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攻略】小语六上阅读力 专题二 记事文章

阅读理解

带白蘑菇回家

毕淑敏

①妈妈爱吃蘑菇。

② 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天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返回的途中,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

③回到宾馆,铺下一张报纸,将蘑菇一柄柄小伞朝天,摆在地毯上,一如它们生长在草原时的模样。

④ 宾馆保洁员进来打扫卫生,眉头皱了起来。我忙说:“我要把它们带回去送给妈妈。”保洁员暖暖地笑了,说:“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草原上的白蘑菇最难保存。”听了保洁员的话,我把白蘑菇一个一个翻过来,摆放在地上,好像晒太阳的小孩儿,温润而圆滑地裸露在空气中。

⑤ 离开时,保洁员帮我找来一只小纸箱,用剪刀戳了许多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

⑥ 火车驶出青海站,我走进卧铺车厢,小心翼翼地把纸箱塞在床下。对面一位青海大汉说:“箱子上捅了那么多的洞,想必带的是活物了。小鸡? 小鸭? 怎么没听见叫? 天气太热,可别闷死了。”

⑦ 我说:“带的是草原上的白蘑菇,送给妈妈。”

⑧ 他轻轻地重复:“哦,妈妈……”好像这个词语对他来说已十分陌生。半晌他才接着说:“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你在卧铺下面铺开几张纸,把蘑菇晾开,保持通风。”

⑨ 我依法处置,摆了一床底的蘑菇。每日数次拨弄,好像育秧的老农。蘑菇们平安地穿兰州,越宝鸡,直逼郑州……不料火车行至中原一带,酷热无比,车厢内闷热如桑拿浴池,令人窒息。青海大汉不放心地蹲下检查,突然叫道:“快想办法! 出黑汁了,而且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

⑩ 蒸笼般的车厢里,我束手无策。大汉二话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新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我说:“这不是更糟了?”他并不解释,三下五除二,把卧铺小茶几上的水杯、食品拢成一堆,对周围的人说:“烦请各位把自家的东西拿到别处去放,腾出这个小桌来放小箱子。箱子里装的是咱青海的白蘑菇,她要带回北京给妈妈。我们把窗户开大,让风不停地灌进箱子,蘑菇就坏不了啦。大家帮帮忙,我们都有妈妈。”

⑪乘客们无声地把面包、咸鸭蛋和可乐瓶子移开,为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

⑫风呼啸着。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白蘑菇黑色的汁液,渐渐蒸发了,烘成干燥的标本。青海大汉坐的窗口是迎风的一面,疾风把他的头发卷得乱如蒿草。若不是为了这一箱蘑菇,窗子原不必开得这样大。我几次歉意地说同他换换,他一摆手说:“草原上的风比这还大。”

⑬终于,北京到了。我拎起蘑菇箱子同车友们告别,对大家说:“我代表自己和妈妈谢谢你们!”大家说,你快回家去看妈妈吧。

⑭由于路上蒸发了水分,白蘑菇比以前轻了许多。我走得很快,就要出站台的时候,青海大汉追上我说:“有一件很要紧的事,忘了同你交代——青海白蘑菇,炖鸡最鲜,增强免疫力。”

⑮ 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是啊,白蘑菇真好!

(选自《中文自修》,有删改)

(1)、(分析记叙的顺序及作用)文章记录了“我”从青海带白蘑菇给北京的妈妈,一路上经历的波折。请借助示意图,照样子用小标题进行简要概括。

结合上图,我知道这篇文章是按的顺序来叙述事情的发展经过的,这样写的作用是

(2)、(分析文章线索及作用)“白蘑菇”贯穿全文,使文章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它具体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内容分析。
(3)、(分析表现手法)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自然段运用景物描写,用自然环境之美来渲染白蘑菇的美,暗含着对母亲的美好情感。 B、第⑧自然段中“轻轻地重复”这一细节描写表明青海大汉很久没有回家看妈妈,“我”的话激起了他的共鸣,他希望早点回家与妈妈团聚。 C、第⑪自然段大家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说明大家被青海大汉说的“大家帮帮忙,我们都有妈妈”深深打动,这句话触动了大家对妈妈的情感。 D、第⑫自然段“风呼啸着。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使用短句,节奏明快,突出了一路呼啸的风是白蘑菇平安的保证,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大汉和车友们的帮助的感激之情。
(4)、(分析句段作用)结合自己的阅读发现和感受,把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5)、(把握文章的主旨)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歌颂人与人之间宽厚无私的帮助。 B、表达了为人子女者对母亲的孝心。 C、赞扬了质朴而又美好的社会风尚。 D、体现孝心对人们心灵的触动。
(6)、(拓展探究)文中青海大汉要求周围人腾出小桌来放小箱子时,乘客们是怎么做的? 请用横线画出来。想一想,你在生活中有没有与陌生人产生过类似的交集? 请把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写下来。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夜语肖邦———与灵魂对歌

