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襄阳市第三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记叙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杂货铺的赠品

①我几乎是突然之间才发现小区里面有一个杂货铺,里面的东西摆放得杂乱不堪,货品也跟小区外便利店的大不一样。起初我发现了卤肉。那个时候老爷爷和老婆婆还在一起看店,卤肉是老婆婆按照她家乡的风味制作的,跟我在餐厅里吃到的卤肉口味不一样,有种醇厚的香味。后来我妈妈去买,他们交流过,原来这里的卤肉多了一道传统工序,被稍微熏制过,可惜,好吃的卤肉如昙花一现,然后就没有了。后来我又发现了菜包子。说来很逗,我从杂货铺的冰柜里拿鸡胸肉,看见包子就顺便拿了几个,打算回家后做水煎包。老爷爷笑了起来,说这是他自家做来吃的,我要买就五角钱一个。

②昨天晚上,便利店关门了,超市也关门了,天还下着雨,只有这家杂货铺的灯还亮着。我家的冰箱空了,我忙碌了一天,不知不觉已是半夜,整个人却还陷在忙碌后的焦灼当中。饥肠辘辘的我打着雨伞去买零食。在杂货铺里躲雨的两只流浪白猫,朝我叫唤了两声,老爷爷冲我打招呼:“你好啊!”我仿佛没有那么焦躁了,买完食物,拎着一大包东西慢慢地走回家。雨滴在树叶上平缓敲打的声音,如同舒曼的曲子。其实,这个杂货铺是老爷爷家的客厅改造的。我去一趟杂货铺,只不过是从我家的楼栋走到附近的楼栋,我不知道是他的年纪的确非常老了,进入那生命当中最温和的阶段,还是这样一个和蔼的人,从年轻的时候就如此。所在的城市,本地居民以脾气火爆出名,很多八十多岁的老人性格仍然大大咧咧的。

③杂货铺的老爷爷守着他的店,度过他的晚年。没有什么工作压力,也没有什么盈利目标,更没有业绩要求。他就在店里坐着,有时候抽根烟,有时候弓腰驼背的在货架间徘徊。他的妻子,那个很擅长做卤肉和菜包子的老婆婆,去另外一个城市帮儿女照顾小孩了,于是这一年店里只有这个老爷爷。我也是后来才搞明白为什么卤肉和菜包子会突然消失。

④我一度觉得他太寂寞了。每次去店里,他会跟我打招呼。他从来不跟顾客锱铢必较,我有时候忘记带零钱,就隔天再给他送过去。有一回他,还额外给我的家人一盒饺子,那是他自己包的。除了问候一声,与我聊上几句,他的话并不多。不攀谈,不问东问西,偶尔会提示我店里有几种蔬果是刚送到的,如果我需要添加葱蒜,就自己拿。就连流浪猫,他也有空就喂一下,逗弄,也不打扰,人和猫互不腻。

⑤我知道,总有一天这个店铺会变样,或者不存在了。他的子孙没有兴趣看守这么个杂货铺。这个小小的店铺,更像是他为了使自己有点事情做而开的,我心中的疑问也有了答案。他早年当过兵,还曾因年轻气盛给人提意见而遭受报复,并因此失去了工作。几十年过去,他仍然是一个善良的人,没有被戾气和仇恨所控制。

⑥如今,所有的东西我都可以从网上买,快递外卖极为方便,人不愁没吃的。然而有些东西是标准化的便利店永远不会有的。连锁便利店整洁干净,长相亲和的店员,他们是在为老板打工,所以无论如何亲切的微笑,脸上都带着一种疲倦。

⑦我希望杂货铺一直都在,它像是一种默契的陪伴。老爷爷在,这个杂货铺就在,两只流浪的白猫也会在。落雪的天气,下雨的天气,烈日暴晒的天气,我都会去杂货铺随便买点什么。

⑧我总会去买点什么,因为无论我买什么,他都会附赠我一份平静。

(1)、本文原标题为《人生的小赠品》,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为什么?
(2)、根据下面具体要求进行欣赏。

雨滴在树叶上平缓敲打的声音,如同舒曼的曲子。(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均提到了流浪猫,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上进行简要分析。

结构上:内容上:

