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水平检测试卷

 现代文阅读

中国女药学家居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①新华网北京10月5日电 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

②据介绍,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多年来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2011年时,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曾将其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地发现了青蒿素这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个旨在表彰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的大奖,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

③而这次屠呦呦获奖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按惯例,揭晓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发布会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举行。当地时间上午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宣布了获奖者名单和获奖原因.

④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葛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⑤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痰治疗新方法、全球教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⑥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⑦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 坎贝尔和大村智发明了阿维菌素,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今年的获奖者们均研究出了治疗“一些最具伤害性的寄生虫病的革命性疗法”,这两项获奖成果为每年数百万感染相关疾病的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治疗新方式”,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无法估量。

(1)、 下列与这则新闻内容关联有误的一项是 ( )
A、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项的女科学家是屠呦呦。 B、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C、中国传统的中医博大精深,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D、青蒿素可以治疗所有疾病,被全球称为“中国神药”。
(2)、 第③段“而这次屠呦呦获奖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中的“迄今为止”能否删去,为什么?
(3)、 文中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背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 人类治疗疟疾的过程是个不断取得突破的过程,联系上文,说说我们可以从这些杰出人物身上学到哪些科学精神。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录音:天津城市建设成果图片展 ;

    各位听众:

     “天津城市建设成果图片展”作为2002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的内容之一,将如期开展。昨日上午,大会筹委会负责人再一次对展览筹备情况进行了检查,记者也来到位于大会主会场侧边的展厅先睹为快。

     (现场检查音响) i

     (压混)筹委会的同志认真地审定着每一幅照片,每一段文字介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市容委总工程师刘红尧告诉记者:

     (录音)“现在的布展状况已经审查过两次了。因为来的好多都是外国朋友,我们想通过这次展览尽量把我们天津市发展的历史和最近旧城改造的一些情况介绍给外国朋友和全国来的代表。这次检查以后还要根据大家提的意见补充、完善、调整。像规划方面的内容都是第一次对外公布。”

    记者在展厅看到,展览共分十三个部分,以大量图片为主,附以中英文介绍。每一幅图片都非常精彩,从最佳角度展现着一处处津城美景。天津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副会长王明皓说:这些照片都是专业人员从专业角度拍摄的。

     (录音)“这些图片都是规划院组织的,规划院本身就是考虑如何将城市艺术、城市景观结合起来的。这次展出的好多照片都考虑到了城市美、整体美,特别强调建筑本身的美和环境的配合,讲究构图,建筑的韵律、线条、色彩都充分用上了。”

    这些精美的照片就来自于我们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照片上的地方可能我们每天都会路过,王明皓会长希望每一位市民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多发现一些存在于生活中的美:

