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海雪原(节选)

曲波

腊月严冬,云层密布,狂风卷着雪头,呼啸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粉,来往冲撞,不知它是揭地而起,还是倾天而降,整个世界混混沌沌皑皑茫茫,大地和太空被雪混成了一体。

一铺关东山式的四合大炕上,坐着小分队的全体队员。栾超家站在四合大炕围着的地中央,右手拿着一把乌拉草,左手拿一只新靰鞡,口讲手比划,教给战士们,怎样絮草,怎样捶草,怎样穿法,防止什么毛病。

战士们边听边仿,兴致勃勃地学着穿上自己这双关东山式的雪原上的新鞋履,说说笑笑地欣赏着自己的新“武器”。

屯西头的一所小茅屋,高波、李鸿义也在试穿靰鞡。

东间里,少剑波独自一个人,在一块不很大的地上来回踱着。他的思索愈来愈激烈,好像今天的大风雪,非逼着他马上做出什么决定不可。从他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忽而迟疑,忽而急躁,忽而又是兴奋。

这些表情在交替翻腾,反映着他内心的思绪。

他谨慎地从衣兜里再次掏出那封信,看了又看,然后坐在炕沿上,拐肘支着小炕桌,瞅着信上的每一句每一字,在细细地琢磨。

身旁的火盆,吐着蓝色的火焰,少剑波点着头,瞅着信,默默地念着:

……胜利是可喜的,但它是初步的。因胜勿骄,切忌轻敌,只有你一个人来决定整个的行动。你是青年,我们所担心的主要是你的急躁和轻率。因此应特别告诫你,侦察要准,判断要稳,打击要狠。当你还没有确实把握之前,切忌盲动。千万不要忘了,你的小分队任何一点气味也不要被敌人嗅到。雪地在这方面给了你困难,同样反过来也给了极大的便利,问题是你如何善于利用它。

少剑波觉得眼睛一阵明亮,全身兴奋地跳下炕来,自语地说:“首长英明,远隔千里,一句话解决了我的难题。”

少剑波再看了一下门外的大风雪,头一点,用特别兴奋的声调命令道:

“好时机,命令各小队,马上准备出发。”

“是,”高波复诵道,“命令各小队,马上准备出发。”说着行了军礼,跑出去。

各小队接到命令,急速整装。

战士们都显出一种疑问的神情 , “为什么这样大的风雪要出发呀?”

少剑波再次细细地校对了一下地图上所标的红线,再次测了测指北针的方向度,当他自信不会有任何误差时,然后他坚决果断地自语道:“决定了!”一面紧张地整装。

在这林海雪原里,是没有道路的,确切一点说,有的地方是向来没有一个人走过的,也没有一个人的眼睛看到过。尤其在大风雪中行走,一迷失方向,十天八天走不出来,更见不到人。大雪深处达数丈甚至数十丈,一掉进去,休想爬出来。大凡这样的地方都是些狭谷深壑,风刮大雪,填得沟满壑平。到这样的地方去,冻死,饿死,被雪压死,那是毫不稀奇的。

当他把一切装备佩带好,便向屯东走去。

四合大炕的屋子里,战士们在精神紧张地等待着。

“立正!”当少剑波走进来,杨子荣一声口令,战士们向首长行注目礼。

少剑波还了礼轻道一声“稍息”,便立在四合大炕的地中央。战士们在炕上,窗台上,炕沿上,地上,站着,坐着,或单腿跪着,蹲着,静等着少剑波讲什么。

少剑波首先根据何政委和田副司令员的指示信,向战士们分析全国的情况。他说:

“东北我们是要誓死争夺的,而且一定要取得胜利。因为东北对中国革命的价值十分重大,它地阔土肥,物产宝藏极富,工业发达,运输近代化,它将成为我们反攻的总基地。因此我们必须毫不留情地彻底消灭土匪,一个不剩地消灭国民党的先遣挺进军,保护土改,保护群众的胜利果实,以支援即将来临的全国规模的解放战争。”

少剑波的讲话,激起了战士们对匪徒的愤怒,战士们举起拳头,一起喊起来:

“我们坚决完成党的任务。”

“同志们,”少剑波的神情突然特别焕发,“时机到了!现在我们立即出发,到敌人看不到我们而我们却能找着敌人的地方去,再给他来个比奶头山更干净的歼灭战。”

战士们一阵兴奋的微笑。“越快越好!”