(4)、如果将这篇文章编入你自己所搜集的美文集中,这篇文章最适合放进哪个栏目?请说明理由。A.挚爱亲情  B.人性之美  C.成长悟语  D.家国情怀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世上最柔软的路
        参加一个捐资助学的公益活动,活动结束后,主办方留我们吃饭。在饭桌上,认识了那位山村女教师。
  女教师30多岁,很文静,有些腼腆,一说话就有点脸红。对她,我有大概的了解,知道她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主动去了很偏僻的一个山村小学。席间,众人不断称赞她,问她这么多年来一直能坚守在山村,是怎样做到的。她说,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去偏僻山村教书,是受了《凤凰琴》电影的影响,于是就来到了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小学。
  在这里,她受到了最尊贵的礼遇。白发苍苍的老村长湿润了眼睛,一再代表全村人向她致谢——在她之前,已经有6个教师,来了又走了,最长的呆了不到半年时间。
  学校只是简陋的三间屋,三十多个学生,一个操场,操场上一杆国旗。除了她,还有一位老校长——这与《凤凰琴》电影中的场景惊人地相似。山里的风景是美的,山里的人是可亲的。村里家家户户,做了什么好吃的,就让孩子来拉她去吃饭。学生们也都很懂事,每天放学后,喜欢黏在她身边,不舍得离开。她的心里,始终是暖暖的。
  让她感到不方便的是,手机信号不稳定,有时要跑到山顶上才能打出去。没有网线,手提电脑上不了网。她感觉与外面的世界失去了联系。但这也没什么太大的不方便,刚去的第一年里,她这样感觉。直到第三年回城参加一个同学会。
  在同学会上,她才强烈感觉到,自己落伍了,无论是在穿着打扮上,还是在思想意识上。她感觉自己与山外的社会已不合拍。一位朋友问她,难道你就在山里呆一辈子吗?这个问题,一下子刺痛了她的心。
  走,还是留,从那以后就一直盘旋在她的脑海里。每次回城,父母每次都苦苦劝她,甚至可以说是哀求;她已到谈婚论嫁的时候了,还有……现实需要面对的很多很多。
  终于,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回城。她向老村长说出了自己的决定,老人吧嗒吧嗒抽着烟,沉默了片刻,说,妮啊,你也该回去了,在这里已经快三年了,够长了,我们不能耽误你一辈子。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山里下起了罕见的瓢泼大雨。她一夜未眠,满脑子都是白天时孩子们的泪脸。孩子们围着她,仰着小脸,拉着拽着,一个劲说不让她走。
  天亮了。她的小院里,挤满了人。全村的妇女都来了。张奶奶拿来了煮熟的鸡蛋。李婶端来了热腾腾的手擀面。王大娘提来了一篮子核桃……她泪光晶莹。
  终于要走了。被众人拥着,她出了院门,发现院前平日一下雨就泥泞无比的路,现在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沙,脚踩在上面,不会陷在泥里。抬头向远望去,路的前方,男人们在用沙铺路,用小车推的,用铁锨铲的,忙忙碌碌。好像全村的男人们都来了,还有她的学生们。
  老村长走过来,说,妮啊,你来这里近三年,我们没能为你做什么,今天你走,我们也只能为你做这些了,铺了沙,让你能好走些。
  那天,铺路的男人们一直将黄沙铺到山外。送她的女人们也一直送她到山外。她也一直流泪到山外。
  ……
  故事的结局,让我没想到。第三天,她又回去了,重新又拿起了教鞭。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没出息”的理想

孙道荣

       “我的理想是,长大了,开一家粮油店。”小涵的话音刚落地,同学们就哄堂大笑起来。

       老师差一点也笑了。在小涵之前,孩子们说出来的理想,不是科学家,就是医生;不是老师,就是艺术家,总之,都是“高大上”的。开粮油店,这也算“理想”吗?

