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月满故乡

张继

①中秋节前夕,我回到了梦寐以求的故乡。

②秋色浸染的黄土坡上,庄稼地里丰收在望,辣椒地里红艳似火。农人哼着粗犷的秦腔,忙着收获果实,脸上挂满丰收的喜悦。

③夜晚,走在银光铺地的水泥路上,一盏盏新颖的路灯洒下柔美的光影。一轮明月高悬夜空,远山的轮廓似有似无,景物都沐浴在融融月光里,仿佛置身梦幻境地。秋风轻拂着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柿树枝头挂满红柿子,树叶泛着亮晶晶的光泽。

④我徜徉在月光里,静享这瞬间的美丽。小村庄仿佛被白雾笼罩,缥缈朦胧。沿着水泥路往前走,农家小院高大的门楼里,红色的大铁门从眼前滑过,显露出农家的富足。望着眼前这一切,我的思绪被秋风牵回到儿时的童年时光。

⑤记得也是月光朗朗的中秋夜,清清的小河像条水晶飘带蜿蜒而来,在村庄边上歇了歇脚,又忙着向前流去。河水泛起点点银光,轻盈地唱着歌缓缓向前涌动。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直通河边,母亲领着我,趁着明亮的月光在河边洗衣;“啪啪、啪啪”,棒槌敲打衣服的声音,在静寂的夜里传得很远,像村庄重重的喘息声,敲在我焦急的心上。

⑥母亲终于回头喊我:“继儿,回家吃月饼喽!”我一蹦一跳跟着她往回走,老屋的影子已出现在树林尽头。从早盼到晚,终于能吃上月饼了,我乐得心花怒放。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我们围坐在大炕上,母亲拿出精心烤制的月饼。我噘噘嘴嘟囔着说:“这是什么月饼呀!同学吃的都是商店买的月饼。”母亲淡淡一笑,耐心地说:“你尝尝再说。”我拿起一块细细端详,见母亲用梳子在月饼上面扎了好看的花纹,两面烤得黄润,火候适中,看上去很精致。一股浓浓的甜香直扑鼻翼,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馅子很甜,吃完后甜甜的蜜味还在嘴边荡漾。我连吃了两块。母亲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笑得像个孩子。

⑦如今,我又踏着如水般的月光,走在故乡熟悉的小路上。小河潺潺的流水声仍是那么清脆悦耳,水里那轮圆圆的月亮向我抛媚眼。我蹲下,双手捧起清清的河水,放在嘴边尝尝久违了的故乡味道,还是那么清冽甘甜。抬头望望天上的明月,不由想起诗句:“____。”故乡的月亮又大又圆,像读懂了游子的心思,用圆圆的笑脸和柔美的清辉欢迎我归来。

⑧“继儿,回来吃月饼喽!”母亲站在门口,仍像小时候那样喊我。月光融融的小院里,热闹非凡,全家人挤满了大圆桌,母亲把各式各样的月饼摆满桌子,招呼大家品尝。我拉着母亲小声说:“想吃您亲手做的月饼。”母亲笑了,自豪地说:“有,我知道你爱吃,专门给你烤的。”说着,她快步走进厨房,端出自己精心烤制的月饼。还是我记忆里的模样,两面扎满漂亮的花纹,黄灿灿的。望着这别致又熟悉的饼子,我心头一热,眼泪差点掉下来。继而,一股浓浓的幸福感涌遍全身。不知不觉,圆圆的月亮已过中天,小院里的欢笑声飞上树梢,在村庄的上空飘荡。

⑨我披衣走出门,漫步在月下小路上。四周乳白色的雾霭,轻悠悠地升起来,飘浮在村庄上空,随着不断变幻的光影,像在眼前播放着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面。远处山峦和柿子树林,渐次迷离朦胧,又宛若一幅淡泊的水墨画挂在那里。月亮像美丽的天使,不知疲倦地倾洒银色的光辉,把故乡的月夜装扮得分外迷人。

⑩我想,远方的游子不论走到哪里,故乡那一轮明月都是最亮的。

(刊载于2023.10.9,有删改)

(1)、下面是小语和小文关于这篇文章的讨论,请你填补空白处的内容。

小语:小文,我看了这篇文章后,发现文章没按时间先后顺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小文:哦,我知道。文章是运用了插叙的写法,作者通过回忆从眼前回到童年和故乡,写了

小语: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小文:这样写使文章情节 , 也表达了

(2)、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棒槌敲打衣服的声音,在静寂的夜里传得很远,像村庄重重的喘息声,敲在我焦急的心上。(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像村庄重重的喘息声,敲在我焦急的心上”?)