少剑波微笑着看了看窗外的大风雪,战士们的视线也被拉到窗外。

“大雪!”少剑波道,“本来是我们行军中的敌人,但今天它却变成了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力量。依靠它可以发现敌人的踪迹,依靠它又可以隐蔽咱们自己的踪影,这就更有利于我们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便利于我们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战士们怀疑的神情消散了 , 顿时精神焕发。

少剑波又幽默逗趣地道:

“当然啦!有一利,必有一弊,交这样一个生疏的朋友,就必得有点花费。咱们也别小气,花费就花费点吧!咱这位朋友不要别的,就是要咱们的力气和意志。”

战士们的笑声中,少剑波坚毅地抖动了一下肩膀。

“咱这朋友,”少剑波继续道,“又滑又刁,生性好陷人,好绊脚,又有点欺软敬硬。只要你有硬骨头,给它力气,它就会佩服你是好汉,它就会尊敬你。谁要是装孬种,它就越抽谁的后腿。”

大家被剑波这番有趣的比喻,逗得大笑起来。

“我们今天的行军中,要摸摸我们这位新朋友的脾气,从而想办法驾驭它,利用它多给我们些帮助。这就要求大家开动脑筋,寻找窍门,创造雪地行军战斗的经验。现在我命令,出发!”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士们向栾超家学穿靰鞡鞋,“兴致勃勃”“说说笑笑”“欣赏”等词语体现了他们的革命乐观精神。 B、文中“关东山式的四合大炕”“关东山式的雪原上的新鞋履”两处“关东山式”描写突出了地方特色。 C、首长的信里“雪地在这方面给了你困难……问题是你如何善于利用它”等话语帮助少剑波解决了难题。 D、“雪朋友”“又滑又刁,生性好陷人,好绊脚”,少剑波不得不费尽心力动员战士们去结交,实属无奈。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是以叙事为主的文学样式,通过本文可以推知《林海雪原》讲述的就是解放军消灭土匪和国民党先遣挺进军的故事。 B、少剑波关于全国情况的讲话,既让战士们认识到东北反攻总基地的重要性和战争形势,又让读者了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C、看外面的“大风雪”,少剑波或者“特别兴奋”地下达命令,或者“微笑着”,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出了他决策的笃定。 D、刻画人物形象手法多样,本文塑造少剑波就使用了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多种正面手法,并没有使用侧面描写手法。
(3)、本文两处画线句都是关于战士疑虑的描写,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4)、文中有多处关于风雪的描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文化是一种入世的文化,中国伦理是一种入世的伦理。但是,这种入世文化与入世伦理的持存和运作的条件,是在文化结构和精神结构中必须存在某种退出机制或撤出机制作为互补和互动,就像在出世文化中必然要求入世的机制或必然要求以入世为前提一样。正是这种反动才使入世具有精神上的自我调节功能,这正是儒家与道家生长的哲学土壤,

    就伦理世界而言,儒家以入世的态度建构和维护伦理实体,即通过以“伦理上的造诣”为本质的道德世界或道德自我意识的建立,使个体皈依于实体。儒家伦理中个体对实体的皈依,乃是一种悲怆情愫,或者说儒家伦理正是试图培育这种悲怆情愫。由此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孔子的“三畏”中,以“畏天命”为首,为什么在儒家入世文化中要悬置一个作为最高范畴的“天”,为什么要始终不放弃追究“莫之为而为”的“天”和“莫之致而至”的“命”。