赵丽宏

①肖邦被人称为“钢琴诗人”,这是一个非常妥帖的称号。琴声如诗,超越了时空,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类心中回荡。我喜欢肖邦,这位“钢琴诗人”创造的美妙音乐,比世界上大多数诗人的作品更深入人心。他的钢琴曲中,有些旋律也许是古典音乐中最能拨动听者心弦的。他的大多数作品无需乐队,只要一架钢琴,便能上天入地,让曲折的诗情翱翔远飞。钢琴像一艘奇异的小船,被诗人驾驶着,无所不能,无处不达,所有的梦想和憧憬都能在琴声中实现。

②曾经我在崇明岛“插队落户”。那时,我的生活中几乎没有音乐。夜里,风吹打着屋外的竹林,窸窸窣窣的声音犹如陌生人神秘的低语。一天深夜,我躺在蚊帐里打开那台半导体收音机,飘忽的电波中,断断续续传来雄浑的管弦乐旋律。电台的信号游移不定,必须不断调整频率才能听清楚。管弦乐像大海的波涛在星月暗淡的夜空下汹涌起伏时隐时现。这是我从没听过的音乐,然而却似曾相识,好像有点耳熟。 突然,一艘小船出现在浪峰上,小船光芒四射,把夜空和波涛映照得一片通亮。这小船,是钢琴。琴声被管弦乐烘托着,又引领着乐队走向远方。我一边调节着收音机旋钮,一边屏息静听,唯恐遗漏了其中的旋律。这是一首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气势恢宏博大,仿佛有人在用庄严悲凉的声音倾吐心中的激情,那种悲凉,在我的心里激起强烈的共鸣,它使我联想起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第二乐章是优美柔曼的抒情,活泼的琴声犹如一个心情急切的游人在山水间寻觅胜景,然而山重水复,云雾茫茫……听第三乐章时,电波受到了干扰,音乐含混不清,我竭尽全力,也无法将频道调节好。 留下的印象,是从遥远的海上传来一个落水者时续时断的呼救,那微弱的呼喊不时被呼啸的风声打断。音乐结束时,我听到了播音员的介绍,这是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③这次经验,使我对肖邦有了和以前不同的看法。那个能写美妙绝伦的《升C 小调圆舞曲》和优美夜曲的肖邦,原来也能写如此博大深沉的协奏曲。我以为此后天天都能收听到这家电台的音乐节目,然而奇怪的是,第二天晚上,我那台半导体收音机里便再也找不到这家电台,以后也没有找到。不过,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却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尽管它残缺不全。

④现在,我已经有了全套的肖邦钢琴曲唱片,可以随心所欲选择听他的作品。我常常听的作品中,有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同一段音乐,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心情去听,体会可能完全不一样。然而每次听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三十年前的那个夜晚 , 想起那种沉醉和焦灼交织在一起的神秘气息。

(选文有删改)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

有个故事,挺短,但特别迷人

有个男孩子一向淘气,作业总是写得乱糟糟,常打架骂人,还总是迟到早退。但女教师从不歧视他,因为她知道,男孩子没有妈妈,爸爸是养鸡专业户,很忙。

一天, 女教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和祖国》。大家立刻拿起笔“刷刷唰”地写,那“唰唰唰”的声音就像春雨。唯独那男孩子看着天花板,呆呆的,蔫蔫的。女教师便担心:对于他,是不是题目出难了?女教师亮闪闪的眼睛便看着他,期待着,盼着他也能拿起笔来。果然,他抬起头,拿起笔,想了想,然后叹了口气,在作文本上写了起来。