②月亮像美丽的天使,不知疲倦地倾洒银色的光辉,把故乡的月夜装扮得分外迷人。(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下列诗句填入第⑦段横线处,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小语认为本文可以作为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阅读拓展材料。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单元导读(节选)

单元目录

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传记中得以再现。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它们是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又可成为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

《藤野先生》/鲁迅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军号声声》
      ①“军号一响,那士气就鼓起来了,战士们就往前猛冲。在冲锋号的鼓动下,不久就冲上了阵地,消灭了敌人,我军胜利了。”我刚到村口,就被这位满面红光的老人充满激情的话语吸引了过去,他有八十多岁的样子,站立都不稳,可话语声还很洪亮。周围那几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人,都很麻木的样子,任他自言自语,谁也没有接这个话茬。
      ②我们全家搬走这么多年后,我突然生出回来看看的念头,没想到在村口遇到的第一个人竟然是他,他对那把铜号还是那么有感情。
      ③小时候,我对这把铜号是很羡慕的。不能亲手摸一摸、仔细看一看,总感到很遗憾。
      ④他的这把铜号,其实是有破损的,喇叭口处残缺一块,从这个地方向里还有一道裂纹。他每天都悉心呵护着,用一块纱布仔细擦拭,特别是到破损处时,会格外轻。
      ⑤擦完后,他就把铜号横过来,在眼前轻轻转动着,转完一圈,看擦得行了,就抬起头来,郑重地用右手握起来,举到眼前,右眼对铜号嘴儿认真看去,然后挪到左眼前,右眼眯起来,用左眼看一会儿,然后才慢慢放到自己嘴唇前。我们认为他就要吹响这把铜号了,可他总是让铜号和嘴唇似接触又不接触的,最终也没有吹响。
      ⑥我们都很失望,几乎异口同声地发出失望的长叹:“唉——”
      ⑦这时,他才会转过头来,看我们一眼:“怎么,想看看?”
      ⑧我们凑上前去。他把铜号在我们眼前晃了晃,然后陷入沉思,轻轻地说:“我的战友正吹着冲锋号,敌人的炮弹就打过来。”停一停,喉结滚动了几下,又接着说:“他就牺牲了,铜号也炸成了这个样子。”他轻轻地抚摸着,眼中有些光亮闪动着。他神情怔怔的。“战友牺牲后,这把号就再也没有吹响过,但其实它是整天响着的。”说到这里,他会把铜号的喇叭口放在耳朵边,认真倾听。不一会儿,左脚就开始一点一点的,好似铜号真的响了,他是在配合着那节奏似的。过了半天,他把那已经破损的喇叭口伸向我们:“你们听,声音真响亮。”
      ⑨我第一个凑上前去,歪着头,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铜号,仔细地听着。除了风偶尔滑入号管发出一丝嗡嗡声外,其余什么也听不到。
      ⑩他生气地把手一挥:“去去去,不中用的小毛孩子!”
      ⑪我发现,周围几个老人对他的说法也都不认同。甚至说他脑子在战场上被震伤了,留下了毛病。
      ⑫想不到,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对铜号依旧这么痴情。我看到破损之处的断茬显得更黑了,有些地方析出细密的小米粒大小的绿色斑点,裂缝的颜色也显得更深了,其余的地方一如既往地锃亮放光。看来这些年他一直没有停止过认真地擦拭维护。
      ⑬他见我这么认真地看着,浑浊的眼中似有火苗跳动了一下。“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我庄重的神情,引起了周围几位老人的注意。
      ⑭他也神情一振,脸上有了笑意,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过来,让铜号的喇叭口对着我,我赶紧歪歪头,凑过耳朵,认真地听着。另外几个老人围上前来,惊奇地问道:“真听到了?” 
      ⑮我庄重地告诉他们:“是的,听到了。”
