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中山市纪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

①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黑龙江考察时,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总书记强调,年轻一代成为奋力拼搏、振兴中华的一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充满希望。青年学子要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

②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把青春融入祖国的科技事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邓宇皓在“九章”和“九章二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青年学生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立大志、担大任,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③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如何探索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的培养机制和教育方式,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推进,成为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④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要继续在“选苗”上下功夫。近年来,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让对科学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脱颖而出:“强基计划”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着力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拔尖计划”依托多所高水平大学建设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致力于打破培养定式,让学生拥有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英才计划”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选拔中学生走进大学、感受科研魅力……一大批具备创新潜质和科学素养的青年学生,秉持兴趣,茁壮成长。

⑤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要进一步厚植人才培养的“土壤”,让好苗子“冒”出来。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年学子深怀爱国之心,砥砺爱国之志,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坚定理想、脚踏实地,努力将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另一方面,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探索本硕博街接培养机制、国际交流合作机制、长周期评价机制等,同时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和重大科研任务,为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提供更多机会,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帮助青年学子获得更好成长。

⑥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还需要更多“阳光雨露”的滋润,赋予青年学生在科研项目中担大任、当主角的机会。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试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将资助端口前移,正是旨在培育科学素养、激励创新研究,为构建高质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应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扩大高校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支持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更多青年学子关注并投身科技创新,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蓄人才力量。

⑦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青年生逢其时,责任重大。期待广大青年学子勇于探索,勇于突破,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9月28日17版)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第①段,总书记强调了青年学子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科技方面努力拼搏,绽放光彩。 B、第②段列举两位大学生事例,有力论证了国家迫切需要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展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C、第④段所说的强基计划、拔尖计划、英才计划是为了让对科学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脱颖而出,选拔出科技创新人才。 D、第⑦段照应文章开头,言辞恳切,再次鼓励、号召青年学子在科技方面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2)、选文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④⑤⑥三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罗红里的《云南松怕冷的秘密》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既为“岁寒三友”之一,松树当然是不怕冷的了。没想到云南二月的一场尾寒,真个把好生生上万亩云南松冻得直打抖,枝枯叶败后冷死了。
        ②云南人怕冷,难道云南松也怕冷吗?
        ③松树怕冷,自是奇闻。人说云南的松树是云南的好天气宠坏了,这却是天大的冤枉。
        ④俗话说“好汉就怕病来磨”。松树——这树中的伟丈夫正是被一种叫做致冰细菌的恶魔折磨着呢。你也许不知道,在自然界成千上万的细菌家族中,有两个怕羞的小兄弟:一个叫丁香假单胞菌,一个叫草生欧文氏菌。它们好像很有修养:干净,爱绿色,居留叶面。可是如果你真认为它们是君子国里的良民,那就上当了。
        ⑤人类最好的朋友——水,有一个怪脾气:从4℃开始,越冷越发“胖”,到0℃时就结冰啦!也许,你没听说过,有低于0℃而不结冰的超冷水吧?我们的水朋友在植物体内,即使气温降到零下几摄氏度时,它也不结冰而是保持超冷水的姿态,使植物能持续经受-6℃~-8℃的寒冷而不致冻坏。水是植物的血液,血液涌动着,不会析出冰晶,生命组织形态正常,松树能怕冷吗?
       ⑥偏偏冰核细菌这两个恶少,有一手被科学家称作催冻致凝基因的真传:当气温急剧下降,它们会在叶面形成一个特殊的晶核,引起植物体内的超冷水结晶。科学家叫它们冰晶种子。
       ⑦植物的血液凝固了,这命还能保吗?许多像松树这样的好汉都被这两个病魔缠倒了。这植物冻害,也直接打击了人类。
       ⑧俗话说“助人如助己”。为了帮助水朋友,科学家们捉住了丁香假单胞菌,对其真传的基因片段进行脱胎换骨手术,然后再将失去致冻基因的片段重新放回原处,缴了械的细菌就再也不能致冻了。树木生长季节到了,人们把经过改造的细菌喷射到大片树林上,它们以全新的面目取而代之,将那些没经过改造的丑恶的同类排挤掉。于是,致冻菌不致凝了,气血顺畅,云南松不怕冷了。这就是遗传工程在防霜冻灾害上的应用。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 , 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叉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现代文阅读

