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昆明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城市漫步(citywalk)是一种新型的休闲方式。你可以快步疾走,也可以慢步游览,在行走中感受城市鲜活的生命力。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我们来一场“红色文化”主题citywalk吧!

【材料一】

城市漫步计划

·8:50在云南陆军讲武堂门口集合。

·9:00-12:00参观ABCDE五个红色革命纪念馆,并完成全部活动打卡。

·12:00-13:00在昆明老街用餐。

·13:00-15:00在老街附近的书吧,分享交流参观感受。

·15:00活动结束。

【材料二】

纪念馆

简介

“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云南陆军讲武堂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院校,开办于1909年。从这里走出了朱德、叶剑英两位元帅及数百名将军。它被称为“中国革命的熔炉”。

云南陆军讲武堂换岗操演,还原当时士兵站岗操练的场景。

朱德旧居纪念馆

朱德旧居纪念馆分为上院和下院,上院以“朱德在云南”为主要内容,用图片和文字展示了他的革命历程。下院复原了朱德当时居住的情景。

“朱德廉洁小故事”演讲比赛,来自社会各界的参赛选手讲述朱德的廉洁故事。

聂耳故居纪念馆

聂耳故居纪念馆以聂耳生平为主线,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人民音乐家”聂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经历。

“国之歌者——聂耳”亲子手工创作活动。了解国歌创作历程,体验手工制作小提琴。

【材料三】

①云南昆明的翠湖东路4号有一栋建于1933年的洋楼,叫作卢汉公馆。它是云南近代名人卢汉先生的住所,由法国建筑师设计,具有浓郁的法式风格。

②卢汉公馆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是目前昆明保存最好、体量最大的砖石结构法式建筑。

③卢汉公馆整体布局和谐美观.南部为“一”字型,由两座高低不同的房屋纵向相连,北部为“工”字型,中部设楼梯间,两侧墙构体为三面体。公馆有五个屋顶,十六个墙体立面。红瓦顶,鹅黄色的墙面,配上灰色边框线条,显得简洁明快而又极富变化。

④卢汉公馆造型庄重大方.青砖砌筑的墙体厚实坚固,外部石材均为进口白色大理石,构造严谨、造型庄重。开窗讲究几何构图的形式美,比例匀称,采光效果出色,光影丰富.室内造型上讲究轴线的对称,突出恢宏的气势和豪华舒适的居住空间。主次卧室、书房、餐厅皆有与阳台相通的落地式门窗,以增加室内空间的通透感与整体感。

⑤公馆的室内装修优雅华丽。设计建造时采用了一切可能的优质材料和新技术。例如:木材、地面使用的钢筋水泥、室内使用的壁炉、卫生洁具、家具等均从国外进口。连琉璃窗上的浮雕装饰,也是一幅幅风景名画.精细的廊柱雕花,象牙白的花纹墙纸,高贵典雅,浪漫清新。

⑥卢汉公馆作为法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无论和谐美观的整体布局,庄重大方的造型结构,还是优雅华丽的内部装潢,都从整体上营造出一种高贵、浪漫的氛围,让居住者能够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心情,尽情享受悠然自得的生活。

(1)、根据【材料一】中的“城市漫步计划”和“城市漫步地图”,在ABCDE五个纪念馆之间安排一条合理的参观路线,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观路线:(填字母)

理由:

(2)、【材料二】给同学们介绍了三个纪念馆,读完后你最想深度游览哪一个?为什么?
(3)、在人工智能时代,你认为这些纪念馆还可以通过哪些新颖的陈列形式或讲解方式,给游客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请你提一条建议,并简要阐释理由。
(4)、下列关于【材料三】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的加点词“目前”指“说话的时候”,表示时间限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卢汉公馆南北布局分别为“一”字型和“工”字型,中部设楼梯间,两侧墙构体为三面体。 C、第⑤段中的画线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而生动地说明卢汉公馆的历史非常悠久。 D、第⑥段是全文的总结段,说明了卢汉公馆作为法式建筑的典型代表,让居住者能够心情愉悦。
(5)、小昆想用思维导图向同学们介绍【材料三】中卢汉公馆的特点,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9年4月福州某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认知调查情况表