      ⑯那几个老人木然地看着我。
                                                                                                                                                                         (文/高军,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爱处无声
      自从我开始记事的时候,父亲就几乎不开口说话了。一场大病将他的听力完全毁掉。他自己又是个极自尊的男人,便唯有这样一年年沉默下去。
记得小时候,我走在他的身边,常有淘气的男孩子在后面跟着高喊“哑巴”。他当然听不见,照例大踏步地往前走。我被他的大手紧紧拉着,想停下来跟那些男孩子拼一架连时间都没有。那时候的我,总是莫名其妙地生出一种保护他的欲望。
       后来我读了中学,他每隔两天就送我最爱吃的饭菜到宿舍传达室,留下字条,告诉我下次他再来时将换下的衣服放在楼下就好。他知道一开口就会给我丢面子,所以他宁肯不见我,只给我一张张面孔与他一样严肃冷淡的字条。我是很少给他写什么字条的,有什么事能自己做的,就尽量地不去依靠他。我不知道他是否心里难过。听朋友说,他们在叛逆的年龄,常常会和父母大声地吵闹,我有时候会羡慕他们这样的经历。其实读书时的我,与他们一样,想把郁积在心里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发泄出来;可是站在我对面的父亲,却是什么也听不见。即便他看见我皱了眉头,又能怎样呢?顶多是轻拍一下我的肩,剥个可以安神静气的香蕉递过来,仅此而已。
       所以在我最不可一世也需要父亲来安慰的时候,我选择了与他一样的“失语”。我带着男孩子到家里来玩,将电视开得震天响,还关起门来在书房里疯狂地跳舞。那些没有礼貌的男孩子都会觉得抱歉,怕吵得父亲无法休息。我听了从来都是只有一句话:他要对我还有一点点的爱,为什么不说出来呢?那时候的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父亲对我的爱,远远没有对他自己的多。他躲在无人注意且不会被嘲弄的角落里,守着一颗敏感高傲的心,过自己的寂寞日子。他是自私的,他宁肯冷落我,也不会在我的同学面前用高得惊人的声音说一句关爱的话给我。而我,为什么不也自私地在他将棉衣盖在我身上的时候,假装睡着了翻身,将衣服抖到冰冷的地板上去?
       这样不出声地与他较劲,持续了我整个的青春期,直到我后来工作了,彼此离得远,才慢慢地学会对他好。而父亲,也开始用写信的方式,将以前没有对我说的话,一点点地邮给我看。每有来信,同事们都惊奇地说,都什么时代了,怎样还有人给你这么执著地两周写一封信?我淡淡地笑称父亲不会发短信,也不会用电脑。其实,只有我自己才知道,那么聪明的父亲,他什么学不会?只是在与我交流上,他很执拗地选择了写信的方式。尽管每次我收到了他的信,都是用电子邮件或短信简短地回复给他。
      我结婚的时候,他开心地写信祝我幸福,并寄来了礼物,他自己却以路远为由没有出席。结婚前一天,我躲开所有人,一个人一遍遍地看父亲寄来的礼物。那是一张他自己制作的光碟。他用DV断断续续地拍了一年的时间。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里,都有对我的思念,无声地录在他拍摄的故事里。上面的文字,很少,但我看得懂每一个镜头里的含义。我会说话时,他给我买的识字磁带;我开始读书时,他送我的漂亮背包;我从一年级到高中毕业得到的所有奖状和证书;被我揉皱了的小熊枕;为了学习,我忍痛剪下来的长长的辫子;每年生日时,他帮我在门框上刻下的长大一岁的印痕;我在他怀里几欲挣脱掉的照片;他给我送饭时专用的保温盒;他打印出来的我写给他的所有的短信和邮件……那么多琐碎的旧物和细节,我以为他与我一样在时间的流逝里忘记了。没想到的是,他一样不差地记得那么清晰!
      那盘碟,像一部无声电影,不需要任何语言,便能将所有的爱与温情,全部深深刻到人的心里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爸爸最值钱

[美]布赫瓦尔德

    一天,我从儿子房间门口经过,听见他正在打字。

    “想写点什么呢?”我问他。“正在写回忆录,描述做你儿子的感受。”听了他的话,我的心里甜丝丝的,“写吧,但愿在书中我的形象还不坏。“放心吧,错不了!”他说,“嗨,爸,商量件事。你把我关进牛棚,用你的皮带抽我,像这样的事,我应该在书中写几次啊?”这使我愕然。“我从未把你关进牛棚,也没有用皮带抽你啊!再说,我们家压根儿也没有牛棚。”

