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盐仓24秋 九年级语文 第一部分 先忧后乐——范仲淹

范仲淹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小语在做范仲淹的专题探究时发现司马迁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认为“文正”是谥号之顶级。因此,小语号召同学们对“范仲淹为何能谥号‘文正’”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政治成就】

范仲淹自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后,一生都在为自己的政治抱负奔波,更是因直言进谏而“四起四落”。请阅读下面材料,感受范仲淹的为政情怀。

【甲】仲淹以进士解褐 , 为广德军司理 , 日抱具 , 与太守争是非。守或怒临之,公不为屈,归必记其往复辩论之语于屏上。比去,至字无所容。

(仲淹)服除 , 至京师,上宰相王曾书,言朝政得失及民间利病,凡万余言,王曾见而伟之。时晏殊亦在京师,荐一人为馆职,曾谓殊曰:“公知范仲淹,舍不荐,而荐斯人乎? 已为公置不行,宜更荐仲淹也。”殊从之,遂馆职。顷之,冬至立仗,礼官定议,欲媚章献太后,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晏殊大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仲淹正色抗言曰:“仲淹受明公误知,常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殊惭无以应。

(节选自司马光《涑水纪闻·卷十》)

【乙】我有生兮,累阴阳之含育;我有质兮,处天地之覆露。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斤不我伐,弹不我仆。母之鞠兮孔艰,主之仁兮则安。度春风兮,既成我以羽翰;眷庭柯兮,欲去君而盘桓。思之意,厥声或。警于未形,恐于未炽。知我者谓吉之先,不知我者谓凶之类。故告之则反灾于身,不告之者则祸于人。主恩或忘,我怀靡臧。 虽死而告,为凶之防。 亦由桑妖于庭,惧而修德,俾王之兴;雉怪于鼎,惧而修德,俾王之盛。天听甚逊,人言曷病。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 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节选自范仲淹《灵乌赋》

【注释】①解褐:进入仕途。②司理:主管狱讼的官职。③服除:守丧期满。④仆:倒下。⑤鞠:养育,抚养。⑥孔:很。⑦臧:好,善。⑧俾(bǐ):让。⑨《灵乌赋》:当时范仲淹被贬饶州,梅尧臣以乌鸦为喻劝范仲淹不必直言取祸。范仲淹作此篇借乌鸦之言答之。

(1)、为读懂材料记叙的范仲淹的政治事迹及主张,请你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方法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原文语句

方法示例

加点词释义

日抱具

课内迁移法: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馆职

查阅词典法:①去掉;②改变;③任命;④台阶

(填序号)

之意

语境推测法

厥声或

字源推断法:昂本义:奇特;奇怪。(《说文解字》)

(2)、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鲜明地体现了范仲淹的为政思想,请你帮小语翻译并回答他的问题。

①仲淹受明公误知,常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这句话是范仲淹对晏殊的回复,范仲淹的态度很值得品味,你看到了怎样的范仲淹呢?)

②故告之则反灾于身,不告之者则稔祸于人。(【乙】文表面写“灵乌”,实际是在写什么?)

(3)、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主张给后代文人带来很大影响,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范仲淹是如何展现该风骨的。
(4)、请结合文章的具体事例(至少三件)和【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选文体现了范仲淹怎样的政治情怀?

【链接材料】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节选自《岳阳楼记》)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 与坐谈,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公权①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 (A )。”即日拜右拾遗②,穆宗政僻③,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B )。历穆、敬、文三朝。宗思复召侍书后翰林书诏学。便殿对六学士,语汉文恭俭,帝举袂④曰:“此浣濯⑤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 (C )。”时周墀同对⑥,为之栗,公权辞气不可

(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有删改)

【注释】①公权:柳公权,唐代著名书法家。②拜右拾遗:被封为右拾遗。右拾遗,官名。下文的“侍书”“翰林书诏学士”也是官名。③僻:不正,偏离正轨。④袂:衣袖。⑤浣(huàn) 濯: 洗。⑥同对: 一同答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①,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②,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③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而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诸葛公》)

【注】①节制:节度法制。②蓍龟:指卜筮。③夷夏:指少数民族和中原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