     (录音)“希望大家对我们的城市多关心,在路上走的过程中:站下来看看,就是很荚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城市的美像交响乐的美。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我的语文老师
    ①从小喜欢语文课,每个语文老师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独独要写刘老师,缘于他的与众不同。
    ②他是初二时开始教我的语文课的,那时候我的文章已经常常在学生作文选刊之类的杂志上发表了。学校的校刊报栏里,总有点儿版面是留给我的。我原以为刘老师一进教室就会微笑向我致意,如同其他老师一样。笑容中带着“久闻大名”的意味。出乎意料的是,他在点我名字的时候甚至都没有抬眼看我一下。
    ③我开始被他收在“雪柜”中“封藏”。他很少提问我,也从不把我的文章当成范文朗读。任我花费心思构思排比抒情感慨,得到的永远是他一个淡淡的红钩,加上难以辨认的“已阅”二字。骄子的心态受到严重打击,越是渴望得到他的鼓励,越是觉得自己无法取悦于他,连同学们都认为我被封杀了,说“刘老师不欣赏六六的文章”。
    ④刘老师是班里女生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其实,当他踏进教室的一刹那就确立了我心目中的帅哥形象:宽肩长腿,蓬乱而略带卷曲的头发,白衬衫,牛仔裤,纤长的手指随意地拈起一根粉笔。他的语调一直低沉着,浑厚的男低音。扬起的嘴角微笑着,透露着一种洒脱的气质。
    ⑤他从不多说话,只胡乱地翻着教科书。,烂烂的教科书像是刚从浴缸里捞出来的,似乎还带着没洗干净的洗衣粉,估计是多年沉积下来的粉笔灰。他随意翻两页,瞟几眼,突然抬头说:“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便有同学细致提醒他。他于是说:“好,下面继续。”
    ⑥他的课堂轻松随意,娓娓道来中却让你感受到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他如果是演员,一定是容易入戏的那种,只两三分钟的酝酿,便与书中人物融于一体。当他讲《陋室铭》的时候,我觉得他就是甘于清贫的雅士,酌一壶小酒与朋捋袖而;当他讲《社戏》的时候,我觉他就是成年的迅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回忆少年时快乐的时光。当他讲《           》的时候,我觉得,                     
    ⑦因得不到他的注意,我开始抑郁,看见同学们作文中的长长批语,心生嫉妒。那时我是学校的宣传号角,只要学校接个宣传的任务,任何一项枯燥乏味的政治宣传,在我笔下都会变得栩栩如生,如泣如诉。恢弘的排比句式,可歌可泣的用词足令人叹为观止。
    ⑧改变我绚烂的“八股文风”的是刘老师一次忍无可忍的评语。只记得他写道:“文章是什么?是你自己的喜怒哀乐。高的作文分数只代表你有高超的组织文字的能力,不代表你有卓越的,哪怕是真实的思想。如果有一天,你读自己的文章会流泪,你就在用笔写自己;如果有一天,别人读你的文章会流泪,你就是在用笔写现实。写你懂的,写别人懂的,为自己真说话。”
    ⑨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评语,当时我才13岁,却深深领悟,自此开始做到笔随心走。
    ⑩他只教了我一年半的语文课,我却感到我们之间有了越来越深的默契。我写的苦与乐,他都懂。他给一个青春期迷惘而多思的女孩一个自由说话的空间,让我在他百川纳海的宽容里自由徜徉。
    ⑪一直记得他最爱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仿佛看见他站在泰山之巅,穿着古代飘逸的长衫,头上盘着髻子,一根长飘带在夕阳下随风飘摇……
(文/六六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土地休息一会

    一进冬天,村庄便闲下来。风跑进跑出,一刻不停地收集温暖。这个时候,感觉到最寒冷的,不是牲畜,也不是人,而是风。没有村庄,风也许会被冻死的。不过不要以为村庄就很了不起,如果风不来取走温暖,村庄便遭遇不了冬天。村庄需要休息,而风正是一个不错的借口。

    村庄里的树休息了。树藏起耀眼的花朵和多情的叶子,从一年的忙碌中抽回身子。在寒风中,树站成树本来的模样。这是树以休息的名义,在一遍一遍地温习自己。人也休息了。人尽量躲在一个角落里,避免让风发现。人变得有点清心寡欲,而且很大方,第一次把广阔的世界归还给草木、山川、流水……

    土地也该休息了。

    要说忙土地最忙,要比累土地更累,可是很少有人心疼土地。人天天走过田野,心疼的是地里的庄稼。哪株庄稼长高了,哪棵庄稼生病了,人一清二楚。但哪块田老了,哪片地伤了,人根本不去过问。人把土地折腾够了,就抛在一旁不管了。

    只有风心疼土地。风理解土地的苦,到了冬天,风就看管好土地上的麦苗,不允许它疯长。监督地里的蛇虫,安排它去冬眠。这些东西比人听话,整个冬天都安安静静的,不去惊扰土地。当然也有如梅花之类不懂事的,在人的鼓动下硬要绽放得轰轰烈烈。风生了气一个劲儿地吹,直到把梅花吹光了事。风做的一切,是为了土地能休息一会儿。

    在冬季的天空下,土地舒展着自己。一块田挨着一块田,田依偎着好像在取暖。等到稍微有些暖意,风坏坏的,偷偷溜过来,又把那点温暖抢走了。田挨得更紧了。平日里,在人的干涉下,田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此刻又重新聚拢,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田在冬天里会不会也像人一样出趟远门,去看望一下多年未见的亲友呢?