“我的编辑说,要想使书有销路,我应该描述诸如此类的事:当我做错事的时候,你狠狠地揍我,继而又把我关进厕所。”

    “可我从来没有把你关起来啊!”“那是事实。但编辑指望我的故事能使读者大开眼界,就像加里·克罗斯比和克里斯蒂娜·克劳索德写的关于他们父母的故事那样。他认为读者想了解你的私生活一一你的庐山真面目。现在儿辈们都在写这方面的书,而且都是畅销货。假如我也把你描述成一个堕落的父亲,你不会反对吧?”

    “你一定要这样做吗?”

    “是的,必须如此。我已经预支了一万美元,他们的条件是我必须揭露你的隐私。你可以读一读我写的第二章。内容嘛,是你在一次演讲台上闹出了大笑话,会后你酩酊大醉地回到家中,把我们所有的人都从床上轰了起来,逼着我们刷地板。”

    “你知道得很清楚,我从来没有这么干过。”

    “哎呀,我的爸爸!这只不过是一本书。我的编辑喜欢这样的书,第三章他最中意了。那一章中,你对母亲拳打脚踢,大耍威风。”

    “什么?我揍了你母亲?”

    “我并不是说你真的伤害了母亲。不过,我还写了我们几个小孩惯于藏在毛毯底下,这样我们就听不到母亲挨打时那种声嘶力竭的叫声了。”

    “天啊,我从未打过你的母亲啊!”

    “可我不能这么照搬事实。编辑说过,成年人是不会花十五六美元去买《桑尼布鲁克农场的丽贝卡》的。”

    “好吧,就算我用皮带抽了你,揍了你母亲。除此我还做了些什么?”

    “对了,我正在第四章中写你拈花惹草的事呢。假如我写你常在凌晨三点钟把那些歌舞女郎领进家门,你说人们会不会相信?”

    “我敢肯定,人们会相信的。但即使这是一本畅销书,难道你不认为这太离谱了吗?”。

    “这是编辑的主意。平时,你没有粗暴待人的恶名声,这样一写,读者才会真正感到惊奇、刺激。对我不会有什么损害的。”

    “对你是没什么损害,但对我可如同下地狱了!”我再也按捺不住,冲他吼叫起来,“那我究竟做了点好事没有?”

    “有。其中有一章我特别写到你为我买了第一辆自行车,但编辑让我删去了。因为我也写了圣诞节的事。那次,我跟你顶嘴,气得你把一碗土豆泥统统扣在我的脑门上。编辑说这样的两码事写在一起是会把读者搞糊涂的。”

    “那你为什么不写仅仅因为你数学考试得了‘良好’,我就用冷水把你从头淋到脚?”

    “你说得好。那我就这样写,一次我得肺炎住院,你这位当爸爸的甚至连看都不看我。”

    “看来你是想把你的父亲以一万美元出卖了?”

    “不仅是为了钱。编辑说如果我把一切都捅出去,那就连巴巴拉·瓦尔德斯都会在他主持的电视节目里采访我,那时我就再也不用依靠你来生活了。”

    “好吧,如果这本书真会带给你那么多的好处,你就干下去吧。要我帮忙吗?”

    “太好了,就一件事。你能不能给我买一台文字加工机?如果我能提高打字的速度,这本书就能在圣诞节前完稿。一旦我的代理人把这本书的版权交给电影制片商,我就立即把钱还给你。”

(选自《课外阅读》2008年第1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善良开出的花朵

    雨还在“哗啦啦”地下着,我们乘坐的列车困在这荒山小站已有八个多小时了。据说前方道路塌方正在抢修,何时通车还是未知数,而列车此时的给养已严重不足,我们面临着断水断粮的困境。车上到处是乘客的谩骂声及孩子的哭闹声,听起来让人烦燥和心焦。

    正无望间,站台上开始出现三三两两挎着竹篮,端着脸盆兜售物品的山民,有玉米、馒头、鸭蛋、方便面。看到这些奇缺的商品,列车窗口两旁“呼啦啦”地围上好多人。

    鸭蛋5元一个,玉米5元一个,方便面6元一包,火腿肠7元……一听这价格,不少人立即吵吵着嫌贵。山民也不多说什么,挎起篮子就要往后走,这边又慌慌地叫住,抱怨着、嘟囔着极不情愿地掏钱购物。

