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特训】小语五上 第二单元 5.搭石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我的家乡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②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

    ③我们看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使劲把篙子梢头顶上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欻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些撑篙的人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所以目光清明坚定。

    ④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鱼鹰栖在木架上,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⑤远远地听见嘣嘣嘣嘣的响声,那是在修船、造船。嘣嘣的声音是斧头往船板上敲钉。船体是空的,所以声音传得很远。待修的船翻扣过来,底朝上。这只船辛苦 了很久,它累了,它正在休息。一只新船造好了,过两天就要下水了,看看崭新的船,叫人心里高兴一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⑥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⑦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

    ⑧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选自《人间草木》,有删改)

(1)、【阅读要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选文,以下方法不可取的是( )
A、看到文章标题,我产生了疑问:汪曾祺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带着这个问题读,我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快,阅读的速度也快了。 B、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欻”字我不认识,但不影响我理解内容,我就没有管它,继续往下读。 C、“鱼鹰打鱼”的场景太吸引人了,我忍不住反复读了好几遍。 D、读到第⑤自然段的开头,我就大致猜到这个自然段是讲如何修船、造船的。
(2)、【思维导图】结合短文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3)、大家读了这篇文章后感触很深,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河里的撑篙人用脚一步一步走出船的水程,是那样的勤劳、那样的坚毅。 B、打鱼人打到大鱼时很冷静,是因为大鱼很容易被打到,他们习以为常。 C、黄昏时,湖上的天空渐变成紫色,是那样绚丽梦幻,让人沉醉。 D、船上的女人呼喊孩子回家吃饭,流露出浓浓的温情,增加了运河的人情味。
(4)、文章开头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联系这篇文章,你觉得生活在这样的水乡中的汪曾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仿照示例写一写。

例: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发现了那么多寻常又动人的场景,他用文字向我们展现了水乡生活的美好。

(5)、【链接教材】本文和《搭石》都是对故乡风物的诗意描绘,请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完成对话。

小语:我发现两篇文章的内容不同:《我的家乡》主要写,描绘的是,如等;《搭石》主要围绕搭石写

小文:我发现这两篇文章表达的情感不同:《我的家乡》表达的是,而《搭石》表达的是

举一反三
对比阅读。

选文一:富饶的西沙群岛(节选)

①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②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选文二:青藏(zànɡ)高原的明珠

①青海湖是镶(xiānɡ)嵌(qiàn)在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那里水蓝、鸟多、人美。

②青海湖的水真蓝啊!极目远望,湖面像幽蓝的神镜,在层层白云的烘(hōnɡ)托下,又如同大地献出的一颗蓝色钻石。走近细看,青海湖的水蓝得那样明媚,蓝得迷蒙又清新,蓝得温柔又透出异样的感觉。

③青海湖是鸟的王国。湖上的鸟岛因数以万计的候鸟在此栖息而得名。其实鸟岛是两座岛,西边的小岛叫海西山,又叫小西山,也叫蛋岛;东边的大岛叫海西皮。海西山地形像驼峰,面积虽然很小,鸟儿却有八九万只。海西皮为鸬(lú)鹚(cí)鸟的王国,岛上的鸟窝一个连一个,鸬鹚不计其数,所以海西皮又叫鸬鹚岛。

④青海湖畔的牧民朴实、热情、好客。牧民对远道而来的客人非常热情,请他们喝新鲜的老酸奶,吃美味的牦(máo)牛肉,还为客人提供休息的坐垫(diàn)和帐篷。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如同爱护亲人一样,爱护着这片富饶的草原和清澈的湖水,让远方的客人们能够看到自然的美景,感受到当地独特的风貌。

⑤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希望,这份自然的美好能够永存(cún)!

现代文阅读理解。

黄果树听瀑

李有贵

①黄果树瀑布,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车到黄果树风景区,便闻一阵“哗哗”之声自远处飘来,若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潮水般涌漫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啸,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奔泻的水声了。

②透过树隙,便见一条白帘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绢正从织布机上泻下,那“哗哗”水声合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响遏行云

③我们去时,正遇上枯水季节,瀑布的水势并不宏大,远不如徐霞客在游记中所描写的那般摄人心魄。所以游者甚为寥落,连街上的不少店铺都早早关门打烊了。据当地人介绍,盛水季节,瀑布激出的水花雨雾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于瀑布右侧高岩上的黄果树小镇,造成“银雨洒金街”的奇景。可惜我们去得不是时候,无缘一睹其壮观,留下了一点遗憾。

④黄果树瀑布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下行,山径寂寥无人,“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

⑤至谷底,我们坐在水边的一块岩石上,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那一幅白帘般的瀑布,仿佛一伸手便可撩过来拭脸似的,它跃入涧底激起的烟雾般的水珠,直扑qìn 到我们脸上,沁凉沁凉的。

⑥瀑布如雷轰鸣,山回谷应,我们仿佛置身于圆形乐池中,四周乐声奏鸣,人若浮身于一片声浪,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让人真正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恢宏。

⑦我们久坐岩上,任沁凉的飞珠扑上火热的脸庞,沾湿薄薄的衣衫。我们聆听hōng 着气然作响【注】的瀑声,只觉得自己的胸臆在扩展,似张开的山谷,那瀑布便直跃而进,挟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回荡着大自然纯正清脆的音响。

⑧离开潭边,我们循着石径登上溪旁的一个平台。绿树掩映间,有一座徐霞客塑像,他正遥对瀑布,作凝神谛听状,他完全沉醉了,如痴,如迷。此时此地此刻,我们也完全沉醉了,如痴,如迷。

【注】匍然作响:形容发出很大的声响。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钱塘江,你的样子很美

梁子

    钱塘江的样子很美。它的潮,它的春,它的雨,美得很有姿色,很有看点,很有韵味。

    潮,之于钱塘江,是中秋前后的一道景。观潮,是人们喜爱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秋水共长天一色”中,一条白线犹如万千匹良,齐头并进,飞奔而来。伴随着轰隆隆的声音由选皮近,一潜两文多高的水咆哗着。奔腾着。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大地为之震撼。

    春,之于钱塘江,是一个日暖风轻的模样,漫步江边,映入眼帘的是碧绿的柳树。柳枝细长,随风飘动。长长的芦苇,早已发出新枝,轻柔地在微风中摇曳,在阳光下发散着无限的墨绿。青蓝色的江水,静静地流淌,又像一面硕大无比的镜子,五彩斑斓地折射光辉。江边的迎春花早已盛开,黄色的花仙子向路人挥手,弥漫出淡淡的清香。鸟儿们熬过严冬,终于可以舒心地和绿树共舞了,江两岸的城镇乡村里,数不清的风筝漫天飞舞。

    雨,之于钱塘江,是一种情景交融的美。明媚的江水被雨雾所笼罩,雨中的钱塘江,少了几分豁达,多了许多朦胧;少了几分明丽,多了许多阴柔。细密的雨滴,在江中划出一道道骤然而落的轨迹,迅即融汇于江水的浩荡急流,以自己沧海一滴的作为,成就着滔滔东去的江水。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