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1月联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 (1) 。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 A )地美丽。

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是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

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 B )。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是太卓越了。

所以每逢读完托尔斯泰的一本书,我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看。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副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 我常( C )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他的文章和书籍,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心魂”。

托尔斯泰固然有着文学的天才,创作了大量为全世界称道的不朽作品,被人们敬仰。但更重要的是,这位作家穷其一生的精力和智慧, (2) 。他希望人人生活得快乐而幸福,他一直探寻着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他为无法让所有的俄国百姓摆脱苦难而倍感痛苦,以至于在82岁的高龄还独自离开自己的庄园,要走到民间去。而正是这次离家出走,提前结束了他的生命。①正是他的智慧和爱心,②他成为了我青年时代最崇敬的作家。③所以,④景仰托尔斯泰的故居,⑤就成了我此次来俄罗斯的主要目的。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加方框的两个“是”字,意义用法相同。 B、文中加双下划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文中加点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 D、文中加点的“固然”在此表示让步关系。
(2)、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3)、文中末段画波浪线处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请在画横线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词语的选择,不仅讲究用“对”,也追求用“好”;既要准确,也要生动。古人早就有“炼字”一说,作诗时需 A  , 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现代作家在文学创作时也非常注重遣词造句。从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稿上,我们便    B    :文章的第二段共272字,鲁迅手稿上却有多达19处修改。例如: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原稿:背脊),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

从文章的修改可见先生运笔之细致,遣词之严谨,可以说是用“好”词的典范。要用“好”词,就要仔细辨析词义,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把握其用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词义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如何把握多个词义之间的关联呢?

我们可借助汉字结构,厘清词义演变的线索,从而把握多个词义之间的关联,以“班”为例,“班”是个多义词,常用的意义有三个:一是“为了工作或学习等目的而编成的组织”,如“班级”;二是“指一天之内规定的工作或执勤时间”,如“上班”;三是“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是量词,如“最后一班飞机”。

今天来看,这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已不甚清楚,此时借助“班”字的结构,则能够追本溯源,( ① )。“班”是个会意字,金文写作班,两块玉中间一把刀,表示用刀把玉分成两块,“班”的本义就是“分玉”,引申为“分开”之义,在古代,玉还是身份的象征,所以“班”不是简单的分玉,在分玉(给臣下)的同时还暗含着( ② )。如“班序”就是指“按官爵排列的次序”。而“上班”最初表示“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也就是“    C    ”。后来,“上班”就发展为“每天按规定时间到工作地点去”之义。“班级”的“班”也是由“排列”之义产生而来的,即把一群人分开,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就组成了班级。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