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农村初中五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联考试卷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学作品阅读。

骨有“正”印

孙丹

①大陈村的老陈小时生了场怪病,脊梁弯得差不多有九十度。干不了体力活,为了糊口,爹娘让他拜师去学篾匠。

②几年后,老陈手艺学成,可村里篾匠多,生意抢不过人家。

③村主任老许心善。乡领导通过县商务局牵线,弄来几个名额——每村可选派一名篾匠去王星记扇厂学做扇骨,他拼命多争来一个,给了老陈。

④王星记扇厂是杭城百年老厂,生产的扇子畅销海内外。扇骨对扇子来说,就像人的脊梁骨要起支撑作用,质量得过硬。村里选派手艺最出众的土根和老陈去学艺。临走前,许主任拍拍老陈肩膀,低声嘱咐:“侬学些真本事回来,别丢了咱村脸面。”

⑤老陈和土根开始学徒生涯。

⑥扇骨是用尺寸长的毛竹梢头为原料,需经过锯竹、开条、劈篾、割边、锉平、染色、蒸煮、晒干、烘烤、合榫、穿剪牛角丝等十几道复杂工序。幸亏老陈和土根有篾匠功底,能很利索地把竹梢头劈成扇骨条。

⑦粗胚做好后,在师傅指导下,两人拿着砂皮纸轻轻打磨,要把毛竹边打磨到斜着看没有任何痕迹,用手抚摸光滑为止。包边,用小刀刮光,砂皮纸擦后,摊成一排,中间压一根木杠,两头吊石块,固定。

⑧师傅让土根和老陈双手涂满菜油和滑石粉,用手掌在扇骨一去一回摩擦,让扇骨光亮些。擦了不一会儿,两人手掌就变红,收工后变成水泡,刺心疼。几天下来,两人手上长出老茧。扇骨打洞也靠手工,要用压钻两边钻,中间不易对牢,老滑,好几次钻到两人手指头,火辣辣的痛。

⑨用牛角钉串扇骨更辛苦。大热天,坐在高温炭火炉边,炉里放两个两端有半圆形凹碗的铁钳,轮流把串拢扇骨的牛角丝两头钳成帽。不一会,两人满头大汗,脸庞通红,浑身燥热。

⑩平日里,两个人住在厂里一间简易平房,睡硬木板床。三餐吃食堂,菜蔬清淡。二十四小时,两人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两手不空闲。“这日子真不好过。”土根说。一个夜晚,土根不辞而别了。

⑪望着空荡荡的对铺,老陈咬牙坚持着。半年后,老陈学成回村,看上去背更弯了。

⑫厂里特许老陈在家做扇骨,每月依订单,按时做好,纸箱包装,运回厂里。老陈的扇骨经检验后,质量好。工钱每月准时寄来,生计不成问题,他娶上了媳妇,日子安稳。

⑬篾匠们瞧见了,眼红,土根心里更不舒服。

⑭那天,有个电话打到了村委会,找老陈。“你咋回事?”电话那头质检员如狮子咆哮,“前几天运来的货,有几箱都有质量很差的扇骨。”

⑮“啊?”老陈握着话筒,像木桩杵着,话也说不全,“不,不可能……”

⑯“傻站着干啥,快点去厂里一趟。”旁边的许主任听出事情严重性,“侬马上去。”

⑰老陈连夜赶到厂里,他的货堆在厂长室。老陈拿起十几根挑出来的扇骨细看起来。

⑱“这些……”老陈激动起来,“不是我做的。”厂长和质检员脸色难看起来,“侬有什么证据?”

