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西部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班级里组织了“跟着古人学交友”活动,同学们引经据典,搜集阅读古人关于“交友”的诗文,整理出了以下材料。请你一起完成以下活动。

【梳理资料】

(甲) 送韩侍御之广德

李白

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

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

【注释】①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三年(758)。韩歆被贬为广德令,李白为其送行。韩侍御即韩歆。②贳(shì)酒:赊酒。③倾:尽,用尽。④泉明:陶渊明,唐人为避唐高祖李渊讳,“渊”字尽改为“泉”字。这里把韩歆比作隐居的陶渊明,这是对他的安慰和赞美。

(乙)鸡黍之交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 , 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 ____,见孺子 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 , 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 ”对曰:“ 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

【注释】①太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②告归乡里:请假回家乡。③孺子:小孩子,指张劭的子女。④克:约定 ⑤具:详细。⑥馔(zhuàn):食物,多指美食。⑦审:确定。

(1)、在读故事时,小语遇到了几个不能理解的词语,请你借助方法提示,帮他解惑。

方法

句子

方法联结

释义

课内迁移法

后期方

去后乃(《陈太丘与友期行》)

查阅字典法

二人告归乡里

《古汉语常用字典》 “并 ”字义项:①兼;②通“屏 ”,屏除;③一同。

(填序号)

语境猜读法

元伯曰

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

成语关联法

理所当

(2)、称谓代表礼节,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在文中横线上,我们应该填 (A.尊亲 B.家亲)
(3)、小语发现文中有个句子没有停顿,你觉得该怎么断句?(限断3处)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4)、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小语遇到了读不懂的句子,请你根据上下文帮他翻译。

对曰:“ 巨卿信士,必不乖违 。”

(5)、交友之道,贵相知心。甲诗和乙文都体现出真挚的友情,请结合甲诗和乙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6)、班级就“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发表看法,请你参考下列表格,选择下图中最重要的一项特质,并模仿示例 , 进行留言。

古诗中的友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韩侍御之广德》……

古文中的友谊

《刘柳情谊》《鸡黍之交》《管鲍之交》……

(本图来源于《道德和法治》书中《友谊之树常青》)

小文:《割席断交》告诉我们,获得真正的友谊需要志同道合。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找错朋友会造成“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局面。所以,找朋友时必须要了解对方的特长爱好,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相处,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友谊。

举一反三
古文阅读,完成1-5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①,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释:①隐:隐语,不直接说出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

      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之,见赋乃止。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者。八岁,诵《孝经》、《诗》、《论》.及长,笃志好学。母年老,躬耕读书,夜则然糠自照。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欢于剡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

                                                                                                                                                                             《南齐书•顾欢传》

     【注释】①欢:南朝齐大臣,著名道教学者。②挞:用鞭棍打人。③然:通“燃”。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