    但是,儒家伦理难以回答一个问题:在个体与实体,在入世过程中遭遇矛盾甚至尖锐冲突时怎么办?儒家以修身养性的德性修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可最终消除二者之间的紧张,是“宁可改变自己的欲望,而不改变社会的秩序”。但是,事实上这种道德性的进取并不能或者说并不在任何境遇下都能真正消除这种紧张。道家以从伦理世界中退隐的方式,并通过在道德世界中培养和形成从伦理世界中退隐的能力和品质,即退隐的“伦理上的造诣”解决个体与实体的矛盾,维护伦理实体。通过否定欲望的价值,以维护伦理实体和伦理世界的秩序。儒家与道家,在终极意义的价值取向方面却殊途同归。可以想见,如果没有道家的这种在文化结构和伦理精神结构中的退出机制,仅以儒家的入世,伦理实体和伦理世界的秩序总难以避免被颠覆和破坏的危险。

    庄子的哲理寓言“曳尾于涂”中得到典型的诠释。一只乌龟,正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摇着尾巴,有人欲取它的壳供奉于庙堂之上。这只乌龟到底是想被杀以后为人供奉,还是混迹于泥水之中?庄子的选择是:“曳尾于涂”。“曳尾于涂”正是道家式退隐取向的文学表述。

    中国社会的结构是家国一体,与这个结构相联系的伦理精神的特点是整体至上、人伦至上。个体没有被给予应有的地位,血缘、宗法、等级三位一体的各个层次的伦理关系对个体无疑是一种叠加的束缚,儒家伦理所要求的,就是在这个关系缜密的伦理世界中安伦尽份,坚持义务的绝对性。然而个体毕竟在现实世界或教化世界中是一个不可抹杀的存在。道家通过从伦理世界中的退出,通过在道德与自然、义务与现实关系中对自然和现实价值的否定,达到伦理世界的稳定和个体精神世界的平衡。这种取向是一种消极的个人主义,是对现实世界、伦理世界的消极认同和消极维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是在太阳和月亮交界的静音中,走进了树的年轮,在年轮里找到了月亮的脚印,轻轻、轻轻的,轻得只有时间才能听到脚步声……一陈狂喜,我从梦中惊醒,摸摸头发,头发湿漉漉的;摸摸衣服,衣服上停着水汽。

    ②原来,我坐在后龙山一块飞来石上瞌睡了。夜色下的山林盛满了银灰色的月色——无声、淡薄,是一种神秘的静。我站起来,伸伸膊胳,仰望月亮,月亮孤独、无言,是一种沉默的静,就像严肃的高考试场,当考生接到考卷,低头看考题的一刹那,考场里一种沉默的静音,这种静音是各种心态交织在一起在沉思,在沉思中孕育着前途和理想,每个考生的心都会随着某一试题飞向远方。月色饱满、宽厚的静,沿着地平线一直伸向远方,没有一点声音,静静地在孕育着生命。大地沉睡了,山林沉睡了,野兔、山猫进入了梦乡……走进月色,仿佛听到了小鸟的开门声,知了的梦呓声,毛毛虫在树叶背面的产卵声……

    ③直立在月色中的千年古樟,树冠被无声的月亮勾画出银亮的绒边 , 这银亮的绒边就像跳跃着文弱的火焰,整棵古樟几乎被月亮照得通明。古樟下一株栀子花静静地开放着,我刚来时,它躲在黑夜里,瘦瘦的,青里带黄的叶片里藏着十几个花蕾。你选择了我坐在飞来石上做梦时,悄悄地在无声的月色中完全绽放了自己,我梦的时间有多长,长到能使一个花蕾绽放成鲜花吗?

    ④我弯下腰,扶起倒伏的栀子花,把脸贴着带露水的花瓣,没有声音,闻到一股香中带苦的味道。我把摸过头发,摸过衣服的手指放在鼻下闻了闻,也有一种香中带苦的味道,这是月亮上那个仙女的味道。苦难的栀子花像一个无人过问的哑女,静静生长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山林中,风吹雨打,野兔山猫糟蹋你,你沉默无言。你在月色的抚慰下,静静地吐着芳香,悠然的草木香,这香气含着几份苦味,比芳香多了些深厚,有点像农家小妹一样素洁婉丽,也像农家悠长而流汗的日子。

