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广安市友实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文言文阅读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九月二十三日,晨钟初歇,披衣启户。薄云飘忽,细雨溟蒙。湖光山色,不甚分明,模糊之中别有妙趣。茂之方浓睡,余抚其背曰:“黄粱熟矣,何尚蘧蘧然耶?”茂之摩挲双眼,一笑而起,不暇束带,倚户延望。曰:“此真米家泼墨法也。”既而叔父至仲兄以告叔父亦云然。相与读画久之。童子汲清泉,品龙井明前茶,又试武夷,余终推龙井第一。弈棋四局,击箸曼歌。后凭栏纵目,云开雨止,夕阳在山。湖中歌舫纵横,急弦繁管,断续未歇。俄而灯火已上,若流萤风中不定。

(节选自浦祊《游明圣湖日记》)

【注释】①黄粱:此处指梦醒之时。②蘧(qú)蘧然:用庄周典故,指梦境。③米家:指宋代画家米芾,其山水画自成一家。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日更定”中的“更”为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B、甲文“上下一白”与乙文“一笑而起”中的“一”都是“全”的意思。 C、乙文“披衣启户”“倚户延望” 与“月色入户”中的“户”均指“门”。 D、乙文“不暇束带”与成语“目不暇接”中的“暇”都是“空闲”的意思。
(2)、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既 而 叔 父 至 仲 兄 以 告 叔 父 亦 云 然
(3)、解释下列加点词意思。
一小舟     雾凇沆砀      童子清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弈棋四局,击箸曼歌。

②俄而灯火已上,若流萤风中不定。

(5)、【甲】【乙】两文均是叙写西湖美景雅事的佳作,但所绘之景和所叙之事不同,两位作者的心情也不同。请结合文章填空。

选文

所绘之景

所叙之事

作者心情

甲文

冬夜西湖雪景

淡淡的故国之思、故国之悲

乙文

与家人观雨品茗、弈棋曼歌

举一反三
中国的风度,历朝历代皆备。北宋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那么多光照千秋的名字集中出现在这短短数十年间,他们狭路相逢,因朝廷党争不和而成为政敌,却又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度。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一)王安石为官和变法

·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秩满 , 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 , 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 , 邑人便之……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注】①传播美名。②擢:提拔。③官吏任期届满。④陂塘:池塘。⑤俾:使。⑥吕祖谦:南宋理学家、文学家。

(二)反对变法的声音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司马光)逆疏其利害,曰:“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节选自《司马光传》)

山村五绝(其四)

(北宋)苏轼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注】①预先。②这组诗共五首,后被指为反对“新法”,诽谤朝政的罪状。③拄着藜木的手杖。④青苗贷款。“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⑤强半:大半。

(三)是谁救了苏轼?

元丰间朝廷以群言论公(苏轼)。丞相王文公(王安石)曰:“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当时谳议以公一言为决。

(节选自《太仓稊米集》卷四十九)

【注】①谳议:议处案件。

(四)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的风评

“大奸似忠,大佞似信。”(《宋史·吕诲传》)

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执拗,此其实也。(《续资治通鉴》)

苏轼: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王安石赠太傅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