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测评】小语五上 第七单元拔尖测评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海滨仲夏夜

峻 青

①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②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的天空,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真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③夜色加浓,苍穹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城市各处的灯火也相继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满天的星星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④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漫步在湿润的沙滩上。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唰唰”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

⑤夜风轻轻地吹拂着,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三三两两地来到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享受着凉爽的海风,在那缀满星星的夜空下,尽情地说笑,尽情地玩耍。

⑥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沙滩上,也突然明亮了起来,那些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一下子看起来清清楚楚了。

(选自《现代散文选读》,有删改)

(1)、本文按顺序,写了从这段时间里海滨美丽的景色。
(2)、文中没有出现的场景是( )
A、霞光染红海浪 B、海边星光灯火辉映 C、人们休憩闲谈 D、出海满载而归
(3)、【阅读要素】关于第①自然段,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角度独特:以大海为背景描绘霞光。 B、画面丰富:写到了霞光的“色彩”和“动态”。 C、动静结合:这段话主要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大海的波涛汹涌。 D、用词准确:“闪烁”“滚动”等词语写出霞光映照的海浪的特点。
(4)、阅读第④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景点

触觉

听觉

感受

湿润

(5)、【情境化命题】完成下面的对话。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娘不爱吃,你吃

    回家,母亲照旧做了我最爱吃的面,诱人的香气从泛亮的油花上飘腾开去。忍不住!一端上桌便伸长筷子,吸溜吸溜地一阵狂吃。母亲乐得合不拢嘴:“瞧,还是那猴样儿!”我嘴里塞满,含糊回应:“嗯,还是那个味儿!”

    忽地,筷子挑到了碗底的荷包蛋,两个。趁母亲忙,偷偷挑了母亲的碗,没有。心里不由得酸楚,虽然鸡蛋已不再稀罕,可母亲照样视为佳肴,专门留给我这老儿子。小时候,每当我夹着嫩黄的鸡蛋给母亲时,她都会怜惜地说:“娘不爱吃,你吃。瞅着我吃完,微笑着拍拍我的头。”

    而今,母亲年近七旬,我已为人父,可爱我的方式依然朴素、无言。望着荷包蛋,我喉头一紧,张不开嘴,低头夹到了母亲碗里。母亲还是那句:“娘不爱吃,你吃。”我不敢看她的脸,边挑面边说:“天天吃鸡蛋,我不爱吃,你吃。”母亲顿了一下:“我儿生活好了,娘吃,娘吃。”我用眼角余光瞄着母亲一口口吃完,如是在咀嚼岁月的甘苦和幸福,我不禁泪满眼眶。

    那顿饭,我吃得很认真。每遇母亲特意准备的菜,我便有意地少吃,多剩些留给他俩。我知道,父母勤俭惯了,只有我回家才会准备得如此丰盛。父母指着满桌的剩菜,嗔怪:“就吃那么一点哪行,再吃点!”我笑答:吃饱了,都吃撑了。既而顽皮地拍拍肚子,父母乐了:“这又得让我们吃好几顿。”我暗自偷乐:当年你们也是这么“骗”我多吃的嘛!

    父母渐老,已然羸弱,似乎对我更多了几分依恋、依赖。让我感觉,应该多爱他们一些,一如当年他们爱我一样。

阅读理解。

夏日草原

    从来没有比走在无边无际的夏日草原上更令人难忘的欢畅快意了!

    首先是视觉上的舒展。我们的眼睛可以望到无穷远。然而,蒙古的草原又不是平坦开阔到无趣的地步,相反地,它总是有着和缓而优美的起伏,像是放大了的微微动荡的海浪,又像是转侧的女体,这里那里总有一些圆润的隆起;总会引诱你想稍微快走几步,好登上眼前这座基地广大的丘陵,眺望前方又有些什么新的动向和美丽的线条。