⑲老陈从货箱里抽出一根扇骨,把底部翻过来,用印泥蘸了蘸,找了张白纸,按了下。不足一平方毫米的底部,在白纸上清晰印出一个鲜红的“正”字。

⑳“这才是我做的。”

㉑质检员试了挑出来的几根有问题的扇骨,底部确实印不出“正”字。

㉒老陈告诉厂长,为了防假冒,自己特意做了这个记号,但如果不用印泥印,不细辨是看不出。

㉓经厂保卫科调查,真相大白:那次,司机刚装上老陈的货准备出发,土根和几个篾匠说要进城,问能不能捎带。接过土根递来的香烟,司机点头了。人太多,驾驶室坐不下,土根主动挤在后面闷热的车厢里。“他动了手脚,掺进自己做的扇骨。”质检员把调查情况告诉了老陈。

㉔风波平息,生意照旧。可老陈回村后心事重重,闷在屋里,睡了一天。第二天一大早,他来找许主任:“主任,要不咱村成立扇骨加工坊?”

㉕“啥?”许主任抽烟的手抖了一下,“你饭碗不要了?”

㉖老陈说:“我的手艺是托你的福去学的。如今生意好,土根他们眼红,能理解。”“侬肚量大。”许主任朝老陈竖起大拇指。

㉗“现在村里不是都宣传‘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嘛!”老陈搓搓手说。许主任笑起来,“好,按你意思办。”

㉘加工坊开张了,老陈手把手教着来学的篾匠。土根学得认真,还向老陈道了歉。一箱箱扇骨按时运往杭城,大伙腰包也鼓起来。

㉙听说王星记扇子被列入了国家重大外交场合赠送外国友人的礼品清单,老陈他们很自豪,干活更带劲了。

㉚土根逢人就说,老陈的背虽然弯了,但他做的扇骨是笔直的,做人更是堂堂正正。大伙说,土根你这才说的是人话。

(选自2022年03月30日《羊城晚报》,有改动)

(1)、小说围绕“老陈”与“扇骨”写了许多故事,请补充完整故事情节。

(2)、联系上下文,品析细节,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厂里特许老陈在家做扇骨,每月依订单,按时做好,纸箱包装,运回厂里。(厂里为何会“特许”老陈在家做扇骨?)

(3)、如果让你给故事增加一个角色,你会增加谁?这个角色的加入将如何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结局?
(4)、小说常用对比凸显主题,在做人和做事方面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请参考示例,联系全文,结合生活体验分析:小说的多组对比手法是如何凸显小说不同主题,启示我们如何做人做事的。

示例:老陈的身体残疾与内心正直构成对比,从而突出老陈身残志坚的品性,启示我们做人要正直善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冬天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罢。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人,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1933年2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草木智慧

顾晓蕊

      ①下了大巴车,沿着一条清幽的小向前走,两边芳草萋萋。我在一片白桦林处停下,几乎是奔跑着冲进树林中。

      ②林中的白桦树有几十或上百年树龄,却依然身形如少女,有着不老的容颜。它们之所以被时光遗忘,相传与爱情有关。成吉思汗西征上,大军休整时,一位士兵在白桦林中遇到美丽的牧羊姑娘,两人一见倾情。誓言还没来得及说出口,战士却战死沙场。姑娘把思念刻在白桦树上,一双双眼睛是她永远的守望。

      ③在我看来,刻在白桦树上的思念,已超越爱情,是比爱情更宽广的爱。桦树皮晒干后是中药材,祛除百病,连它忧伤的眼泪,也被称为“森林饮料”。

      ④如果说白桦树的爱,濯洗着我的心灵,那么见到豪迈粗犷的“大漠硬汉”胡杨树的刹那,带给我的是另一种震撼和惊叹。

      ⑤在克拉玛依的乌尔禾区,一片荒凉的戈壁滩上,我第一次见到胡杨林。远看一棵棵胡杨树,虬结盘曲,苍劲古朴,伫立于天地间。

      ⑥我轻轻地走近,用目光摩挲着刻满岁月沧桑的树干,细细地,一寸寸地看着,越看越心惊。你看,这一株胡杨原已干枯,树皮干瘪、粗糙,树的一侧却长出新枝,挂满鲜绿的叶子。那株雕像一般的胡杨,拦腰而断,树枝被剥离一光,露出白骨般的树干。它却死而不倒,挺起一身硬骨,留住最后的。