    每一年,风都如期出现在村庄。

    但风显然忽视了人的善变。

    从前,人衣衫褴褛,不得不听风的话。现在,人锦帽貂裘,可以不怕风,不理睬风了。眨眼之间,人又把广阔的世界从万物手里夺过来。人想干什么就做什么。风记得昨天还同一块地说着笑话,今天就发现那块地上立着高楼。风急得围着楼转圈,想把土地找回来。住在楼里的人抱怨:风太大了。是的,够大的了,可风越来越觉得无能为力。

    在人的带领下,花不想在冬天凋谢,草木也不肯在冬天枯萎。风不敢肯定还有谁会听自己的话。更担心的是,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村庄会没有冬天,世界也无冬天,土地就彻彻底底无法休息了。如今,人们只在盼雪的时候才会想起风,想起冬天。有时雪真的下在村庄或者另一个叫城市的村庄里,人便兴奋地哇哇怪叫,以为发现了天地之间的大美。可是雪一停,人就把风扔了,把冬天扔了。今天的村庄,正在习惯没有冬天的日子,已经习惯不让土地休息。不知道累坏了的土地,还有没有力气留在明天的村庄?

    自然也会有人想起那些老旧的时光。那时的冬天冷得像冬天。土地懒懒的,啥也不干。水也不去流浪,大大方方地躺在土地的怀里,清清亮亮的,似一面镜子。这种田,名叫冬水田。人走到田边,可以照一照自己的美丑。白云飘过,也能映出自己的厚薄。风吹过来,田和水有些动荡。风安慰说:不要紧,现在是冬天,放心休息好了。

    这话听起心酸,像是一句绝唱。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改动)

根据《课时精炼》期末卷改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

母亲是碗里的清水

鲍尔吉·原野

①父母老了,越来越想念自己的故乡。我不敢带他们外出旅行。我的任务是访问他们的故乡,带回照片和见闻跟他们分享。去年春天,我拜访我妈的出生地——巴林右旗白音他拉乡宝木图村。村书记带我看过我妈出生的院落,书记说,这里建成了养老院,叫平乐养老院。我妈听到后十分高兴。我去过国内大概有一百八十八个市县区,汉中江边融入天际的朱鸭,梯田里面隐藏在白雾当中的稻子,安康远处莽莽苍苍的群峰,广州珠江边上被搅碎的灯光……我把旅行见闻讲给父母听,我爸说:“嗨,咱们国家大啊!”我妈说:“不光是大,咱们国家还好啊!”在行事和谈吐上,我妈每每显出比我爸水平高一些。

②我妈今年72岁,除了皱纹、白发之外,看不到衰老。她早晨跑步,穿专业田径训练鞋。我外甥阿斯汗恶搞,把钟点拨快了两小时,她三点钟起床跑,回到家四点半。我爸问:“你昨天晚上干啥去啦?”以为她夜不归宿。

③跑完步,她熬奶茶、擦地、把煮过的羊肉再煮一下。我爸醒来,她给他煮红茶,冲燕麦炒面,回答我爸玄妙的提问,“田雨是个大小姐,又那么漂亮,怎么会喜欢李云龙呢?”“立春没有?”母亲每次都很认真地回答;丝毫没有敷衍的味道。

④阿斯汗醒来,提出更多的问题,关于洗澡、书包、鞋带儿等等。我妈应对这一切总是那么从容。自那时起,到夜深关闭电视机,她为每一个人服务,从中总结规律,逐步完美。而她本人神采奕奕,像战场上的女兵一样谛听召唤。

