的小手,她想把它暖热,永远地热下去。
“好妹妹,你来我班里上学吧?”
“不……俺不上。俺还要卖菜呢,俺上了,弟弟就上不成了。俺娘说……”
女老师把小妹妹搂得更紧了。
太阳出来了,那雪更白了,那葱更青了。
两年后,小妹妹考上了县师范。临走时,她给女老师送去一篮子小葱。那葱洗得真干净,扎得整整齐齐。多嫩的小葱呀!
她俩没有说话,都哭了……
啊,小葱青青……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城市发展不应抛弃老地名

苗向东

    ①在城市建设中,一个个新地名横空出世,老地名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为此人们呼吁:“要赶紧保护和抢救!”

    ②如北京市旧城区的胡同,在1980年至2003年旧城改造中消失了40%。广州已有三四千个老地名在城市变迁中流失。泰州民俗专家估算,解放以来已有过半老地名从城市地图上消失。近17年来,六朝古都南京有180多个深含历史意义的路、街、巷名被从地图上抹掉。

    ③老地名是城市文化的“血脉”,是城市的重要名片之一。比如北京西四附近,有一条赵登禹路,那是纪念卢沟桥保卫战中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赵登禹;宣武门内有一条佟麟阁路,也是为了纪念抗日将领佟麟阁。苏州现存不少唐代以前的地名,有些地名根据历史人物命名,比如以官衔、荣誉命名的文丞相弄、周武状元弄;有些以民间故事命名,如以神话命名的铁瓶巷、张果老巷……这些地名无不彰显着苏州无可比拟的丰厚“家底”。

    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大拆大建,在城市地名的命名中出现了盲目崇洋和照搬外国文化模式的倾向。有的城市嫌老地名土气,与城市的高贵、洋气“不匹配”,故要起一个所谓富丽堂皇的洋名;有的城市把公交站点、道路命名权当作商品拍卖,地名、路名、站名染上了浓厚的商业味,历史文化气息则丧失殆尽。打开一些城市地图,光从很多新的地名看去,根本无从想象其历史和沿革。

    ⑤老地名是城市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构成了一座城市的文脉和灵魂。传统地名经历过历史、文化的积淀,与民风民俗、百姓心理紧密相连。一个地名的湮没,意味着一段历史的割裂,让人失落无根。地名洋化、西化,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漠视和伤害。保护老地名,呵护历史,“功在当今,利在后代”。新一轮城镇化建设正在推进,将老地名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刻不容缓。同时对已改的地名,通过原址恢复、移址恢复、树碑立传等方式保护和复活,让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也很有必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印度打“象的”

刘润生

       ①马是人类的传统交通工具。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在巴基斯坦,骆驼可以当“车”用;而在印度,大象可以当“的士”用。

       ②如果说我们乘坐出租车为“打的”,那么在印度,乘大象出行也就是打“象的”了。在斋浦尔,很多人,特别是从山下前往山上的琥珀堡游览的外国游客,基本都打“象的”。

       ③与站在路边随便就可以拦到出租车不同,打“象的”需要到“象的”车站。“象的”站与大象一般高,乘客需要爬到高高的“象的”站排队。轮到的乘客,就直接盘起右腿,从站台坐到象背上。

       ④“驾驶”大象的人被称为“象夫”。象夫叉开双腿坐在大象头颅上的方形坐垫上。一个“象的”一般可以搭乘两名乘客(不包括象夫)。乘客的座位是一个长方形的藤椅,用绳索紧绑在大象背上,其中3面有安全护栏,前面是一根可以自由活动的链条,在乘客上下“象的”时拉上或解开。座位外侧有一块牌子,上面有编号,这就是“象的”的“车牌”了。

       ⑤“象的”走得慢,但走得很稳重,这刚好符合游客们休闲观光的目的。正因如此,“象的”也从来没有超速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象的”司机喝酒,也不会因“酒后驾驶”造成交通事故,毕竟大象是活的。

       ⑥实际上,除了“象的”之外,要到山顶琥珀堡的游客也可以选择游览轿车,这就快得多了。只不过,也就没有机会领略“象的”上特别视角下的“象背风光”了。与街上印度的红男绿女相对应,大象身上也是披红戴绿,装饰十分艳丽。

       ⑦那么,一路上既有机动轿车,又有大象,会不会很容易造成大象的伤亡事故呢?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发生。要知道,大象在印度可是令人敬仰的“国宝”。所以,轿车一旦在公路上遇到“象的”,只能乖乖地给大象让路。更何况,“象的”还有象夫“驾驶”,一路上更加通畅无阻。

       ⑧不过,并不是随便一头大象就能胜任“象的”的。专门训练大象的象夫才能把野生象驯化为“工作象”。大象是一种记忆力很强的动物,一头被象夫驯化的“工作象”,至少能够牢牢记住40个来自象夫的指令,这种超强的记忆力也保证了“象的”行驶的安全。

       ⑨据统计,印度大象的平均寿命一般为75岁,也有高达100岁的“老寿星”。因而被象夫训练后的“工作象”,都可以为主人赚取几十年的收入。成年的大象身高往往高达3米,重量达到四五吨,力气巨大,驮3个人对它们来说只是小菜一碟。可是,和食肉性的狮子、老虎等不同,拥有如此庞大肉身的大象却以素食为生,只吃嫩叶、嫩竹、野果、野草、野菜等。

       ⑩印度大象温顺而耐劳的形象,给外国旅客留下深刻的印象。难怪一位德国旅客在乘完“象的”后说“印度象比印度人给我留下更美好的回忆。”

阅读老舍的《茶馆》(节选),完成小题。

茶馆(节选)

老舍

【作品简介】《茶馆》是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作品从1898年戊戌政变写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以茶馆的兴衰描写了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鞭挞了旧社会三个不同时代的罪恶.同时也为新社会的到来透露出了信息。该剧人物语言质朴、简洁、生动、含蓄,极富于性格化和幽默性。

宋恩子:后面住着的都是什么人?

王利发:多半是大学生,还有几位熟人。我有登记簿子,随时报告给“巡警阁下”。我拿来,二位看看?

吴祥子:我们不看簿子,看人!

王利发: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宋恩子:你为什么爱租给学生们呢?学生不是什么老实家伙呀!

王利发:这年月,做官的今天上班,明天撤职,做买卖的今天开市,明天关门,都不可靠!只有学生有钱,能够按月交房租,没钱的就上不了大学啊!您看,是这么一笔账不是?①

宋恩子:都叫你咂摸透了!你想得对!现在,连我们也欠饷啊!

吴祥子:是呀,所以非天天拿人不可,好得点津贴!

宋恩子:就仗着有错拿,没错放的,拿住人就有津贴!走吧,到后边看看去!②

吴祥子:走!

王利发:二位,二位!您放心,准保没错儿!

宋恩子:不看,拿不到人,谁给我们津贴呢?

吴祥子:王掌柜不愿意给咱们看,王掌柜必会给咱们想办法!咱们得给王掌柜留个面子!对吧?王掌柜!

王利发:我……③

宋恩子:我出个不很高明的主意:干脆来个包月,每月一号,按阳历算,你把那点……④

吴祥子:那点意思!

宋恩子:对,那点意思送到,你省事,我们也省事!

王利发:那点意思是多少呢?

吴祥子:多年的交情,你看着办!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⑤

(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