    ⑤院子中的山茶花,沉默、哑音。深绿色的叶子和树干,一年四季落满了灰尘,像一个失音的女孩,没有听到它向上伸展的声音,只见它年年长高,开花。

    ⑥院子中的石榴树,没有听到它枯萎的声音,只见它年年有枯死的树枝在风雨中落下,没有声音。静静的,静静地在三年内枯死。

    ⑦静音见证了一切生命的成长和灭亡。

    ⑧静音在黎明的曙光中慢慢放大。

    ⑨山林一点一点地亮起来,是一种麻麻的亮。乡村上空飘浮着一层薄薄的,影影绰绰的,像雾,不像,像风,不像——是被黑夜过滤过,经月亮星星筛选过,洁净无污染的寻梦声——静音。它随着黎明的曙光,抚摸天下万物,便有了四季花草,使花更艳,草更绿,水更清。我呼吸着新鲜无声的空气,沐浴在曙光的静音中,林旁立着一株野百合,郁郁的,散发出一阵阵醉人的浓香,洁白鲜嫩的花瓣上落满了露水,像刚刚沐浴后的少女,在黎明的静音中熠熠生辉。

    ⑩紧接着,永思堂开始开门,这是两扇厚重的木头门,门柱和柱础已经磨合得十分圆融,只是厚重,开门时发出沉长的磨动声。拔闩声,开门声,接着村民走动的脚步声,汽车喇叭声,各种生活的噪声撕碎了黎明的静音。

    ⑪如此纯洁的静音,被生活的噪音揉碎,就像被时间揉碎了一个精美的梦境。

    ⑫静音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生存环境,也是大自然的一种内涵。人都想在一种没有噪音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⑬当代人用分贝衡量生活中的噪音,都想有一个理想的静音环境。我看电视,把电视打到静音键,怕声音影响儿子学习,儿子玩电脑,把电脑打到静音键,怕被我发现。人们追求理想中的静音,但事实上真正的静音是没有的,人类生活在地球这个巨大的磁场中,地球在公转和自转的过程中是会有声音的,所以你在地球上找不到一个真正的静音环境。

    ⑭业余时间我喜欢画画,用的是本地一种特制的白裱纸,染制之后,色泽映现出古雅苍老,如同见到过去的日子。我摊开白裱纸,先画一轮圆月,圆月下是一条静静流淌的月牙河,月牙河是一幅长幅画卷,它记录了乡村的凡人细事,记录了四季花草,记录了随风飘荡的白云,记录了户部侍郎江一麟,衣锦还乡,牵着枣红马来河边饮水。记录了近代著名实业家,南通垦牧公司总经理江智源携巨款回故里重建永思堂……我欣赏自作的作品,静静的月色下,月牙河酣睡在月色中,一动也不动,没有声音,河水仿佛停止了流动,美术作品都是用静止的画面把人的思维带入故乡的昨天,今天、明天。

    ⑮我放下手中的美术作品,家人已睡,夜已深,山峦、田野、乡村、河流都静得出奇,仿佛走入一个巨大的梦境。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2017年6期,有删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遥远的葵花地

李娟

    ①我们这里的河流全靠积雪融汇,而农民种地,又全靠从河里引水灌溉。因此在我们这里,一遇到降雪量少的暖冬,第二年肯定大旱。

    ②这一年正是罕有的旱年。除了旱灾,风灾、蝗灾及其他严重的病虫害肯定也会全集中到这一年。谁叫去年暖冬呢?虫卵没法冻死。

    ③尽管如此,我妈还是决定种两百亩向日葵。地是头一年就包好的,如果不种,荒着心里更难受。

    ④那块土地我们承包了三年,位于新疆阿克哈拉河下游六十公里处的高潮村南面的荒野中。地势坦阔,一马平川。那一带一共开垦有一万多亩土地,除了少量的打瓜,全都被承包者种上了向日葵。不知丰收时那里会是怎样的一幕情景。

    ⑤—万亩啊,金灿灿的葵花地!