    __________有时在更远处真的有比较高大的山脉,那和草原连接起来的山坡坡度__________不大,__________是步行或是骑马,__________可以从山下从从容容地走到山腰,一路也都铺着有如地毯一般的绿草。

    草原是广大的圆周,苍天真如一座高不可测的穹顶,以无限宽广的弧度覆盖着大地,而我自己这小小的身体,就是这片天地的圆心。如果我把身体做三百六十度的旋转,那极远处微微起伏的地平线也绕着我转一园而无始无终。也就是说,无论我往前走了多少步,依旧是这个广大圆周的唯一的中心点。

    然后就是那云影与天光。草原上的云朵,有时候又多又大又平整,在蓝天上列队而行,天高云低,风起的时候,一朵一朵依序飞过,那草原就忽明忽暗,人好像走在梦里。一下子所有的青草都闪着金光,逆光处背后的丘陵像馆上了发亮的边线,身体被阳光照得暖烘烘的;然后忽然间所有的颜色都沉静了下来,在云影掠过之处,草色在泛白的灰绿和透明的青绿之间挪移,风也凉多了,像搭了薄荷油一样。

    然后,还有那难以形容的芳香!那不只是青草的清香而已,而是混合着好几种香草的草叶被压折碰触后所发出的香气。在刚刚站定时还不太显著,不过,只要一开始往前走,每迈一步就会马上有一股翻腾而起的独特的芳香,弥漫在四周。

    野生的香草,在夏日递布草原,好几种香味混合之后,那强烈的芳香如药酒又如甘泉那样地提神醒脑,沁人心脾,进入每一种感觉细胞的最深处,让生命苏醒,让我忘记了所有的疲劳目顿,只想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我当然明白我的祖先在游牧生活里有许多艰难之处,可是,七八月间,时当草原的盛夏,阳光静好,青草繁茂,鹰雕从云层下低飞掠过,草丛间被我们的脚步惊扰起来的蚱蜢和草虫,在身前身后弹跳得好远,还不断发出“嘎”声的鸣叫,旷野无人,只有轻柔的风声,这里,应该就是天堂了吧?

任务二:读文赏荷,感受自然之美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文钱

①行走于柏临河畔,穿过人工湖,从龙泉古镇溯河而上,沿途挤满我眼的全是流动的风景荷 花池。挪步驻足宾馆门前的亭阁台榭,看湖中荷花朵朵,清香淡雅,容娇色丽,透着妩媚神韵,煞是动人。有些昂首鹤立,张扬大方地盛开着,那么灿烂,那么动情,缕缕清香,沁人心脾,令人好生惬意。

② 漫步龙凤桥,桥下河水潺潺,碧波漾漾。手扶桥墩,细数水面上耸出的一把把小伞,分明是少女 摆动的裙。荷叶上滚落的露珠像小孩子在吹泡泡,似滴非落。夏风,不时袭来,想擦拭荷叶脸颊上的 相思泪。荷叶挤挤挨挨铺满了碧绿的湖,叶与叶之间几乎没有留一点儿缝隙。湖中荷花次第开放,层层的小伞间,零星地点缀着红的、白的花,有的袅娜地开,有的羞涩地打着朵儿。莲蓬纷繁缀于荷叶之 间,宛如豆蔻少女。此刻,让我不禁想起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③沿途信步游走,至青龙村漫水桥河段的荷花,大概是因为这里的池塘没有龙泉集镇池水深的缘故吧,开出的荷花不仅多,而且早,荷叶的颜色也大不一样。细瞧那荷柄,嫩绿的杆,披满了细细密密 微黄的刺儿,修长的身姿略显纤细,别小瞧这荷柄,是她擎起了这满湖的伞。无边的荷叶,无际与绵延 的新绿,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如此之俊美。一朵粉白的小荷花不甘寂寞,硬是挤出了身子,钻破了荷叶 探出了头来。莲蓬有的个儿高挑,一枝独秀:有的虽说身材矮小,但也不失雅致,偶尔随风摇曳,姿态 万千,甚是好看。有的双株并列,像娇柔的情侣,并蒂莲花双栖双息。一朵朵荷花,一支支莲蓬,加上满 湖的碧绿,似一幅动态的水墨画。

