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白马湖之冬

夏丐尊

    ①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地中。

    ②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的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屋檐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拔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作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③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 , 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大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暖和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的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④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之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⑤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1)、本文作者写白马湖之冬,重点写风,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风的?请补写在下面

是从以下四方面来写风的:

①风多,“差不多日日都有”;

③写风多风大的原因:环湖是山,北首留空;

(2)、谈谈第③自然段“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整个儿”这个词语的妙处。
(3)、文章以“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结尾,有什么作用?
(4)、《济南的冬天》描写冬日的画意,颇有诗趣;《白马湖之冬》写冬日也颇有“诗趣”,不同在于济南的冬天的景物给作者感觉是,白马湖的冬天给人感觉是。在写法上,两者又各侧重于不同的感官,前者着重是角度来写的,后者主要是从上写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小题。

黑暗中的花香

    五岁那年他失明了,起初,他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不停地问母亲,为什么总是黑夜,为什么不打开灯?

    母亲告诉他,他头顶有一块乌云,挡住了太阳和所有的灯光,不过不用害怕,虽然不能见到光明,但乌云挡不住太阳散发的温暖,用心感受世界还是暖烘烘的。

    他似懂非懂,却突然雀跃了起来,妈妈没有骗我,天上真的有乌云呢,有雨落在我手背上了。母亲的身体微微颤抖着,紧接着,有更多的雨落在他的手背上、脸颊上,雨水咸咸的、涩涩的,那是母亲的眼泪。

    黑暗中,他的听觉变得异常灵敏,甚至能听到一朵花开放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角落中传来细微的“噼叭”声,于是摸着墙壁走到角落,他伸手轻轻触摸,发现那儿有一盆植物,一股香气随着他的触摸在空气中弥漫开来,那是一种淡淡的无可名状的味道,像是光明的味道。

    母亲告诉他,那是一盆菊花。从此后,他爱上这盆花,他触摸它的枝叶,会感到凉润沁心,聆听花开,则会在心中打开一扇门。恍惚中,有一束光注入他黑色的世界。时光的流逝静寂无声,他渐渐顺从了黑暗,没有了最初的恐惧,反而变得有些依恋起来。直到有一天,父母告诉他要上学了,那个学校很好,虽然仍然黑暗,却充满了花香。

    随着父母跌跌撞撞走出家门,听到大街上车水马龙的声音时,他的身体变得僵硬起来,他感到强烈的阳光照射在自己身上,那温暖有些燥热,令他平静的心剧烈地跳动。

    他进入的是一所盲人学校,果然如父母所说,这儿充满了淡淡的花香味道,在穿过一段坑洼不平的林阴道时,他感觉到阳光忽明忽暗,他紧紧握住父母的手,害怕自己会迷失方向。那一天,他不知走了多少路,最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房间,然后,他听到了一个温柔的声音在叫他的名字,你好,请坐下吧。

    他坐了下来,父母不知何时松开了手,他无所适从地四处摸索着,突然摸到了一个四四方方的桌子,这时,他嗅到了一股熟悉的花香,循着花香探去,果然,家中角落里那盆菊被放在了桌子的一角,在熟悉花香环绕下,他的心渐渐平静下来,然后,他听到四周传来了他异常熟悉的声音,那是一种呼吸的声音,只有身处黑暗之中的人才会那样呼吸,细微、悠长、平静……

    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与他一样身处黑暗的年轻人,他学会了许多,生活能自理了,可以用盲文阅读书籍,甚至可以在操场跑道上与人赛跑。他逐渐长大了,有了很多朋友,他觉得黑色不再是单调而封闭的,相反,黑色是深邃而包容的,他热爱上了生活,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与另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光明。

    每天的课程很多,但他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地伺候桌上的菊花,老师告诉他,这种菊花叫作墨菊,虽然朴质无华,却端庄稳重,在花的世界里,墨菊惬意舒缓、洒脱娴静、隽永鲜活、醇厚如酒,将其融汇到心境中,会凝聚起一份自然天成,飘逸出一份清绝品格。他听得悠然神往,心中暗暗下了决心,自己也要做一朵墨菊,在黑暗中散发出淡淡的花香,把平凡的生命沉淀成一杯醇香的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让文明之花长开

李斌

    ①古人言:“风有厚薄,俗有淳浇。”社会风俗的改易、文明风尚的养成,遵守怎样的规律,又有怎样的经验可循?