    ⑥因为离家太远,葵花从播种到收成的三四个月期间,我妈得一直守在地边。这三四个月里就没法照顾九十多岁的外婆和几只小狗及满院子的鸡鸭兔子鹅了。于是,妈妈雇了一辆大卡车,把整个家都搬到了地边。妈妈在荒野中挖了一个大坑,坑的南侧掏了一条斜下去的通道。坑沿上横搁几根木头算是檩条,檩条上横担一些木棍,铺几只撕开的纸箱子,最上面蒙一大块塑料棚布,最后再盖上一层泥土压住棚布。在新疆,这叫“地窝子”。这就是我们的家。

    ⑦搬家时我也跟着去了,在那里生活了非常短暂的一些日子。只目睹了种子进入大地的过程,却不知它们如何在大地里苏醒,渐渐长成。那些日子里,我总是站在地窝子旁,长时间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大地,想到下面一行行齐整沉睡的种子,总觉得它们可能会永远这么沉睡下去了。大地永远荒凉空荡。

    ⑧搬家的那一天好冷。虽然已入四月,但冬天的气息仍然强大坚固,残雪皑皑,寒风凛冽。第二天,外婆就想回家了。她拄杖从地窝子里艰难地走上大地,转身四望,快要哭了。而我妈始终忙忙碌碌。她马不停蹄,立刻雇人犁地,第三天就开始播种。眼下只能人工点播,为了快快播完,她跑到附近的杜热小镇上雇了二十多个人。可是,在空旷的大地上,这二十多个人远远看去是那么凄凉无助,他们一人拎一只盛满种子的口袋,一步一停,在大地上越走越远。远得似乎都走不回来了。

    ⑨第四天,鹅和鸭子发现了附近的水渠,痛痛快快洗了个澡。搬家时,它们不幸被安排在煤堆里。第五天,鸡开始下蛋。同时,小狗们在地窝子附近发现了一个田鼠洞,兴奋得刨了半天。大家很快适应了新生活。叔叔不知从哪里弄来几块红砖和两块水泥板,给我们地窝子的通道铺了两级台阶。从此外婆出入方便多了。这一带守地的几个地窝子里就我家出现了红砖这样的奢侈品,便被大家一致评定为五星级地窝子。

    ⑩荒野里没有电,虽然有相机和备用电池,我却总是不舍得取出来拍照。只在闲暇时分,当妈妈带着小狗在附近野地里散步时,我才端起相机,在显示屏里远远凝视他们。当他们走在大地上时,镜头中的情景满满当当,却寂寞无比。当他们走过之后,走空之后,一切才抬起眼睛。而种子播下之前的大地总是孕育无穷的语言。种子播下之后,大地才安静下来,并对每一个前来者竖起食指在唇前。

    ⑪一次我妈散步回来,像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一束野花给我。在哪里采的呢?我捧着花从地窝子走上地面,转身四望,这干涸无尽的大地,这手心里唯一的湿润丰盈。我把一只矿泉水瓶从中间破开,注满水插上花,再把它们放在投入地窝子里的唯一的一束光线中。过了好几天,花都没败。可我出去散步时,却从不曾遇到过什么花儿。似乎我妈采回的这些就是全部的春天,全部就这些。

    ……

    ⑫总之我离开了。把妈妈、外婆和小狗留在了那片荒野上。把她们抛弃了一整个夏天。又觉得其实是把她们一直抛弃到现在……总觉得,这些年来,她们一直还在那广阔的天空下寂寞艰难地劳作、生活。

(本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谁能让我忘记

侯德云

    说起来,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怎么忘得了呢?

    高考结束了,我闲在家里,苦苦地等待。我在等待大学的录取通知,哪个大学无所谓,只要肯录取我,它就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我很焦急。比焦急更让人闹心的,是无聊。那可真叫无聊,连小说也读不下去。心里有事嘛。

    现在我才知道,无聊,其实是人生的一种痛。

    那个命根子一样的录取通知终于来了。

    我让自己的心情很尽兴地激动了一会儿,才慢馒打开那封金光闪闪的来信。

    信上没多少字,很严肃,公事公办的态度。

    我把信上的字,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又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周围没人,陪伴我的,是偶尔的几声鸟叫,几声蝉鸣,还有一株小白滴草,两株苍耳。

    我心里悬着的石头落地了。我踏实了,舒服了,不知道自己姓啥了。我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了。我将光芒万丈悬挂在刘家庄的上空了。

