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摸底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曰:“     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 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 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 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 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 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材料二: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布帛寻常,庸人不;铄金百镒,盗跖不报。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镒。故明主必其诛也。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材料三:

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悦,问左右曰:“谁加 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固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 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 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节选自《韩非子二柄》)

【注】①四岳:中国上古传说人物,相传为唐尧的四位大臣,分管四方的诸侯。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故疑则举A  而归之B  于仁回以君子长者之道回待天下回使天下相率回而归于君子G  长者之道国故曰忠厚之至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指《春秋左氏传》,《书》指《尚书》,《春秋左氏传》和《尚书》都属于儒家经 典。 B、谯,同“诮”,责备。与《陈涉世家》中“攻锤、赞、苦、柘、谯皆下之”的“谯” 意思不同。 C、峭,使……严厉,使动用法。与《苏武传》中“单于愈益欲降之”的“降”用法相 同。 D、释,免除,解除。成语有“爱不释手”,其中的“释”字意思与此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尧没有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了四岳任用鲧的建议。苏轼对尧的这一做法表示认可,认为其中体现了圣人心意。 B、苏轼认为,古人奖赏不用爵位俸禄,刑罚不用刀锯,是因为用爵位俸禄行赏,用刀锯 作刑具,对当时的劝善罚恶没有作用。 C、韩非子以“不才子骄于爱听于威”“庸人不释布帛”“盗跖不掇铄金”为例,通俗形象 地说明了法律约束的强大力量。 D、韩非子用韩昭侯的例子说明,即使臣子做了让君主高兴的事,但如果超越了臣子的职 责范围,也还是应该受到惩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

②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5)、嘉佑二年,看到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这篇文章的是主考官欧阳修,如果看到这篇 文章的是韩非子,他会对苏轼的何种观点提出质疑?苏轼可以从哪些角度与之论争?请结 合材料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於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於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原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程琳,字天球,永宁军博野人。举服勤辞学科,补泰宁军节度推官。时元昊反,犹遣使来朝,众请诛之。琳曰:“遣使,常事也,杀之不祥。”后使者益骄横,大臣患之。琳曰:“始不杀,无罪也; 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国法也,又何患耶?”又议重贿唃厮啰使讨贼,得地即与之。琳曰:“使唃厮啰得地,是复生一元昊矣。不若用间,使二羌势不合,中国利也。”元昊死,谅祚立,方幼,三大将分治其国。议者谓可因此时,以节度使啖三将,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不如而抚之。”议者惜其失几。

(选自《宋史·程琳传》,有删改)

材料二:

元昊死,谅祚初立,议者请饵其三将,破分其势,可以得志。程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立说之非,人皆知之,诚哉其不可与谋也!春秋重伐丧之贬,予士匄之还①,彼有取尔矣。邻国友邦,偶相失以相愈,兵临服罪,同好如初,则乖约肆淫,大伤人子之心,信不仁矣。元昊者,沦于夷之叛臣,为我蝨贼者也。死亦不足恤也。丧亦不足也。如其可削乎以休息吾民巩固吾守恶容小不忍以乱太谋哉? 故琳说之非,不可托春秋之义为之解也。虽然,宋至此而欲乘丧以图谅祚,谈何容易乎? 昔者继迁死,德明弱,曹玮②欲得精兵俘孤雏,郡邑其地:庙算无成,而元昊嗣之以逞。或曰:今元昊死,为破分其国之说,亦师玮之智,而奚谓其未可邪?曰:难得而易失者,时也,德明方弱之日也;已去而不可追者,亦时也,元昊初丧之日也。夫所谓理势者,岂有定理,而形迹相若,其势均哉? 度之己,度之彼,智者不能违,勇者不能竞,唯其时而已。知时以审势,因势而求合于理,岂可以概论哉? 以此思之,琳或有深心焉,未可知也。

(选自王夫之《宋论》,有删改)

[注]①士匄(gài),晋国军事家,率军击齐途中听说齐侯去世,便弃攻而返。②曹玮,北宋将领。李继迁死,曹玮向宋真宗提议活捉其子李德明,真宗未允,希望以恩德招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