    我所在的车厢稍后一些,山民走不到这里就被前面的窗口围住,我身边的乘客也几乎全跑到前面抢购去了。我正犹豫要不要也去,忽然看见车窗外两个负着重物的小小身影向我这边走来,原来是卖东西的小孩。

    “哎,小朋友,拿些玉米、馒头、方便面。”我把头伸到车窗外,大声喊。

    “好的,阿姨。”走在前面那个十二三岁大小的男孩,抬起瘦瘦的小脸,冲我一笑,站在他旁边的比他小些的女孩立即手脚麻利地把物品装进袋子里。

    “多少钱?”我做好被“宰”的准备。

    “15块。”女孩说。

    我有些愣住了 , 听闻了刚才那些夸张的价格,这样便宜的价钱让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阿姨,是15块钱,玉米1块钱一个,共3块钱,方便面一袋1元……”小男孩仰起头,眨巴着清澈的大眼睛,细心地为我计算着。

    “那好,谢谢你!”看着细雨蒙蒙中两张清瘦的脸,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

    很快,窗口又挤过来几个买东西的人,他们的物品很快被抢购一空了。

    两个孩子站在车窗下整理着手中乱七八糟的钞票,我好奇地问:“为什么你们的价格那么便宜?”

    女孩说:“我家在镇上有个小杂货店,平时卖东西就是这价钱。”说到这里,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还是有赚的。”

    我还想说什么,身后忽然传来女儿的哭声,原来,女儿在削苹果时,不小心削到了手。我急忙为她捏住流血的伤口。

    “阿姨,你稍等,车站花圃里有止血药。”男孩撂下这句话,一扭身冲进雨雾中,我一声“谢谢”还没有说出口,他已拿着一株青草从远处跑了过来。站定后,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这草药止血消炎,效果特别好。他把青草揉碎,敷在女儿的伤口上。我找出创可贴小心地将女儿的伤口包扎好。

    “还疼吗?”他问。

    女儿摇摇头。

    男孩欣慰地说:“这草药叫七七芽,在我们这里很有名的。”

    “太谢谢了!”我由衷地称赞,“你们真是有善心的特别爱帮助人的孩子。”

    男孩和女孩脸上浮起一抹羞涩的笑容,女孩嘴快,说:“阿姨,你不知道,我爸爸一直有病,家里很穷,这些年我和哥哥上学全靠陌生的好心人资助,我们今天也没有做什么,比起别人给我们的,那真是太少太少啦。”

    说完,两人在蒙蒙细雨中挥手向我告别。

    我趴在车窗口,看着他们小小的身影走了好远好远,心中满是深深的感慨。

    对于我来说,今天本来是一个困境交加,愁苦无助的日子,但因为偶遇这两个孩子,我的心久久地沉浸在温暖里。我多想告诉亲爱的小孩,善良开出的花朵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四处飘散,落土生根。在你们身上,我看见许多温暖的善良,已慢慢长成散发着馨香的美丽花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命最后时光里的求知欲

吕不同

    三年前,没上过一天学的外公,被肺心病折磨了八年后,自己在医院里拔掉鼻管,不理在床边跪成一排的三个舅舅的哀求,强行要求出院。

    救护车把他送回家后,他在自己亲手做的那张帆布椅上,平静地交代完后事,把我叫到身旁说:不同,这个肺心病到底是什么病啊?好几年了,也没搞明白。我摸出手机搜了一下肺心病,告诉他这病的全名叫什么,有哪些症状。我每说一个症状,他就嘿嘿笑着说,对对对,一点儿都没错。

    我念完后,他又问:那这病最后把人“弄死”是因为什么?我鼻子一酸,不忍再念。外公看着我说,孩子念啊,这有什么关系。

    我犹豫了一会儿说:多器官衰竭。外公闻言点了点头,喃喃说了句,听起来好像很厉害。沉默了一会儿,他眯着眼睛看了看对门门框上贴的春联对我说:你们年轻人现在还写对联吗?我点点头说,也有人写。外公扭头看我一眼,伸手叫我把他扶起来,然后叫外婆拿来眼镜和纸笔。一屋子人见状围了上来,还有人连忙搬来一张小桌子。