是否愿意参与垃圾分类

是否了解垃圾分类方法

愿意

不愿意

很了解

不很了解

不了解

90.1%

9.9%

5%

30.4%

64.6%

材料二: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等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重复利用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2019年5月1日起福州全面推行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实行五类分法,基于干湿、危害与否、体积大小、可否回收的标准,将生活垃圾分为厨余(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大件垃圾。为方便市民准确分类,届时各垃圾堆放点将有不同颜色的垃圾桶。

    垃圾分类转化为居民的自觉行动并非易事,不仅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上海市为让市民更加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创设一系列的激励机制。除经济手段之外,还将行政手段、道德手段、信用手段等综合起来,一起发挥作用,让激励的效应更大。各级政府部门在垃圾分类推动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可以立法,明确各类主体的法律责任,对不参与或不认真实施垃圾分类的人员执行一定的惩罚手段。

材料三:以下是生活垃圾的分类及其对应颜色的垃圾桶

绿色垃圾桶:水果蔬菜类、食物类、餐巾纸、茶和咖啡包过滤袋、罐袋食品袋、鱼肉类、面包类、鸡蛋、坚果壳类、草类、枯花类、盆栽植物、可降解垃圾塑料袋

红色垃圾桶: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灯泡、废水银温度计、废油漆桶、废家电类、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

蓝色垃圾桶:①包装垃圾:塑料包装袋、农药包装、压缩包装、奶制品的包装;②大众垃圾:橱柜、沙发、桌子、床、床垫、地毯、自行车、炉子、洗衣机;③玻璃;④纸:报纸、期刊、纸箱、纸板

橘黄色垃圾桶:吸尘器清洁袋、一次性餐具、棉毛类、卫生纸、香烟头、动物排泄物、瓷器类、石头垒、陶器类、灯泡类、烘箱包装墙纸蜡纸、墙纸、蜡纸、胶带纸、灰尘、复写纸

续性文本阅读;阅读组合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小文偶然打开搜索软件,输入“社恐”进行检索,发现相关结果竟然有一亿条之多,如此庞大的数字是不是说明已经“人均社恐”了呢?她对搜集到的材料作了以下整理。

【材料一】

你有所谓的社交恐惧吗?

投票显示(共2532人参与投票):

选项

票数

有,内心回避一切社交活动

863票

有一点,相比线下交流,更喜欢线上沟通

710票

不恐惧社交,但不愿花精力在人际交往上

890票

没有,我是社交小达人

69票

网友评论:@后来方知后无期:完全不想社交。上班正常交际,下班谁也不认识谁。这样不是很好吗?

@糯花生M:虽然听起来有点装,但有时候是真的恐惧,连出去买东西和售货员那些交流都不想有,没人找又觉得孤独,有人找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

@一只蟹黄粽子: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害怕听到电话打过来或者微信语音的声音。

@新子憧:超级社恐呀!总怕自己说不好,能用微信交流的绝对不会语音,能语音的绝对不打电话,最讨厌出去见面。

(摘自《光明日报》“青年说”微调查,有删改)

【材料二】

“社恐”即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会交流障碍,属于神经症的一种。有社交恐惧的人,往往很害怕被身边的人评价和拒绝(哪怕很多时候只是臆想),他们不想成为别人眼中无趣的人,又害怕自己做一些令人尴尬的傻事,所以常常过度自我审视,在公众场合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然而,并非所有对社交恐惧的情况都可以称为社交恐惧症。比如一个害羞的人,对社交活动的场合也会有一定的紧张、焦虑心理,甚至还带有一定的回避行为、但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一旦离开即时的情境,就会消失。而真正“社恐”的人,恐惧程度要更深,发生时间持续更长,还伴有自主神精症状,影响正常活动。在“社恐”流行之前,很多人对不擅长交际、恐惧社交的理解,还停留于“性格内向”的认知。然而近两年,“社恐”存在被泛化的倾向,连自卑和内向甚至也被纳入“社恐”的范畴中。