      ⑦再往里走,有几株枝叶青郁的胡杨。细看一棵树上竟有三种叶子,有的狭长如柳,有的圆润如杨,有的清逸如枫,分别意味着少年、中年和老年。

      ⑧胡杨树耐旱、耐寒、耐盐碱、耐风沙,是悲壮大漠中的英雄树。我一次次地抚摸它们,仿佛有一种力量蔓延而来,传遍我的,不由感叹自然界中生命的顽强、坚毅,以及永不放弃的爱。

      ⑨在戈壁与沙漠中行走,我的目光还不时被一些低矮的植物牵动,它们是随处可见的骆驼草和红柳。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一蓬蓬的骆驼草,根连着根,叶牵着叶,形成散落或密集的草团。那点点苍绿,在空茫的戈壁中,显得格外醒目和壮观。

      ⑩骆驼草又名希望草,钢的茎,剑的叶,倔强地向空中舒展着。外表看起来如此纤弱的植株,却根系发达,在中逶迤着,水有多深,根就扎多深。它们既生于斯,长于斯,便从不气馁,亦无怨怼,智慧而从容地活着。

      ⑪在戈壁荒原上,如果你看到一团团燃烧的“焰火”,那是妩媚的红柳了。一簇簇红褐色或粉红色的花,米粒般大小,开得细碎而稠密。它们在青碧的枝头上摇曳着,跳跃着,似红雾涌动,又绚如落霞。

      ⑫风吹来,花如潮水般起伏起来,这才知什么叫“花潮”,有潮的那种气势。若在公园或河边见

到这般景致,倒也寻常,可这是极度干旱的荒漠之地,怎不叫人钦佩称奇呢?

      ⑬红柳的根须蜿蜒于地下,最深可达二三十米,能防风固沙,是沙地中的“铁娘子”,它的枝叶还可入药。红柳的坚毅与淡然,让我想起那么一群人。在寂寥的旷野中,总会遇见许多白色的“大风车”,不知倦怠地旋转着,它的背后是坚守的电力人,他们也是扮靓戈壁的“红柳”。

      ⑭我发现与这里的草木对视,需要一些勇气,每次遥望凝思,都是一次对心灵的叩问。草木是有思想,有大智慧的,它们懂得自然,随遇而安,并竭力将根扎深扎牢,尽现生命极致之美。由此而想,在草木面前,人显得那么庸常渺小,理应谦卑些,再谦卑些。

阅读《海燕》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能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A(刮压罩)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B(愤恨愤激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C(争辩争论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D(冲向穿过越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大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阅读下面课外语段,完成 各小题

先生的课堂
(杨文清)

①灰布衫、灰围巾,耳根夹半支烟——先生背着手,大步流星地走上讲台,随手将教材丢句讲桌,黑框眼镜后面那机智的目光像探照灯扫视着课堂上一张张年轻的脸。

②先生的面容瘦削,小平头硬戳戳的,散发凛然之气——活脱脱的鲁迅形象。 先生收了笑容,转身面向黑板,极潇洒地草书:荷塘月色。 末了,意犹未尽,歪头欣赏自己的板书,好像很满意,这才郑重地点了点头,重又面对学生讲道:“这节课,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

③我们这些面黄肌瘦、衣衫不整、来自偏远乡村的学生们,就是自那堂课开始懂得了什么是文学欣赏,深切体会到汉语的优美。 时隔三十余年,先生也已作古,但他的形象仍活在学生们心中,

④先生配合课文布置作文《我的家乡》。 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题目在小学、初中不知写过多少遍,已经驾轻就熟。 我在作文中描写家乡四季风光之美,用心描绘夏日的稻田、荷香,以及澄澈的月光;还写到勤劳的父辈秋日里的收获和冰天雪地时挖莲菜的辛劳。 大概是因内容鲜活、想象力丰富,先生在课堂上大为夸奖我的作文写得好,有真情实感。 由是这份鼓励,激起了我对文学浓厚的兴趣。