自信助人成功

张雨

    ①有人请教林肯成功的经验,林肯是这样回答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多的知识,进入更高的境界。我的成功经验就是自信。”由此可见,要想成功,首先就要自信,自信助人成功。

    ②自信,首先要不惧外界的冷嘲热讽,树立奋斗目标。我国著名数学教授华罗庚,小时候并不聪明,学习成绩很差。由于他的不聪明,小学时连毕业证都没拿到,只拿到一本修业证书。他的数学成绩也不好,读初中的时候,他的数学还是通过补考才及格的。因此,同学们都笑他,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废物”。当别人这么叫他的时候,他就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数学成绩提高。从此以后,他笨鸟先飞,别人学习一个小时,他就学习两个小时。经过努力,他终于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成绩,最后还成了闻名世界的数学家。

    ③自信,就是在别人都不相信你时,你要更加努力奔向目标。波尔是丹麦的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曾获过诺贝尔奖。当他还年轻的时候,就提出了量子论。有一次,科学家们举行一个学术讨论会,当讨论到波尔的观点时,权威们否定了他的量子论。但权威的话没有毁掉波尔的自信心,反而使他更加振作起来。因为他心里清楚,他的这种理论是正确的。于是他开始实验,为理论找起证据来。后来,很多科学家也通过实验证明了波尔的量子理论的正确性。波尔出名了,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④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穿越卑微,拥抱梦想。一位父亲带儿子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说:“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着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位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家里很穷,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轻看卑微,我也有为梦想奋斗的权利和义务。于是,从那以后,我便树立了自信心。”

    ⑤有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失之交臂,这并不是成功不垂青我们,而是我们缺少自信。拿破仑曾说:“胜利不站在智慧的一方,而站在自信的一方。”自信是人生不竭的动力,人生中的一切都立于自信的基础上。

(摘自《思维与智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环境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也说颜值

    ①过去,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风度潇洒,喜欢用“一表人才”。现在,网友们又发明了一个热词:颜值。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颜值”呢?

    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从未被大家忘记,“貌比潘安”的赞誉流传至今。但潘安被称赞并不单单因为他的相貌,他的德行、他的才华、他对妻子的专情才是他被后人记住的关键所在。所以,颜值高固然是优势,但仅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

    ③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生活中占得先机。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放眼当今世界,相貌甚至被当成了一种商品或一个消费符号。在职场、社交场以及婚恋场上,颇值高的人都比颜值低的人更加如鱼得水;而那些颜值不高的人,却不太容易在第一时间得到别人的垂青。于是,很多人吐槽说:对这个看脸的世界失望了!

    ④如果仔细研究人类发展史,颜值不高的人,对这个世界大可不必失望。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

    ⑤貌因德而美。外表是皮囊,德行才是核心,若非如此,再好的相貌也没有价值。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可谓“颜值高”,但这样一位相貌出众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汉奸,至今仍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德不配颜,徒有“颜值”之虚名,其“高颜值”反倒成了一个笑话。

    ⑥才补颜不足。颜值低是一种“先天不足”,才华却是弥补这种“不足”的营养剂。英国人戈登在他的著述中对晚清大臣曾国藩有如此描述:个子中等,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外貌并不“漂亮”,可谓“颜值不高”,但他却在大风大浪中凭借过人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名留青史,令人敬仰。

    ⑦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也有流行语“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无论是一个人如何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称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才华,然后才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值”。

阅读下面的时事评论,并完成题目。

学历绝非“孔乙己的长衫”

    ①最近,“孔乙己文学”一词冲上热搜,配有导语:“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可是没有如果。”这一话题很快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②很多人觉得,这位语文课本里的人物,就是当下的自己:“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③我们不禁思考,学历真的是束缚青年人发展的“长衫”吗?真正的“长衫”究竟是什么?