⑤我妈眼明手快,做完计划内的杂役,再寻觅计划外的事务完成之,我女儿鲍尔金娜有一条海盗式带亮钉的腰带,断折扔掉。按说扔应扔在垃圾桶里,她扔在窗台上,第二天,被奶奶用鹿皮缝好。“哟!”女儿打量针脚,说,“奶奶,你应该考北京服装学院。”此院是鲍尔金娜就读之地。

⑥当我媳妇把金项链如勋章般给她戴上,作本命年礼物时,我妈欢喜不安;受人一粥一饭她且不安,况金银乎?

⑦我妈像蚂蚁一样辛苦七十多年而没养成蚁王的习性,还在忙。别人坐看电视的时候,她站着;别人吃饭,她还站着。唤她坐是坐不下来的,人站着总能帮上别人一点忙。好像没人管自己的母亲叫蚂蚁,一般都讴歌为大山呀、江河什么的。我妈如蚁,没时间抬头看天,只在忙。正月初六,我们从内蒙古返回沈阳,走之前自语到车站买瓶水。这时我妈不见踪影,同时,我姐夫的鞋也不见了。

⑧“姥姥把你鞋穿走了。”阿斯汗对他爸说。

⑨“不可能。你爸一米八,姥姥能穿他鞋吗?”我媳妇对阿斯汗说。

⑩我姐夫打开门,听,“你姥姥上来了。”

⑪我妈穿一双大皮鞋上楼,手捧矿泉水。她怕我们买,连忙下楼了。为儿女的小事儿,我妈连鞋都来不及换。如果我妈是一只鸟,一定从窗户飞出飞入无数次,把所有好东西拿回来给自己的儿女,不管飞多远。

⑫春节前,牧区的哥哥朝克巴特尔、姐姐阿拉它塔娜和妹妹哈伊塔德每人肩上扛着羊,给我妈过本命年。他们请婶子上坐,献上礼物,跪拜。阿拉它塔娜双手抚胸;唱一曲古老的民歌,其他人额头伏地。

⑬“如果大雁还在的话/小雁才感到幸福/如果父母还在的话/儿女才感到幸福……”

⑭这首歌很长,回环往复。跪地行礼的人都五十多岁了,满面风霜。我妈扭过脸,泪水难禁。他们是我大伯的儿女,每个人自小都得到过婶子的抚育。我妈像一只在林中结网的蜘蛛,把四面八方的亲戚串联到一起,共同吸吮网上的露水。

⑮我妈对我说:“其实我最喜欢的事儿是看小说,就是没时间。”

⑯时间,成了一个七十岁老太太的稀缺之物,以至于不怎么吃饭,不怎么唾觉,她把自己的心分成很多份给了别人,私享的一念是读书。我给她寄过一些杂志,她望而欣慕,夜深之后慢读,指沾唾沫掀书页。她说这声音好听。

家是碗,母亲是碗里的清水。人们只看到碗,看不见里边的清水。

《深圳晚报》2021年5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粤对城市文化很感兴趣,收集整理了许多资料。

【材料一】

保护城市文化,我们的精神家园才不会荒芜;保留城市记忆,人类文明才不会迷航。

习近平同志在广州考察时,特地来到了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他在讲话中提到,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保存城市的记忆,方能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在全球不少地方,昔日的街区、遗址、名人故居逐渐为千篇一律的新面孔所取代。早在20世纪80年代,一位英国学者就提醒,现在全世界的城市建设都面临一个共同危险,我们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尊重中国文化,尊重城市原有特色。的确,中国的传统文化弥足珍贵,不应被肤浅的标准、流俗的风格淹没。