当女教师批改到他写的作文时,读到了一篇极奇怪的短文:祖国是母鸡,我愿是一粒米。

第二天, 在作文讲评时,她格外提到了这篇短文。她说:“从地图上看,我们的祖国像只雄鸡,但有个聪明的孩子却认为,祖国的形状更像一只母鸡,也正是这个深情的“母”字,格外突出了他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爱。他写道:‘祖国是母鸡,我愿是一粒米。’听!多么可爱有趣的想法,这就叫深深的爱!因此老师认定,在这次的作文中,这个‘母鸡与米’的比喻最精彩,也最迷人。”

还有更迷人的呢!也就是打那天起,这个淘气的男孩子彻底变了,仿佛一下子长大了!他变得彬彬有礼,从不迟到早退,从不打架骂人……

他的心里从此长满了爱——是女教师种的。

“盐娃”在读书活动中认识了许多在红军长征途中付出鲜血甚至生命的英雄,他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于心!请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小的冰雹,不停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

他依着树杈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动不了。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而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

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同志,你看……”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残缺的馒头

曹德权

①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②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中国军队展开决战。

③距惠通桥不到五十千米的泥泞公路上,开来五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少校制服的大胡子。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那里,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剩下不足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四天没吃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二十四小时,即使剩下一兵一卒。

④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跑去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就在这时候,聚来不少饿得皮包骨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馒头!”顿时,四野的饥民们一拥而上,钻进车厢去抢馒头!

第④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____(点 面)的描写。第⑥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____(点 面)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

⑤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馒头的车前,嘴角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啪啪的举枪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⑥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身,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骨瘦如柴。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个馒头,双眼惊骇而哀痛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⑦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着。他丢下机枪,面朝饥民们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哪,前边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四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敌人拼刺刀哇!你们……”

⑧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⑨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连同她咬过一口的馒头也递上去,说:“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馒头是送到前边去的。这个馒头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了多杀敌人,好吗?”

⑩大胡子少校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地点头。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问:“你叫什么名字?”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小翠。”

⑪大胡子少校颤声说道:“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敌人,一定让你吃上又大又白的馒头,一定让你吃饱,好吗?”

⑫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

⑬所有的饥民此时都将抓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

⑭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

⑮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耿师长手里也拿着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个缺口的馒头。他们在找一个叫小翠的小女孩。

⑯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前,说:“她家七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的,在三天前饿死了!”

⑰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⑱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号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

⑲三十四年后,一位将军临死前拿出一个有个缺口且发黑的干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选自《北方人》,有删改)

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一)鸟的天堂(节选)

巴 金

①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②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③………

④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⑤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二)庐山落霞

佚 名

①傍晚,雨后初霁。我们爬上庐山,面对锦绣谷的方向一抬眼,一轮橘红色的太阳在与远天相接的江面上开朗地笑着,容光焕发;江面上展开雄伟宽广的“广场”,“广场”上铺着宽广的巨型地毡:橘黄色、橘红色、琥珀色、靛青色、天蓝色……它们融合在一起。

②这时的锦绣谷,成了一片海,淡白中透着浅绿,晶莹透明,纹丝不动,像是结了冰,又像是巨型玻璃镶成的舞台。沿“海”周围,是厚不可测的碧玉般的云雾,上面平平的,周遭如壁。

③这像一幅什么图画?同游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恰当的比喻。有的说,像阅兵场;有的说,像仙山琼海;有的说,像西天净土……

④我暗想:这不是一幅送行图吗?

⑤你看。那云障雾壁,雍容,肃静,不正是从千山万谷聚集而来的云神雾仙吗?早晨太阳从鄱阳湖升起的时候,它们云霞万朵,彩衣百重,迎候在九奇峰与含鄱口的奇峰异谷;现在,当太阳要休息的时候,它们又赶到锦绣谷来送行了。

⑥好像要证明我的想法似的,太阳接近江面的时候,随着作为传令兵的一缕烟云飞过,云障雾壁翻涌起来,江边像点起了万千火把,霎时,色彩明暗斑驳,一片欢腾:或乘龙乘凤,或骑象骑虎,或驾车驾舟,一起向夕阳奔去,欢呼,雀跃,挥手,直到夕阳沉下。

⑦天边留下一幅无比宽大的、五彩斑斓的织锦。这最后一个镜头像烙印一样刻在我的脑海:这是不是太阳给送行者回赠的礼物呢?我痴痴地想。

(选自豆丁网,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