       小涵并没有因此打住,他接着说,粮油店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888粮油店”。小涵说,他之所以想开一家粮油店,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的舅舅现在就开了一家粮油店,生意很好,因为这个粮油店,舅舅一家人衣食无忧;第二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现在人们吃的很多东西,都不安全,不卫生,他准备长大了之后,在城里开一家粮油店,同时在农村老家,再种几亩庄稼,自己的粮油店卖的产品全是自己亲自种植的,让大家可以放心地吃。而之所以叫“888粮油店”,是因为他发现,舅舅的粮油店卖的东西,大多不是八毛一斤,就是八元一斤,小涵觉得,888,好记,也好听。

       老师赞许地点点头。虽然小涵的“理想”不那么高大上,甚至在很多人的眼里还很没出息,但是,一个孩子,能想到将来自食其力,还考虑到食品安全这样的大事,还是值得鼓励的。

       小涵的理想说完了,其他的孩子一个接一个说出他们各自的理想。有个男孩子想做一名飞行员,还有个男孩子说长大了争取当一名威武的将军,一个女孩子说将来想考艺校,做演员,当明星,另一个女孩子则希望成为一名画家。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兴奋地为自己的未来,画了一张又一张理想的蓝图。这堂班课热闹而生动。

       日子在继续。“没出息”地只想开一家粮油店的小涵,在被同学们嘲弄了几天之后,慢慢被淡忘。

       放假前,老师带领学生们参加户外活动。天气很热,老师喝完矿泉水,准备扔掉矿泉水瓶。突然,小涵走过来,看着老师手中的矿泉水瓶说,老师,能把空矿泉水瓶给我吗?老师将矿泉水瓶给了小涵。小涵接过老师的矿泉水瓶,熟练地将矿泉水瓶往地上一放,用脚一踩,瓶子就瘪了,然后,弯腰捡了起来,放进自己的背包里。老师好奇地问他,这是干吗?小涵说,老师,我攒着卖钱啊。

       这时,旁边的几个学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几个的空矿泉水瓶都给他了,他踩瓶子的样子好专业啊。有个同学说,老师,他平时也捡矿泉水瓶的,都已经很久了。他简直就是一个小破烂王。

       老师好奇地问他,你真的一直在捡矿泉水瓶吗?

       小涵点点头。

       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差啊,老师不解地问他,为什么?

       小涵说,每次我拿这些矿泉水瓶卖,都能卖十几块钱,我已经靠这个办法,攒了好几百元了呢。

       可是,你靠捡矿泉水瓶攒钱,做什么用呢?

       小涵犹疑了一下,说,老师,我不是说过,长大了我想开一家“888粮油店”吗?我把这些钱都攒着,留着将来开粮油店啊,这就是我的原始资金呢。

       老师愣住了。

       她没有想到,这个孩子,竟然把那次班课上的话当真了,一直默默地为他的“理想”积攒着,努力着。而自己当初听到他的那个“没出息”的理想时,甚至也在心里很不以为然。

       孩子的理想,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所以,班课上孩子们说出的“理想”,她并没有太当真,而此刻,她忽然意识到,一个人的理想是什么,是不是高大上,是不是光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一直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做准备,你是不是真的在为自己的理想付出汗水。而面前这个小男孩,他已经开始在为他的理想做着准备,这是最难能可贵啊。也许他的理想还会改变,但就算他长大了真的开粮油店,她也相信,他能把粮油店做到最好。什么是出息?这就是出息。

       她想,回去之后,就立即再开一次班会,她要告诉她的学生们,别忘了你的理想,更别忘了从此时此刻,就开始为你的理想做准备。不管你的理想是什么,做,永远比想更重要。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以下小题。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阳春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溢着醉人的清香。

    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一嘟噜花朵落进筐里。

    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捱的两个月。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那一刻,安静极了。忽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了下来。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泪痕很快被风吻干。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得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选自《阅读与鉴赏》,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问题。

一夜能走多远

付体昌

①那年我高考落榜,心情糟糕。我想出去打工,多挣点钱给父母,或许那样能弥补我对他们的愧疚。父亲说,等把地里农活儿忙完再做打算吧。

②麦子收完后,妈妈却病倒了,可家里还有一块地没种上苞米。夜里落了一场透地雨,正是种苞米的良机,第二天中午,我和父亲出发了。

③种子盛在塑料桶里,父亲创坑我放种子,一个坑两粒种子。农历五月毒辣辣的阳光似乎要把昨夜的雨水全部收回,地面热得像蒸笼,我汗流浃背,父亲也直喘粗气。太阳落山的时候我已经筋疲力尽、口干舌燥。我们还有四垄地没种完,种子却用光了。