由于城市的不断改造与扩大,再加上一些不可抗的灾难性变故,可以说,记忆与忘却总是如影随形,城市本身不可能有自觉的记忆,它需要我们去主动地保护。保护城市的记忆,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旅游资源或是什么“风貌景观”,更是要见证城市生命从无到有,不断成长的历程,使其独特的地域气质与丰富的人文情感可触、可感。城市的保护,不是简简单单留下几个孤立的“风貌建筑”,更不会随手把许多极其珍贵的记忆大片抹去。这样的“保护”,留下来的恐怕只是残缺的记忆碎片。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在西关的大街小巷中,牌坊文化有自己的保留与延续。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荔湾区逢源街为传承传统文化、营造岭南牌坊群,建造了多个形式各异的牌坊。这些牌坊按材质分为石牌坊、砖牌纺和木牌坊等,既传承传统牌坊的架构,又融入西关建筑元素,勾勒出西关的地方特色。

针对牌坊的保护,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一位老师建议,可将有文物价值的牌坊移动到一些固定的场所。如博物馆、纪念馆等,离开交通主干道,既可以保存,又能观光;若牌坊所处的位置比较有特色,也可以结合周边的环境进行整片的保护,如搭配亭子等。

(摘自《信息时报》,有删改)

【材料三】

在漳州古城街区,漳州古牌坊与漳州文庙被同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牌坊有四个,分别是尚书探花坊、三世宰贰坊、勇壮简易坊、闽越雄声坊,分别由漳州历史名人林士章、蒋孟育、蓝理、许凤所立。建筑形式均采用传统的石仿木结构,与周边街道一同被集中保护,保留着唐宋以来较完整的街市格局。

(摘自网络,有删改)

班级准备举行“探讨交友之道”的学习活动,小文加入了资料搜集组,负责搜集古今中外有关交友的诗词文章、感人故事,名言警句等素材。让我们跟着小文,一起完成任务。

小文的困惑:同学们搜集的中国古代的诗词,故事,古籍中确有记载吗?要怎么才能查到它们在古籍中的记述呢?

来自老师的指导:查找古典文献资料的方法

材料一

中国古典文献主要有两种:传统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传统纸质古籍文献的字词句检索方法繁琐,对藏书要求较高。随着电子文献检索的日益发达,纸质古籍文献的索引已逐渐失去优势,查阅电子文献成为了古典文献资料查阅的最佳途径。电子文献数据库往往具有全文检索、关键词检索等多角度检索功能,大大提高了检索的效率和准确性。

电子文献的古籍查阅途径有光盘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两种形式。光盘数据库可由学校统一购买、作为学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师生均可在学校的数据库中查阅。网络数据库是一种更为方便高效的方式,可以进行书目检索,全文检索和全文浏览。

“书目检索”主要是在各大图书馆网站上查询有关馆藏的书名,作者、版本。“全文检索”即将所要查询的字句输入后,显示该字句在相关文献中的位置,检索到数据库所有文献中与之相匹配的资料。“全文浏览”则是在网络数据中选择某书后,可阅览其全文,但没有检索功能。这一类网络数据库有的向公众免费开放,有的需要付费后使用。

材料二

查阅电子文献可用的网站

“中华古籍资源库”:由国家图书馆建设的综合性古籍特藏数字资源发布共享平台。目前在线发布资源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和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献、碑帖拓片等,以及馆外和海外征集资源,总量约10万部(件)。

读者无需注册登录即可阅览全文影像,同时兼容PC和移动端,支持“书目检索”“全文浏览”,不支持“全文检索”。比如,通过“书目检索”搜索“论语”,能看到不同时期出版的《论语》古籍影像。如右图(出自朱熹《论语集注》),为点击浏览其中一本后显示的一页。

“识典古籍”:由北京大学和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合作研发,有三百九十多部古籍,拥有标点添加、文言翻译(部分)繁简字体互换等功能,兼容PC和移动端。支持“书目检索”“全文检索”“全文浏览”。比如,通过“全文检索”搜索“海内存知己”,勾选“精确匹配”可得下图(页面局部截屏),显示的为包含“海内存知已”这连续五个字的古诗文文段及其所在的古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