④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的真容最初是来自于书本中文字的理解。荷花的出身堪称卑微,但她永葆圣洁高雅之风韵,漫润着人们的感情和精神世界。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栽荷种花,赏荷取悦,更有无数文人墨客画家以荷寄情、以荷言志,泼墨写意,工笔细描,抒发情怀,赋予了 荷花崇高的人格和品性。

⑤内心满怀对美好期许的追寻与憧憬,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好想在自己心间植一株荷香,来温馨太多的寂寞,荡平人生些许沟壑与坎坷。

(文章有删改)

【链接材料】荷叶的表面上有一个个隆起的“小山包”,在每个“小山包”上,又布满了绒毛状的小小“碉堡”。由于“小山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溢着空气,这样就在紧贴叶面的地方形成了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度的空气层。叶面上外形尺寸相对超大的露珠不仅与叶面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而且只能同 叶面上“碉堡”处的凸顶形成点接触,因此在“碉堡”顶上“悬空而立”的露珠,只要荷叶稍稍倾斜,就会滚动,这就是所说的荷叶自洁效应。

炊烟

①炊烟,是乡村的灵魂。

②一片旷野,有了第一缕炊烟,才有了人家。几十户人家,组成了村庄。有了村庄,炊烟成了别样移动的“森林”。乡村,正是有了这淡墨的点染才诗画同园,魅力无限。一片旷野,满目画意。几十户人家,是旷野上长出的香菇,缕缕炊烟,是香菇连连的哈欠。乡村可以被旷野掩埋,但是,炊烟是隐不住的,它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任你如何遮盖,它总有办法冒出头来。

③很久以前,它们还不是炊烟,它们也从不曾想过能成为炊烟。它们是一株株碧翠的生命,鲜活在野外,灿烂着沃土,恣(zì)肆(sì)了生命。鲜艳的花朵,引来了劳碌的蜜蜂;满身的翠绿,被鸟儿们衔去做巢;敞开的胸怀,接纳了大把的阳光。[a]离开了那片土地,它们枯萎了,风干了。[b]枯萎,是更鲜活的再生;风干,有了更空灵的飘逸。[c]缕缕炊烟,是它们的魂魄,是它们的眷恋,是它们生命更精彩的绽放。万事万物,都是通过一缕炊烟得到了飞跃和升华。

④乡村的炊烟,是味觉的盛宴。张家的鲜鱼,李家的嫩鸡,王家的肥羊……小村所有的美味,都是通过炊烟酿成的,又都是通过炊烟汇集和传播的。那美味,成了乡村别样的烈酒,醉人醉心醉生灵。不尽的美味,逗得那些鸟儿们站在枝头歌唱不止,那些家畜亢奋难安;夕阳更是红着脸,迟迟不肯归去。没有哪位厨艺大师,能烹出乡村炊烟中那鲜活饱满的味道。没有哪一种味道,能被炊烟渲染得那样淋漓尽致。

⑤点点炊烟,像小村人一样,相扶相搀,相容相爱。哪一天,整个村庄的炊烟都消失了,怕是随之而来的是荒凉,是死亡。日出日落,是炊烟极好的舞台。它们歌唱卑微,歌唱琐碎,歌唱平淡,歌唱幸福……各种牲畜,也不会错过这个舞台。长长的牛哞,挽留着夕阳;声声狗叫,驱赶着暮色;嘶嘶马鸣,呼唤着温馨……炊烟,给动物们营造了一个诗意的舞台,生灵们的交响曲犹如天籁(lài)。

⑥如果说,黄昏中的炊烟,带了几分柔情,那么,晨曦中的炊烟则多了几分神秘。

⑦炊烟,由寥(liáo)落到稠密,见证着小村的壮大;由寡(guǎ)淡到浓香,彰显着小村的富足。

现代文阅读。

生命之芯

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横交错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饱满苍翠,让人感受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地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总还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快快地飞走了。

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⑨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⑩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⑪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