    外公没有理会他们,戴上眼镜弓着背,把本子放在自己的膝盖上,颤抖着手,一笔一画写了一副对联——

    阴阳两隔哀思能抵

    人间疾苦天府可消

    我看了后说:外公,这好像是……葬礼上才会用的。外公取掉眼镜笑着说:对啊,这就是我给自己写的挽联。

    一屋子人传阅这副对联时,外公又对我说:你看这个“消”字是用三点水的好还是用金字旁的“销”好?我还没说话,他突然兴奋起来,叫外婆帮他把那本已经翻烂的新华字典拿来。拿到字典后,他先是用力地咳嗽了一下,吐出一口痰,然后扶了扶眼镜,右手食指在舌头上蘸了点口水,一页一页地翻开字典,郑重的样子像一个第一次查字典的小学生。

    他查了十分钟。查到结果后他把纸拿回去,在“消”字上打了个叉,在旁边写了个“销”字。写完后,他端详了一会儿,然后笑着说,嗯,这就对了。

    半小时后,他坐不住了,躺到了床上。一个小时后,他喝了一小碗粥。两小时后,他开始胡言乱语。四个小时后,说了几个简单的音节,他的嘴轻轻合上,脑袋微歪,安详离世。享年八十一岁。

    那天,我看着行将就木的外公坐在灰暗的光线下,弓着背,眯着眼,像完成一个仪式一样,虔诚地去搞清楚两汉字之间的区别时,我忘记了悲伤,忘记了去想如何在他人生最后的时间里取悦他、安抚他。我只觉得全身的毛孔豁然张开,心里暖流涌动。

    那一刻我没觉得他是我的亲人、我的长辈,我只庆幸自己能看到一个面对死亡毫无畏惧、毫无恐慌,在人生的终点还充满求知欲的生命。

    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努力学习,但至少此时此刻,我还对未知的一切有着充足的兴趣,对那些不顾一切去探寻未知的人充满敬意和向往。

    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都不可能参透生死和永恒。但终归,我还是想多知道一点,多看一点,把世事里灰色区域面积,尽量多挤压一点,使之变得黑白分明,是非可见。

    如果死亡是一面镜子,那我希望有朝一日,在面对镜子里的自己时,我也能够像外公一样,不羞不愧,不怨不恼。如此才算对得起自己曾经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说过的每一句话,爱过的每一个人。

(《青年文摘》2016年第23期)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快乐时光

【美国】艾萨克·阿西姆

①关于那件事情,玛姬当天晚上就把它写在日记里。“公元二一五五年五月十七日,”她开始这么写,“今天汤米发现了一本真正的‘书’!”

    ②那是一本非常古老的书。玛姬的祖父曾经对她说过,少年时代,她的祖父告诉他曾经有一个时代所有的故事都被印刷在纸张上。

    ③翻阅那些发黄起皱纹的纸张,对他们而言,这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所有的字都被固定在纸张上,不同于平时他们在荧幕上所阅读的移动资讯。而且,当他们翻回到先前读过的那页时,竟然发现那些字和第一次读到的时候一模一样!

    ④“对你而言,”汤米说,“这也许是一种浪费。当你看完这本书时,我猜你一定会把它丢掉。我们的电视荧屏上有超过一百万本的书,而且它可以不断地补充。然而,我不会这么做。”

    ⑤“我也是啊!”玛姬说。她才十一岁,读过的书远少于汤米。因为汤米已经十三岁了。

    ⑥她说:“你在哪里找到的?”

    ⑦“在我家,”他专心地阅读着,头也不抬地回答,“在我的阁楼上。”

    ⑧“它里面说些什么?”