我没有急着回家。没有。我知道,我的父母也都在烟熏火燎地盼着这个好消息。我的想法是,反正他们已经盼了很久,再多盼一会儿也没关系。

    我走到村外,去看望那棵老槐树,我在老槐树下站了很久,默默地流泪。看见老槐树,我的泪水就止不住了。

    我听见了自己在老槐树下读书的声音,往日的声音。它们没有走远。它们有着露珠一样的鲜活和清亮。

    我不是看望老槐树。我是看望我自己,往日的自己。

    好消息传到家里,家里的气氛立刻就变了。

    爹放下饭碗,怔怔地看着他的儿子。那不是一般的看,是发了狠的,是用目光在拧。

    爹的目光把我的脸拧红了。爹自己的脸也红了,红烧肉一样闪着油光,他忘记了午睡的习惯,背着手,身子一挺一挺地出了家门。

    妈也放下了饭碗。她坐在坑沿上,一会儿撩起衣襟擦擦眼,一会儿又撩起衣襟擦擦眼。她说我的沙眼病又犯了。

    爹把他的唾沫星子喷遍了刘家庄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接受着每一个角落里喷向他的唾沫星子。爹的得意忘形,让我觉得有点不自在。

    也不能全怪爹,刘家庄到地球上定居了上百年,什么时候长出过大学生?

    好在,两天以后,爹就清醒过来了。

    爹频频地到集市上卖西瓜。爹看西瓜的眼神很慈样,很博爱,也很无耻。那是他儿子的路费、学费和生活费,不好好看看,行么?

    我跟着爹,到集市上去卖过一次西瓜,仅仅一次,我再也不想去了。

    那天很热,我的手指甲都冒汗了,集市上的人,却很少有来买西瓜的,好像吃了西瓜就会着凉似的,太可恨了。

    我脸上的沮丧像汗水一样欢快地流淌着。爹看见了,他皱了皱眉头,弯下腰,从筐里挑出一只最小的西瓜,一拳砸开,递给我。

    我说:”爹,你也吃。”

    爹说:“我不吃。我吃这东西拉肚子。你吃你吃。叫你吃你就吃,哈。”

    西瓜有点生,不甜,有一股尿躁味,我吃得很潦草,匆匆忙忙就打发了。扔掉的瓜皮上带着厚薄不均的一层或粉色的瓜瓤。

    爹根狠地扎了我一眼,走过去,将瓜皮一块一块捡起来。他用手指头弹弹瓜皮上的沙土,又轮流把他们压到嘴巴上,像刨子一样刨那些残留的瓜瓤。

    我的眼圈红了。

    那些日子,妈换了一个人似的。她很少说话。她喜欢盯着鸡屁股看。不光看,还经常去抠。抠得一挂不苟。好像我要去的地方,不是大学.而是鸡屁股。

    爹说:“别理她,你妈跟鸡屁股有仇。”

    妈的确跟鸡屁股有仇。那一天,她又去抠芦花鸡的屁股。按她的说法,这个挨千刀的货,屁股里夹了一只蛋,两天了,还没生下来。是锈住了么?妈很生气,她把自己的手指头变成了挖掘机,在芦花鸡的屁股上开工了。她成功地挖出了一泡黄水和几小片鸡蛋皮。

    我走出家门的那一天,可怜的芦花鸡死掉了。

    公共汽车开出很远了,我回过头。我没有看见爹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我看见的,只是几块西瓜皮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菊与城

雷抒雁

①你无论如何想象不到小小的菊花,在这座南方小镇里会显现出如此神奇的风采和灵性。

②那些黄的、白的菊红的、紫的菊在这里展现出千姿百态。扭缠着的,结成一座座径可一米的圆柱、方柱,使你想起古希腊阿波罗神庙前石柱的庄严与神圣;攀缘着的,则依势建筑起一座高可乱真的“岳阳楼”“滕王阁”;飞腾的,成龙成凤;倾泻的,为流为瀑;站立的,单株绽开数以百计的花朵,有的矜持,有的阔笑!