一些人将“社恐”的外在表现简单归结为:遇到熟人不敢打招呼、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在餐馆结账时不敢大声呼叫服务……而这些情形,很多人小时候都经历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就逐渐消失了。谁都不是天生的演讲家,有些社交技能是需要主动克服心理障碍,慢慢锻炼出来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独处这件事而言,腼腆内向的人会觉得这样很舒服,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状态;而“社恐”人士却非常想融入社交场合,但他们又会担心出而拒绝社交活动。

进一步说,“社恐”的人可能会自卑、内向,但自卑、内向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社恐”。当下年轻人的多数“社恐”,还没达到病态的程度。

【材料三】

【材料四】

当下很多青少年已习惯了“自我轴心”式的成长: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高楼大厦中成长,钢筋水泥阻隔了他们的社交机会,他们逐渐习惯了自己玩耍。与成长过程中单薄的人际交往体验相伴的是移动互联同时代社会交往本身的复杂化;场景在泛化,无时不社交。人可以休息,但互联是24小时运转的,手机里永远有无数个小红点等着打开:群打卡、班级通知、同学邀约、社团活动……必须一个个认真处理。功能在杂糅,无处不社交。“我们的社交活动太多了,其效率和目的性高到了让人反胃的程度,就连抢一张回家的火车票,也要‘邀请好友来帮我提速’。”有些网友反馈道。

在这样的矛盾下,“社恐”这个标签,更像是某些年轻人手中的盾,以应对无孔不入的社交压力。现实中的社交行为减少,但社交的需求却没有减少。于是有人选择把社交需求交给虚拟的网络世界,甚至交给网络世界的陌生人。然而,虚拟社交是缓解社交恐惧的有效途径吗?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曾提出“群体性孤独”的概念:“大家都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做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她认为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对他人的期待少,对技术的期待反而更多。

因此,对于没有深层次情感交流需求的人而言,社交网络并不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反而很热闹。必须承认,孤独与否更多是个人感受,与其内心的需求层次有关,没有情感的沟通和灵魂的交互,人始终是孤独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每个人都应该合理处理现实与虚拟中的自我状态,这样才能拥有一个丰满的人生。

(摘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阅读

【材料一】7 月 28 日,深圳市龙岗区消费场景“上新”。位于大运中心,集商业街区、生态湖景、公园绿地及专业体育场馆于一体的大运天地正式开业,为深圳市民再添休闲娱乐好去处。

大运中心是龙岗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核心区域,与深圳地铁 16 号线接驳。项目包括一期文体场馆、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二期商业,众多体育赛事、明星演唱会在此举办。

值得一提的是,该商业体突出人与自然和谐融合,构建沿湖生态栈道、智慧跑道、宠物社交公园,让自然环境能“走进去、看得到、轻量化”,为市民提供一个有“活力感”“舒适感”和“日常感” 的休闲场所。

         (来源:人民网)

【材料二】福田区与龙岗区公园数量与公园公共阅读空间数量统计表

         (来源:深圳市政府数据公开平台)

【材料三】

【主持人】网友张女士留言,她说想了解一下当前公园自然教育做得怎么样。

【市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廖齐梅】感谢网友的提问。深圳是一座“公园之城”,有着山海城相依的独特自然禀赋和丰富多彩的生态资源,公园数量达到 1260 个,是全国最早设立自然教育中心的城市。2015 年深圳公园开始大力推广自然教育,通过盘活公园绿色公共资源,搭建“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多方支持”的学习舞台,开展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以参与体验为主要方式的自然教育活动,引导公众认识和欣赏自然、理解和认同自然、尊重并保护自然。近年来深圳依托“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陆续建立了 45 个自然教育中心,涌现了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深圳湾公园、仙湖植物园、香蜜公园、洪湖公园、淘金山绿道等多个具备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自然教育中心,每年服务市民近 10 万人,自然教育逐渐成为深圳公园的一种新的文化潮流。

         (来源:深圳政府在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