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黄石市第十四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②。时戴在剡③,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③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
(1)、下列划线词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少(但是)    入(窗户)      夜大雪(下大雪)     起(于是) B、至(于是)    闲人(清闲的人)  眠(睡醒)         经宿(一晚) C、(想念)       相与(互相)      皎然(洁白的样子)   之(靠近,寻找) D、(盖住)      未(睡觉)      彷徨(犹豫不决)     即便(立即就)
(2)、根据上下文推断,下列给划线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 B、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 C、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 D、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
(3)、下列关于两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在叙事中写了景,都是因景而喜,因景而去觅知音。只不过前者幸运,找到了志同道合者,后者遗憾没找到,只能独自返回。 B、甲文写景比乙文写得稍详尽些,甲文写月色隐蔽巧妙,用了比喻的手法,乙文运用了白描,“四望皎然”四个字,境界全出。 C、甲乙两文中主人公都有豁达的胸襟,只不过前者是官员,还夹杂着贬谪的悲凉和不得志的自嘲,后者是隐士,显得更洒脱不羁。 D、甲乙两文给我们的启迪各有千秋,甲文告诉我们良辰美景要及时与友分享,乙文则告诉我们分享良辰美景结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尽兴的过程。
(4)、根据原文,翻译【甲】【乙】中两个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

石钟山记(有删节)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余韵徐歌,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闭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回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吆者相应,如乐作焉。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彭蠡:鄱阳湖的别称。②郦元:指《水经注》作者郦道元③铿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④硿硿焉:硿硿地(发出响声);焉,相当于“然”。后文的“噌吰”、“窾坎镗鞳”都是类似敲击钟鼓洪亮的声音。⑤磔磔:鸟叫声。⑥罅:缝隙。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