    ②一种新风尚犹如一颗种子,历经岁月洗礼方能枝干遒劲、苍翠挺拔。以生态文明为例,砍树容易造林难,改变人的观念和习惯更难。但是,风尚总会在点滴积累中慢慢变化。从一棵松发展到百万亩林海的河北塞罕坝林场,60多年接力植树造林的山西右玉,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转变的 内蒙古库布其,这些创造了生态建设奇迹的地方,同样创造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宝贵经验。在经年累月地 增绿护绿中,干部群众养成了视林木若生命的生态文明观,建立起以绿色发展为己任的生态责任意识,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成为装点祖国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

    ③的确,精神的成长、文化的发展、风气的变化,相比物质文明进步而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既需要重视方式方法,也考验定力耐力。近年来国家正全面开展创文运动,其难度最大的地方则是让习惯符合文明、让文明成为习惯。社会文明进步是一个逐渐形成、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个人而言,这种“文明”体现在对“习惯”的约束上。无论是保持环境卫生中要求大家不乱扔乱吐、推动垃圾分类,还是维持交通秩序时要求大家不乱闯乱停、车辆礼让行人,其实都是一个帮助市民转变生活习惯,让习惯符合文明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能得到良好坚持,那么就会发生质的飞跃,让文明变成一种自觉、一种习惯。然则这个过程必定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及足够的定力与耐力。这其中,人的能动作用尤为关键。从蛮荒到开化,从落后到先进,在时间的催化过程里,人的主观能动性无疑是最具决定作用的酵素。与此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善于“两手抓”,推动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④中医有一句话,叫“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弘扬新风尚,改易旧习俗,治标与治本皆不可忽视。比如作风建设,既离不开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整治行动,也离不开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耐心和韧劲,否则就可能功败垂成。古人总结得好:“物暴长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坏。”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滴水穿石”的韧劲,“铁杵磨成针”的功夫,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境界。

    ⑤文明风尚养成,快慢结合更有效。绿色出行在中国社会刮起新风潮,共享单车犹如一夜春风般,数以万计地遍布中华大地。然而当潮水褪去,堆积如山的废弃共享单车却成了新的环保问题。让我们不禁问低碳出行的生活新风尚在中国社会到底是昙花一现还是蔚然成风?毋庸置疑的是绿色发展方式,正成为国际社会生活新风尚。这是应该予以肯定和赞扬的。也应看到,“变成法易,变世风难”。难就难在移风易俗最忌一曝十寒、三心二意,因此更要强调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我们全方位发力建设生态文明,提倡低碳环保、绿色消费、节约资源等理念,时时处处推广这种新风尚,就是为了让生态文明成为社会共识、绿色生活成为人人的生活方式。

    ⑥“风气之变必以渐也”。涵养时代风尚、建设精神文明、锻造核心价值,应固本培元,激浊扬清,与时俱进。正如马克思所说,“再没有什么比利用时间和机会更能促进我们事业的兴旺”。切准文明风尚的快慢规律,在常和长上走心入脑、润泽灵魂,定能让文明之花长开,精神之河长清。

(选自《人民日报 》2019 年 08 月,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种梨

(清)蒲松龄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日:”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大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镜,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汤沃灌,浸坎处。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大;成树,枝叶扶疏而花,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士乃即树头摘梨赐观者,顷刻皆尽。已,乃以鑱伐树,丁丁良久,方断。荷树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颈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俵散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靶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喋(dié guō):啰嗦。②啖(dàn):吃。③勾萌:草木的嫩芽。④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⑤鑱(chán):掘土工具。⑥傲(biào)散:散发、分发。⑦靶:通“把”车把。⑧粲(càn)然:形容笑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