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盐仓24秋】八年级语文_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 六、周亚夫军细柳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晏子举贤

【西汉】司马迁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越石父贤,在禦绁中。晏子出,遭之涂左驂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懼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 , 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禦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禦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批注】“也”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我晏婴即使说不上仁德,但我也算帮助您脱离了困境,为什么这么快就要和我绝交呢?”“也”表达出了晏婴对越石父请求绝交一事充满疑问,急于想从越石父口中得到答案的迫切心情。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减)

【注释】①越石父:齐国贤人。②螺绁(léi xiè):拘系犯人的绳索,借指监狱。③涂:同“途”,路上。④驂:古代一车四马,骖是两边的马。⑤绝:断绝,此处为绝交。⑥诎:同“屈”,受委屈。⑦信:同“伸”,受尊重。⑧感寤:感悟,明白。寤,同“悟”。⑨御:车夫。⑩自下:自处下位,表示自谦。⑪抑损:谦卑退让。

(1)、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语句

方法

解释

相齐

课内迁移法:出军门(《周亚夫军细柳》)

晏子而问之

词类活用法:必先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

查阅字典法:①认错,道歉;②告别,辞别;③感谢,道谢;④推辞,拒绝。

(填序号)

摄衣冠

(填序号)

(2)、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遭之涂解左驂赎之载归

(3)、虚词“也”表示判断、肯定或疑问等语气,仿照文中批注,揣摩下句“也”字的表达效果。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

(4)、《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如下方示例。请细读《晏子举贤》,举一处运用对比的地方,并分析其作用。

【示例】《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有多处对比。如: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与在细柳军的两次入营受阻、在营中“不得驱驰”“按辔徐行”形成对比,以强烈的反差凸显了周亚夫的治军严明,使得周亚夫这一形象更加鲜明。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发髻,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酒食。停数日,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也。”

    既出,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述,不复得路。

(选自《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赤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衣。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 文以缵治,武以棱威。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 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 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 ,  与诸葛相持。闭军固垒, 莫敢争锋, 生怯实而未前, 死疑虚而犹遁。 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 ,  崇华甚霍光之寄。 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 栋梁是属, 受遗二主, 佐命三朝, 既承忍死之托, 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 以斯为惑。

夫征讨之策, 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 , 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 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  “积善三年, 知之者少, 为恶一日, 闻于天下。 ”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 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 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 谓市中为莫睹。

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苍生, 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竟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节选自《晋书·宣帝纪》)

材料二:

今人将曹操、 司马懿并称。及观司马懿临终之语,而懿之与操则有别矣。操之事,皆懿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贤者;懿之谋曹爽,是特杀宗室之不贤者。至于弑主后, 害皇嗣,僭皇号,受九锡,但见之于操, 而未见之于懿。故君子于懿有恕辞焉。

(节选自清·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