④我如释重负地对父亲说,正好天要黑了,咱们收工,明天再带种子来吧。父亲没说话,把锄头藏在地头的麦秸垛里,然后就急匆匆回家了。

⑤回到家、我喝了水,舒服地躺在炕上想美美地睡上一觉,却看见父亲又在弄苞米种子。我问不是明天才下种吗?现在准备有什么用?父亲笑着说,这块地今晚必须种完,否则将来会欠收。我觉得不可思议,不就差一宿吗?父亲说,我们打个盹儿,一宿就过去了,但是种下去的种子不睡觉啊,同地块的苞米晚种一宿,产量差别可就大了。

⑥见我半信半疑,父亲指指屋檐下挂的苞米说,你看吧,这些和囤里的都是这块地的收成,前后就差一天,我拿起檐下的苞米穗与囤里的比了比,短三厘米左右!我又拿了几个比较,无一例外,檐下的苞米个头普遍偏小!

⑦原来,去年这片地还没有播种完,突然下了场雨,无法干活,地北头这五垄比其他地块晚种了一天。

⑧我被这个事实惊呆了。父亲说,大片地玉米同时吐蕊秀穗时,晚种的这几垄还未吐蕊,错过了最好的投粉期,所以收成差了许多、没想到,短短一天差别如此明显。

⑨一个黑夜、一个白天对于我们人类只算一个片刻,但是对于生命周期只有70多天的苞米,的确是一个不短的时间。我们看似漫长的人生不也像一粒种子般短暂吗?刚开始就落后别人一步,如不努力追赶,到后来就像檐下的苞米一样……那天傍晚,我和父亲又回到田里,把那片地全部种完,回到家时已经满天星斗。

⑩那年秋天我没有外出打工,而是选择了复读,经过一年的努力,我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一晃12年过去了,我有了稳定的工作,而与我一样落榜外出打工的几个同学,如今还转在烈日下的工地上辛苦地劳作,经常为讨要工钱而苦恼。

⑪那些装满了理想与希望的种子,短短一夜间,已经吸足了水分,早已迈开了“人生”的脚步。一旦错过,机会永不再来。

阅读《每一个善意都值得尊重》,回答各题

每一个善意都值得尊重

    ①当她猛然发现身边的手提包不见时,吓得冷汗涔涔。手提包里的钱和银行卡都是

次要的,关乎“命门”的是海关进出口手册和关税证明的单据,一旦丢失,将给她所在

的报关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②她失魂落魄、跌跌撞撞地到广场派出所报了案,然后,又心急如焚地雇来三个人,举着寻物牌,来回走动。写着“一万元悬赏……”的牌子像巨大的聚光镜,把游人的目光都聚集过来。她以为重赏定会催生奇迹。

    ③阳光一点点消退 , 她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这时,派出所的民警打电话说,有一个人拾到了棕色的手提包。

    ④她赶到派出所,发现的确是她的手提包,她惊喜得大叫起来,可是等她拉开拉链却傻了眼,包里空空如也。像迎头被浇了一瓢冷水,她心里希望的火苗一下子熄灭了,她又急又伤心,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⑤捡到包的人是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衣着破旧脏乱,神情冷漠。民警悄悄告诉她,这男孩整天在广场拾破烂儿,上次,他也说是捡到了皮包,来交还给失主,哪知失主说,就是这个男孩在他坐的地方转来转去,不一会儿皮包就不翼而飞,失主一口咬定,皮包就是他偷的。结果那个失主不但没有给赏金,还管那个孩子索要丢失的钱,甚至动了粗。民警看了看那个男孩,又说:“要不,我们仔细盘问盘问,看看有什么破绽?”

    ⑥她忙摇摇头,即使以前这个男孩有过劣迹,她也不愿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怀疑和猜测他这次的诚心,曲解他的好意。

    ⑦许是猜出了民警和她谈论的内容,男孩涨红了脸,紧咬着下唇,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分辩道:“包是捡的,不是偷的!”

