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盐仓24秋】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7课 百家争鸣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学礼,无以立”。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
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
③科学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
④社会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①老子的“世间万物都有对立面” ②孔子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④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材料一:堪称人类历史上也许最成功的哲学、道德和伦理体系的创始人。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胡适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