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金华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尺素中的自然美景

(甲)与顾章书

去月谢病 , 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 , 岂徒语哉!

【注】①仆:旧时自己的谦称。②去月谢病:上月因病而自请退职。③薜(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为隐者服饰,这里指作者此时正准备隐居。④岫:山穴,山洞。⑤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⑥重(zhònɡ):重视。⑦办:具备。⑧出自《论语》“知(zhì)者乐水,仁者乐山”。

(乙)简张传山

园中荷花已大放矣,闹红堆里不少游鱼之戏,惟叶多于花,浑不辨其东南西北耳。倘能来,当雪藕丝,剥莲蓬,尽有越中女儿酒,素樽若盏,可以供君一醉!

【注】①简:信件。②樽:盛酒器。

(1)、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为下列加点词选择合适的义项(填序号)。

素:A.湍绿潭 B.既重幽居   C.樽若盏

素:①没有染色的绢。  ②白色的。  ③朴素,质朴,不加修饰。  ④向来,平素。
(2)、小组就如何领略山川之美展开探讨,并做了如下记录,请你补充完整。

【讨论记录一】

◎(甲)文的“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联想:郦道元《三峡》中的 “”  

想象:我的眼前展开了这样一幅画面。  

◎(乙)文的 “

联想:《答谢中书书》中的“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想象:那些鱼儿似乎在对我说 “”。  

【讨论记录二】

相同点:两文的作者都想借此文表达的情感。  

不同点:古人写信,还有一种目的是书信邀约,只不过邀约的方式有所不同:

。(结合两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 

【讨论记录三】

这两封书信都没注明出处,但从写作风格来看,我们觉得文(选择一文)应该属于南朝小品文,因为:

举一反三
阅读《警惕室内绿色杀手》(胡楫),完成题。
        ①一张发行过百万的地方报上,有一幅特大号彩色图片,教人在狭窄的卧室摆设一盆“顶天(花)立地(板)”的植物,还撰文介绍,说这样做可以“让春天在家中绽放……”
         ②这盆巨型的有毒植物称为痕芋头,摆设在卧室,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无异于“引狼入室”!
        ③根据《广州植物志》,痕芋头(又名野芋头)等天南星科植物,含多种对人有毒的酶,若其汁液触及皮肤,轻者痛痒难忍,重者则全身过敏。若误入口中,会导致舌头肿胀,麻痹失音,直至窒息死亡。与这种有毒植物密切接触,朝夕相处,更不利于健康……
        ④另外,最近英国一个研究睡眠的医学家小组,经过多年深入研究认为:卧室摆放绿色植物也不利于人们睡眠,原因是房间中绿色植物同人争夺有限的氧气。
        ⑤绿色植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谓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将由根部吸收进来的水和由叶片上的气孔吸入的二氧化碳,在叶片内合成碳水化合物,并放出氧气的生理过程。因此,白天绿色植物一般是光合作用放出氧气的。
        ⑥但是,我们还要知道,光合作用要在一定的光照强度下才能进行,这种光照强度大致相当于250~1000瓦的白炽灯对于1米距离表面的照明度。当光照不足时,植物主要显示吸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呼吸作用。如果卧室绿色植物太多,深夜又没有一丝光线,植物的呼吸作用十分旺盛,加上人们又习惯于关门睡觉,甚至有时连窗户也关闭了,卧室空气不够流通,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就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睡眠。
        ⑦最近《健康报》报道:哈尔滨一户人家担心花木晚上受冻,将阳台上的盆花搬入卧室过夜,翌晨一家三口都感到意识模糊,全身乏力,经医生诊断,原来是卧室内的盆花夜里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导致三人中毒的缘故。
        ⑧专家认为,在卧室不宜摆放绿色植物,尤其是有毒植物!一定要摆设一些植物装点卧室时,建议使用富贵竹之类水培植物,或小巧玲珑的肉质植物稍加点缀即可,没必要将斗大的卧室装点得花枝招展,更不能在卧室摆放痕芋头、万年青、曼陀罗、胡敏藤、一品红、夹竹桃、虞美人、郁金香等有毒植物。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病菌影响心理与行为

    ①病菌影响身体,不言而喻;可病菌影向心理和行为,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②病菌导致的传染病给人类和其他动物带来了沉重的生存压力。只有那些拥有能够抵御病菌威胁的身体和行为机制的物种,才能在一个遍布微型捕食者的世界里存活下去。如果把来自病菌的威胁看作是一把锁,那么人类至少有两把可以开锁的钥匙。其中一把是我们熟悉的身体免疫系统,而另一把就是行为免疫系统。

    ③不过,生物学家认为,身体免疫不是万能的,它不是免费的,需要会出代价。身体免疫可能发生识别错误,结果可能导致对自身正常细胞或者组织的攻击。身体免疫系统的运作需要耗费相当能量,可能会影响其他身体机能的发挥。身体免疫需要让一批细胞担任抗体,从而可能削弱或者破坏这些细胞原有的功能。因此,尽管身体免疫通常很有效,也不能经常使用。否则,没有几个人受得了。身体免疫还具有滞后的特点,只有在病菌进入人体之后这一系统才会启动。

    ④加拿大心理学家舍勒和邓肯提出了行为免疫的概念。这一套包括了情绪、认知、动机和行为在内的复杂系统,其功能是在身体免疫系统启动之前提早发现并远离可能存在病菌的场所或线索,从而减少疾病感染的可能。其实,很多动物都在这么做。比如,牛羊会避免在撒满粪便的草地上觅食,雌性牛蛙会避免跟已经染病的雄性牛蛙交配,一只得了小儿麻痹症的黑猩猩会被其他黑猩猩孤立。

    ⑤舍勒和邓肯批出,人类的不少社会心理类似于行为免疫。某些个体在形体和动作方面偏离常态,因而可能被无意识地感知为疾病症状,进而导致了针对他们的歧视。

⑥舍勒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人们歧视某些人,是因为把他们当成了病菌携带者。认为自己身子弱容易染病的人,很少跟残疾人、肥胖者、破相者以及年老者交往。他们害怕染病,因此拒人于千里之外。他们所拒的是可能携带病菌的人,在下意识里容易把偏离常态的这些人联系在一起,虽然这些人可能并未携带病菌。

⑦害怕病菌还会导致对陌生人的恐惧。人们对自己人的偏爱,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跟我们携带有相似的病菌,因而不太可能把致命疾病传染给自己。跟自己人相比陌生人更可能导致疾病感染。同时陌生人也更可能有意无意违背当地的习俗,而这些习俗不少都是用

    来防止疾病传染的。舍勒等人发现,人们面对陌生群体,越是觉得容易感染疾病,就越容易怀有敌意,甚至有可能产生一种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

⑧当然,行为免疫虽然导致携带病菌者被别人孤立,但也给了他们自己观察世界的机会。写《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的史铁生,疾病缠身,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能跟轮椅亲密接触。他们对世界的观察非常深刻,笔下不时会有富有哲理的句子。无独有偶,进化生物学的创始人达尔文也是一生为病困扰,身体不好,需要妻子的照料。他们长期深居简出,在孤独中笔耕不辍,完成了汪少伟大的作品。

(选项自《中国科普文学精选》,有删改)

阅读

随风吹笛

林清玄

    ①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 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②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③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④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⑤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⑥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这竹林中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涛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⑦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座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⑧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⑨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于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⑩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⑪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自然是没有结局的,明白了这一点,艺术家就难免兴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寂寞之感。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看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

    ⑫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