⑧她走上前去,缓缓地蹲下身子,拉过男孩的手,拍拍他的肩膀,说:“小兄弟,姐姐相信你,即便你只是送来了空提包,姐也谢谢你。”

    ⑨直到夜幕降临,也没有奇迹出现,她心灰意冷地往回走,月色清凉如水,冷得让她心寒。突然,身后蹿出一个人来,往她怀里塞了个资料袋,然后掉头就跑,消失在幽暗的小巷里。

    ⑩等她从惊慌中反应过来,惊奇地发现资料袋里竟是那些让她心急如焚、想用一万元悬赏的票据。刹那间,她泪如泉,仿佛置身不敢惊扰的梦境中。

    ⑪除了现金,一切失而复得,还多了张纸条,上面写着:“曾经,我把捡到的包交给失主,却被反咬一口,我真后悔把包给他。所以,当今天我又捡到包时,就先交上空包。没想到,你不仅相信我,还握了我脏兮兮的手。赏金我是不会要的,其实,你已经给了我比任何金钱都要贵重的奖赏,那就是尊重和信任,我收下了,也谢谢你。请你一定相信我,我捡到包时里面就没有钱。”

    ⑫她呆呆地站在夜色里,百感交集……

阅读散文《翠湖心影》,完成相关任务。

翠湖心影

汪曾祺

    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然而这 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它非 常贴切。

    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城中有湖,并不妨碍交通。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 的贯通南北的大路。从文林街、先生坡、府甬道,到华山南路、正义路,这是一条直达的捷径。——否则就要走翠湖东路或翠湖西路,那就绕远多了。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 疗养啊因此,昆明人——包括外来的游子,对翠湖充满感激。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 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 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 ”,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 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来。湖水极清。我的印象里翠 湖似没有蚊子。夏天的夜晚,我们在湖中漫步或在堤边浅草中坐卧,好像都没有被蚊子咬过。湖水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偶尔接连下了几天大雨,湖水涨了,湖中的大路也被淹没,不能通过了。但这样的时候很少。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 膝,深处也不过齐腰。因此没有人到这里来自杀。我们有一个广东籍的同学,因为失恋,曾 投过翠湖。但是他下湖在水里走了一截,又爬上来了。因为他大概还不太想死,而且翠湖里 也淹不死人。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 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我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我以后也再也没看到过 这样大片大片的水浮莲。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 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____。

    ③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青莲街的同济中学的宿舍里,几乎每 天都要到翠湖。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 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这是我这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 一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非常安静整洁。有一个侧院,院里种了 好多盆白茶花。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着。图 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 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 挂钟的时针“喀拉拉 ”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 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 ”,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 ”、买米的发票、 包裹单、汽车票,都叫“飞子 ”,——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 当啷啷 ”,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个滑车。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小 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我们想看的书大都能够借到。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 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 拉拉 ”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

    ④翠湖的好处是建筑物少。我最怕风景区挤满了亭台楼阁。除了翠湖图书馆,有一簇洋房,是法国人开的翠湖饭店。这所饭店似乎是终年空着的。大门虽开着,但我从未见过有人 进去,不论是中国人还是法国人。此外,大路之东,有几间黑瓦朱栏的平房,狭长的,按形 制似应该叫做“轩 ”。也许里面是有一方题作什么轩的横匾的,但是我记不得了。也许根本 没有。轩里有一阵曾有人卖过面点,大概因为生意不好,停歇了。轩内空荡荡的,没有桌椅。

只在廊下有一个卖“糠虾 ”的老婆婆。“糖虾 ”是只有皮壳没有肉的小虾。晒干了,卖给游人喂鱼。花极少的钱,便可从老婆婆手里买半碗,一把一把撒在水里,一尺多长的红鱼就很兴奋的游过来,抢食水面的糠虾,接喋有声。糠虾喂完,人鱼俱散,轩中又是空荡荡的,剩下老婆婆一个人寂然地坐在那里。

    ⑤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

    ⑥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⑦前几年,听说因为搞什么“建设 ”,挖断了水脉,翠湖没有水了。我听了,觉得怅然,而且,愤怒了。这是怎么搞的!谁搞的?翠湖会成了什么样子呢?那些树呢?那些水浮莲呢?那些鱼呢?

    ⑧最近听说,翠湖又有水了,我高兴!我当然会想到这是三中全会带来的好处。这是拨乱反正。

    ⑨但是我又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 ”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这又会 成了什么样子呢?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 焖鸡米线、冰淇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 ”。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 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一九八四年五月九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