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期中试卷
共情为什么这么难 李卫华
①“共情”是指一个人或群体投入地去理解和体会另一个人或群体,与对方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无论处在何种关系场景,人们都希望被理解、渴望被共情。一个群体如果无法理解另一个群体的制度和文化,可能将对方视为异类,产生对峙; 一个人如果无法理解另一个人的处境和感受,容易引发误解。理论上,只要换位思考,就能与对方达成共情。然而,现实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反问:“我理解他了,他为什么不理解我? ”为何共情如此之难?
②难就难在看不到“你”。共情意味着设身处地感受对方的感受,意味着“悲伤着你的悲伤”,你若身处烈日,我亦深感炙热; 意味着“幸福着你的幸福”,你若晴天,我便安好。要做到如此,绝非易事。人们喜欢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愿意躬身入局,是因为弯腰比站着要辛苦太多。站着说话指点一番,比切身去体会你的苦处难处要容易得多。共情还意味着倾听你的一切,并不断自问:你为什么难? 我如果是你会怎样? 共情的发生,需要走进你的世界看到你,深入你的内心读懂你。
③难就难在想不到“他”。俗话说, “养儿方知父母恩”,位置不一样,看待世界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也截然不同。我即使有共情他的能力,也未必有共情他的动力。看到他的“恶语相向”,想不到他在背后迎风挡雨,不同的立场,决定了不同的视角,他的感受也许刚好在我视线之外; 看到他的“勃然大怒”,想不到他身负重担,不同的认知决定了不同的思维习惯,他的感受也许刚好是我的思维盲区; 看到他的“斤斤计较”,想不到他可能被生活压弯了腰,不同的利益相关度,决定了不同的行事风格,他的感受也许刚好与我的利益无关。很多时候,我不单要具备理解他的能力,还要找到彼此之间的共同立场、视角和利益点,方可达到一种“经历未必相同,感受却可相通”的境界。
④难就难在放不下“我”。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你怎么能这么说话? ” “我就这脾气,说话比较直!”共情阻梗之处,在于很难跳出自己的处境,暂时把“我”放下。俗话说,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逆着自己的个性,代入到对方处境中,这不但要离开自己的舒适圈,还要忍住评头论足的欲望,压抑指手画脚的冲动。明明有自己的脾气,要先放一放,明明对你的问题洞若观火,要先忍一忍。共情的过程,好比暂时离开自己的房间,完全进入到别人的房间,别人家里的布局摆设自己都了然于心,房间的问题自己也一清二楚,但自己只是坐下来陪伴别人,等别人状况好转后,自己便原路返回,挥手作别,不带走一片云彩。有时候,看见问题却不直击要害,眼见顽疾却不手起刀落,是因为明白别人此刻急需的是情感支持,而非言语批评。忍住“我”,才能给别人空间,放下“我”,才能与别人同频。
⑤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婴儿啼哭,其他婴儿听闻后也会随着啼哭,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是人类的本能。共情虽然不易,但只要暂时搁置自己,愿意用心体会和感受彼此,努力画出情感最大同心圆,共情就会发生。
(选自《前线》,有删改)
共情为什么这么难 | 看不到“你” | ① |
想不到“他” | 需要理解对方,找到彼此之间的共同立场、视角和利益点 | |
放不下“我” | ② |
材料一:梁灏是五代时的人,却是宋太宗时代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 起就开始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暂的朝代,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 ,才被录取为进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事,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 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蕴含了几多科考的辛酸!
材料二: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交往甚密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在那个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封建社会里,王质能做到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真诚待友,和那些见利忘义之徒相比较,实在是难能可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