    ④查询“孔乙己”词条的“百度指数”发现,搜索该词条的网友很多集中在20-39岁年龄段,话题的讨论者也大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很多人正处于在校、求职或工作的状态。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了专业知识技能,会找到相匹配的工作岗位,拥抱幸福生活;而在就业市场中,实际上不太容易找到心仪的岗位,“海投”的简历没有回音。即便找到了工作,或许与预期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差。

    ⑤现实带来的焦虑心情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将“高开低走”的“锅”“甩给”学历,实则是“读书无用论”的巧妙“变装”。

    ⑥“孔乙己文学”的几句热评“翻译”一下,其实就是说:无法接受从事学历门槛低的工作,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读了那么多年书都是白读了。

    ⑦然而,知识这个东西,学了就是自己的,怎么会白读呢?

    ⑧钱锺书先生曾说过:“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比如,行至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少了知识学识的润色,这些不过是过眼云烟的地名;不了解典故传说,内心便不会泛起涟漪。读书学习更重要的是,能让精神来一场长足的旅行。正如有人说,你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可以载你过去;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可以给你相遇。也有人说,读书学习能让你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⑨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坦言,我们今后毕生的任务就是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这个优秀的普通人,热爱世界,热爱万物,热爱众生,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寻找到一个自己内心喜欢又有时代价值的事情。有人受教育以后,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让家乡摆脱贫困;有人希望用知识为国效力,甚至改变世界,所谓“达则兼济天下”;也有人想更“自由”,用喜欢的方式过这一生,谓之“自得其乐”。这些都没有错。

    ⑩读书学习,就是在不断夯筑基础、提升自我,把人生的“方向盘”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比如,在张桂梅校长的引领下,20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她们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比如,丽水松阳县返乡青年麻功佐,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土蜂蜜等,产值达2500多万元,带动160余家低收入农户增收。

    ⑪也许某个时段,我们的经历里,投射了孔乙己的影子,但接受教育就是在给自己保留一种机会。哪怕一时半会儿处于低谷期,只要坚持不懈,总有“逆袭”的可能。

    ⑫其实,学历和知识绝非“长衫”,而消极、逃避、不敢面对现实的思想枷锁,不会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长衫”。某种程度上来说,孔乙己的可悲之处,恰恰在于他不愿意放下面子,宁愿偷窃也不愿意自食其力,再加上他虽然拥有知识却不会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这些才是束缚住他的“长衫”。

    ⑬而该如何卸下真正的“长衫”,挣脱枷锁,值得从方方面面来深思。

    ⑭对当下的社会而言,营造平等、宽容的就业氛围尤其重要。推动社会公众更好地共情和理解年轻人,包容“慢就业”,支持“灵活就业”,将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社会落到实处,才能让更多青年不被束缚,心无旁骛地勇敢追梦。

    ⑮同时,高校需要完善更加贴合时代需求的培养计划,帮助学生实现学业与职场的有机衔接,个人前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匹配,让学生不再因有学历没能力而错失理想工作,并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就业问题。

   ⑯社会观念也要不断转变。总有人认为,学了计算机专业不编程序就是白读了,学了新闻专业不当记者就是白读了。其实,人生的选择很辽阔。一个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旅行家也没什么不好,一个新闻专业出身的金融从业者同样能发挥才干。社会对于读书人“成功”与“不成功”的定义,可以更多元。

    ⑰作为年轻人,我们也该意识到,学历不是学利。有人觉得,一旦失去该有的利,学历就一文不值,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对真正的读书人,学历不仅仅是利,更是经历,是大义。个人眼界的拓宽、内心世界的丰富,以及对这个社会的回馈,都是读书带来的财富。

    ⑱2022年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时曾说,“大学生就业要怀着一颗平实之心,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有远大的追求固然是好事,但是自怨自艾不如踏实付出行动,脱掉了思想上的“长衫”,才能真正奋力奔跑。

    ⑲学历从来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唯一“标签”,更不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当代年轻人,也不是封建社会的“孔乙己”。“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每个人都该努力脱下。

(选自2023年3月1日《浙江宣传》,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