⑤然而,临近毕业那年,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下,原本就体质瘦弱的我病倒了,在医院住了三个月。 待我走出医院大门时,已经是腊月二十九。 落下的课程太多,时间又太短,亲人们着实为我担忧:我也怕自己跟不上原班同学。迷茫之际,我想到了先生。 那时,先生在另一所中学任校长。

⑥正月初一,我带上莲菜、大米等土特产,骑车奔波二十公里路去找他求助。 天寒地冻,好不容易赶到先生家,却吃了闭门羹——先生到邻村走亲戚了。 我哪肯就此死心,费了好大的劲儿找寻到先生的亲戚家。 当先生看见狼狈不堪的我喊他“老师”时,先吃了一惊,接着埋怨道:“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天! 这娃……上炕,上炕。”硬是将我劝上火炕,和先生的亲戚一同吃菜喝酒。 那顿饭吃得我浑身不自在,头顶胃虚汗。临别,先生叮咛我替他问候我父母好。

⑦正月初六,先生夫妇意外地来到我家,还带了厚重的礼品。 看见先生夫妇进门,我的脸一阵阵发烧。 先生先问候我父母好,和他们讨论我上学的事,又鼓励我放下思想包袱,好好学习,做有出息的孩子。 一家人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 送先生夫妇回县城的路上,我埋怨他们不该亲自来,捎个话就行了。 先生解释说:一来你父母年龄和我差不多,应该向他们拜个年;二来我要亲自告诉你,你可以到我校上学的消息,让你放心。 送走先生,回家的路上,抬头望着洁白雪花从天而落,片片轻盈,像朵朵梨花,开满了我的天空,透过雪花,我看到了阳光

⑧在那所中学学习的几个月,我奋发图强。 一方面加强营养滋补身体,一方面刻苦学习,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我深知,身后不仅有父母亲人,还有关注我的先生。 后来,我以预考全班第五名的成绩顺利进入七月举行的高考试场。

⑨上学、工作、成家,一晃十多年过去。 我忙于自己的事务,与先生保持着松散的联系。 先生的夫人去世了,先生退休后,居于小城一隅,深居简出。 每每与先生会面,聊过我的工作、生活之后,先生总忘不了谈及我的父母,要我转达对他们的问候。 先生不止一次地说:“你爱学习,读了那么多书,比老师强。”这真是让我羞愧难当,以先生的学问,我是终生也赶不上的。 何况我俗务太多,无暇专心学习,哪里有什么真学问。 我深知先生是在鼓励我不要忘了读书。 先生极少当着我的面谈他的困苦,但他的困苦我能想象得来: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一日不如一日;晚辈不在身边,生活全靠他自己打理……

⑩我的散文集出版,特意赠先生,请他指教。 先生说:“我眼花,看不清文字。”我感到自己搅乱了先生原本清静的生活,先生都将书特意放在床头。 我说:“书我拿走吧……”先生说:“先放着,我慢慢着。”临别,先生叮嘱我,他要请我们吃饭。 我说要吃饭也该我请客,怎能叫您老人家破费呢?先生一正说:他要礼尚往来,又说日子已经定好了,饭店的包间也已预订,我只好答应下来。 后来,从同为先生学生的兄长那里得知,那一天是先生的八十寿诞。

⑪随着日子的临近,我意识到:原来我和先生是同一天过生日! 这令我十分兴奋——冥冥之中,我与先生早就有难以割舍的缘分。 先生八宀寿诞那灭,我在致祝酒辞时向先生深深地鞠躬,表达了对他崇高的敬意。 是他影响了我的一生,传授知识,指明人生道路,教会我怎样做人。

⑫时光荏苒。 两年前的秋天,兄长打电话告诉我:先生过世了! 我的脑海忽然一片空白,渐渐地,眼前又浮现出三十多年前先生为我们上课的情景:灰布衫、灰用巾,耳根夹着半支烟,背着手走上讲台……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