    ⑨“学校。”

    ⑩玛姬开始对它觉得轻蔑,“学校有什么好写的?我讨厌学校。”玛姬一直不喜欢上学,但此时她比以前更讨厌学校了。数学老师曾经给她一连串的几何考试,而她的成绩却是每况愈下,终于她的母亲禁不住叹息地摇着头,替她请了一位督学。那位督学是一位红脸的小胖子随身带着一只装满电线、指针盘的工具箱。他面带笑容,给了她一个苹果,然后就把她的数学老师分解。然后他开始组合他的新数学工具,玛姬一直希望他无法组成,但是他办到了。大约一小时之后,那台熟悉的、又大又黑又丑恶的机器又出现在眼前,它的荧屏上,同样出现了所有的课程以及许多烦人的问题。那还不算什么,她最讨厌的是那个她要投入作业和考试卷的投入孔。她必须使用6岁时学会的打孔密码来解答问题,然后数学老师立刻就把作业改好,算出分数。

    ⑪当她做完作业时,督学先生对她微笑并轻拍她的头,对她的母亲说:“这并非孩子的错,琼尼斯太太。我想,几何学现在对她而言是有一些艰涩,小孩有时候会不太适应,不过没关系我已经订定一个十年的学习计划书。事实上,她整体的进步相当令人满意。”然后他又拍了下玛姬的头。

    ⑫玛姬失望透了。她一直希望能把所有的老师全部赶走。汤米就曾经有过一个月的时间不必受老师的逼迫,那是在历史课程暂时结束的时候。

    ⑬所以她现在对汤米说:“为什么还有人要写学校的事呢?”

    ⑭汤米用一种带有优越感的眼光看着她。“因为那是一种不同于我们的学校,傻瓜。这是数百年前的那种学校。”他轻松地用一种淸楚的声音补充说:“好几个世纪以前呢!”

    ⑮玛姬有一种被伤害的感觉。“好吧!就算我不知道那么久以前他们到底有怎样的学校,”她靠在他的肩膀上读着那本书,然后说:“不论如何,他们还是有老师啊!”

    ⑯“他们的确有一个老师,但‘它’不是正式的老师,而是一个‘人’!

    ⑰“一个人?人怎么能作为一个老师呢?

    ⑱“嗯——他会教学生们各种事物,然后吩咐家庭作业和提各种问题。”

    ⑲“可是人不够聪明啊!”

    ⑳“当然够!我父亲的知识和我的老师一样多。”

    ㉑ “不可能的,人的智慧不能和老师比!”

    ㉒他差不多可以了,我打赌!”

    ㉓玛姬不想在这件事情上作争论,她说:“我才不要一个陌生人跑到我房里来教我。”

    ㉔汤米哈哈大笑地说,“你了解的太少了,玛姬,那位老师不会住在你的房子里。而是有一栋特別的建筑让所有的孩子去那里上课。”

    ㉕“难道所有的孩子都学一样的东西吗?”

    ㉖ “就同年龄的孩子而言,是的!”

    ㉗ “但是,我妈妈说,老师应该自我调整去适应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所以每个孩子都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育。”

    ㉘ “不论如何,当时他们不用这种方法。如果你不喜欢,你可以不要念这本书啊!”

    ㉙ “我没说不喜欢嘛!”玛姬立刻回答。她真的很想知道那些有趣的学校的事情。

    ㉚他们还念不到一半的时候,玛姬的母亲便开始叫他们了:“玛姬,上课时间到了

    ㉛ “玛姬抬起头说:“还没有呢,妈!”

    ㉜ “现在,”琼尼斯太太说,“也该是汤米上课的时间了!“

    ㉝玛姬对汤米说:“下课之后,我可以再和你一起念这本书吗?”

    ㉞ “大概可以吧!”汤米不太乐意地回答。他手臂底下夹着那本破旧的书,一边吹着口哨边离开。

    ㉟玛姬走进了教室。它就在卧室的隔壁。此时数学老师已经打开,正在等着她。除了周末和星期日,它每天总是定时开机,因为玛姬的母亲认为定时有规律的课程有助于孩子的学习。

    ㊱荧屏上出现了文字,它说:“今天的算术课程是真分数的加法。请把昨天的作业放进投入孔。“

    ㊲玛姬一边照着它的指示行事一边叹着气,她一直想着她曾祖父的祖父少年时代的那种学校——所有附近的孩子们一起上学,在校园里嬉戏、欢笑,在教室里排排坐,放学以后一起回家。大家学一样的东西,然后便可以一起写作业,一起讨论问题。

    ㊳而且,他们的老师都是“人”。

    ㊴数学老师在荧幕上闪烁着“真分数二分之一加四分之……“

    ㊵玛姬幻想着古时候的孩子该会多么喜欢上学,不禁羡慕着他们的快乐时光。

(佚名译,选自《世界经典小小说金榜》)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