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中国的风度,历朝历代皆备。北宋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那么多光照千秋的名字集中出现在这短短数十年间,他们狭路相逢,因朝廷党争不和而成为政敌,却又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度。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一)王安石为官和变法

·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秩满 , 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 , 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 , 邑人便之……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注】①传播美名。②擢:提拔。③官吏任期届满。④陂塘:池塘。⑤俾:使。⑥吕祖谦:南宋理学家、文学家。

(二)反对变法的声音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司马光)逆疏其利害,曰:“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节选自《司马光传》)

山村五绝(其四)

(北宋)苏轼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注】①预先。②这组诗共五首,后被指为反对“新法”,诽谤朝政的罪状。③拄着藜木的手杖。④青苗贷款。“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⑤强半:大半。

(三)是谁救了苏轼?

元丰间朝廷以群言论公(苏轼)。丞相王文公(王安石)曰:“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当时谳议以公一言为决。

(节选自《太仓稊米集》卷四十九)

【注】①谳议:议处案件。

(四)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的风评

“大奸似忠,大佞似信。”(《宋史·吕诲传》)

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执拗,此其实也。(《续资治通鉴》)

苏轼: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王安石赠太傅制》)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例句

解释加点字

释义方法

文。

予作文以记之。

(填序号)

【查阅字典】 ①种类。②归属。③是。④同“嘱”,嘱托。

⑤撰写。⑥连接。

俾新陈相

【成语推断】寒暑易节

邑人便

【课内迁移】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安 石 独 不 求 试 调 知 鄞 县起 堤堰 决 陂 塘

(3)、同学们结合以上古诗文和所学,对北宋文人所展现的时代风度展开探讨,请你一起加入。

小语:古人勤学苦读,学而优则仕,但并不都是为了俸禄和官职,比如王安石,在材料一中提到“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这句话的意思是①

小文:是的,王安石淡泊名利,也为民谋利,但为什么他的变法会遭到反对呢?小语:你看苏轼在《山村五绝(其四)》中描绘的画面:②(用自己的话表述),足以说明新法对农村造成的巨大危害。

小文:可苏轼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不是夸变法好吗?

小语:这句话其实是运用了③手法,是在讲变法的唯一好处是让农民学得了城市的语音,却荒废了农耕生产。苏轼这种敢说真话的行为让他身陷囹圄,差点被判死罪。

小文:即使知道会得罪人,苏轼还是坦率直言,这像极了他的偶像范仲淹曾说的“宁鸣而生,不默而死。”他敢站出来为民发声,可见苏轼还有一颗④的心。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践行者。

小语:司马光也是如此,当得知王安石要变法,他预先陈说了变法的利弊,忧虑在前。

小文:话说回来,王安石变法其实也是为了挽救宋朝危机,为了黎民苍生。只不过,变法的成功还得依靠诸多社会因素。

小语:原来这些文人都在尽自己的力量为大宋寻求出路,他们勤学苦读,敢为民发声,敢引领改革,这真是一个时代的风度啊!

老师:说的对。还有一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这些文人虽政见不同,却彼此惺惺相惜。“君子和而不同”,这也是一个时代的风度,请结合以上古诗文谈谈。⑤

举一反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