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教联体多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A)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C)然也。

(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注释】①干、越、夷、貉:泛指各国家和少数民族。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结合字形推测

自远方来

联系常见成语

深溪

迁移课内字词

长而

(2)、请将“ 而”“ 之”“焉”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 B. (         ) C. (         )

(3)、 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生 而 同 声 长 而 异 俗 教 使(C)然 也

(4)、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甲】【乙】两文论述学习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学士濂,洪武中以文学承宠渥最久,后以老致仕 , 每值万寿节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级踬焉。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来。”濂稽首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风乎?”使使视之江口,不至。曰:“其有疾乎?”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已而,入官。上食,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后何为食蔬?”曰:“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曰:“不及罪死。”会前使阻风钱塘江,稍得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久之,其孙慎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后复力救曰:“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玉》珂无师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

(选自明·王鏊《王文恪公笔记》,有删减)

【注】①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②宠渥:皇帝的宠爱与恩泽。③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④万寿节:古代君主的生日。⑤恩数犹洽:依然蒙受皇恩j⑥陟:登。⑦踬:跌倒。⑧稽首: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⑨孝慈:即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⑩冥福:迷信的人指死者在阴闽所享之福。⑩慎:人名,指宋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笫,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选自《二翁登泰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