③那些名贵的品类,亭亭玉立,碗大的花朵,有的澄黄如冠,有的粉丝轻垂,有的羞颜半露,实在像一群天仙落凡,或者如一队超女待选。

④时在冬日,北方已是寒霜白雪交加;而南方,则艳阳高照,稍动腿脚,就会冒汗。菊花,怎么会选择了这样时日,欢聚在这南方小镇呢?

⑤举办菊花展览会的镇名小榄,坐落在孙中山先生的故里中山市。这小榄镇地势如一枚橄榄,历史上就有养菊的风习,年年都办菊展,小镇人自称家乡为“菊城”,足见爱菊之深。此刻,举办的却是第九届中国菊花展览会,万菊竞汇,从全国各地齐聚在这小镇。

⑥自从陶渊明先生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这菊花历来就是清高、归隐的象征。“东篱”,自然是成了菊花的雅号。文人雅士总爱咏菊喻志,表明自己的品格与志向。宋人卞伯玉写下《菊赋》,以为菊“不履苦而沦操,不在同而表淑”,故而“伤众花之飘落,嘉兹卉之能灵”,赞扬菊花“振劲朔以扬渌,含凝露而吐英”。清人王韬在《招陈生赏菊》文中,说花有三品,为神品、逸品、艳品,惟菊兼而有之。神在“高尚其志,淡然不厌”;逸在“傲霜有劲心,近竹无俗态”;艳在“如处女幽人,抱贞含素”,真可为菊花知己。

⑦不过说来说去,自古以来,都唱的是菊的清高、隐逸以及履严冬而不凋。可这小榄镇,是一座南方闹市,虽说人口不多,只15万余,常住外来人口却多达16万,还不计往来暂住者。只菊花节开幕当天,说万人空巷,已不足以表达其热闹,一条宽阔大街,塞得水泄不通,站在高处一望,但见人头攒动,红男绿女,青壮长幼,倾家而出。那时,心中直呼,菊啊菊啊,你何以诱人如此!是你坠雅入俗,还是世人脱俗入雅!此情此景,让人难免不想起那两句述说世态变化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⑧赏花兼有食花,小榄人把那艳艳黄花,入了各色菜肴,布起一道菊花宴;又以之入茶入饼,做成各类精细小吃,成了送礼待宾的佳物。菊之体,入俗而为食品;菊之魂,升雅而为神品。小镇人之聪明,令人钦佩

⑨小榄镇先前也曾是一个偏僻乡镇,从褪色的旧照片里目睹它的前身,让人难止唏嘘,如今却成了另一种景象,2006年,人均GDP达到7.5万元,人均纳税近1.3万元。走在小镇大街上,一憧幢干净、明亮、高大的楼宇建筑,让人目不暇接。这里的富庶与先进程度,比起欧洲一些城市,可以说毫不逊色。小榄镇有着“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广东省教育强镇”种种闪光的桂冠。

⑩这又让我想到菊,想到关于菊的另一类历史品格。不畏严霜,敢于独艳,常是文人雅士看重的菊品。当年,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竟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取菊之不与俗花为伍,一派肃杀之气。千年来,菊之卓然独立,落落不群,成了残酷社会生活的逃避者、抗争者所崇尚的植物偶像。

⑪今天,在小榄,气候温和,空气湿润,紫荆花艳艳地纷开在枝头;三角梅,繁盛地绽放在叶间;玫瑰依然随时展姿;装饰林带路边的太阳花,鲜鲜艳艳地像丝带锦帛七色交并;而这一刻又凸显着菊花。万菊之园,不是百花凋零的象征,更不是一花独占的酷景。百花共处,交相辉映,自然界里的和谐景象,竟改写了傲菊独放的景致。小镇,赋予了菊花一种新意。

⑫花与花同时而放,人与人和睦相处。小榄镇人说他们努力实现的这种社会目标叫“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安康”。“高尚其志,淡然不厌”。菊之神,不正是小榄人倾心以求的志向么!小榄镇,花之天堂,人之天堂!

⑬小镇的秀发,簪一朵菊花,如此美丽,让人心里怦然一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