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特训】小语四上 第八单元 27.故事二则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____

佚名

     ①汉朝的朱买臣非常喜欢读书,但他家里一贫如洗,年至四十还是一个贫困的书生,与妻子艰难度日。

     ②为生活所迫,朱买臣经常上山砍柴,然后背到集市上去卖。尽管如此,他也不放弃读书。他到了山上先读书,读累了再砍柴。砍完柴后,他挑着柴往集市走的途中仍然在背书。【批注:____】

     ③妻子觉得他们家实在是太贫困了,单靠朱买臣一个人砍柴实在难以度日,于是果断提出与朱买臣分开。朱买臣别无选择,只得同意。此后的日子里,朱买臣仍安于贫困,苦心读书,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影响他对书的痴述。

     ④后来快五十岁的时候,经过同乡的推荐,朱买臣见到了汉武帝,在汉武帝面前将自己历年负薪苦读积累的学问全都展示了出来。汉武帝龙颜大悦,当即任命他为中大夫。不久后,他又被提拔为会稽太守。

(根据名人故事改编)

(1)、读第②自然段,从阅读感受的角度在批注框里作批注。
(2)、【思维导图】读第③④自然段,梳理朱买臣的重要经历,完成思维导图。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两个“实在”写出了朱买臣一家生活的窘迫,以及妻子与他分开时的伤感与不舍。 B、第③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朱买臣对书的痴迷和对知识的渴望。 C、朱买臣的故事告诉我们“书到用时方恨少”,一定要珍惜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D、朱买臣一贫如洗的时候,他和妻子都很不快乐。
(4)、下列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砍柴度日 B、负薪读书 C、贫贱书生 D、买臣负薪
举一反三
中国最富有的赤贫者

跟袁隆平很亲近的人说,袁隆平穿着很随便,一点也不讲究。

有一段时间,他的购物欲十分强烈,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到商场去购物。可他有一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钱高的东西他不感兴趣。有一天,他与夫人邓哲(zhé)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他说,太便宜了,加2块吧,12块一件。售货员笑着说,你这位同志真怪,人家买东西讨价还价,你却往上加,不可理喻,不可理喻。他以笑作答,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他对夫人笑笑说。深知他生活习性的邓哲不多说什么,只报以莞(wǎn)尔一笑。

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他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块钱,什么意大利的“老人头”“鳄鱼”等大牌服饰,他觉得这些昂贵的“奢侈品”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但是,中国颇具权威的评估机构报告称,袁隆平的身价为一千多亿。如此看来,就个人的物质财富而言,除了他脑袋里的智慧和知识值钱,袁隆平确实是中国最富有的“赤贫者”了。

然而这位最富有的“赤贫者”对自己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慷慨、极具忧患意识,至今,他将所获的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捐赠给了由他发起成立的科技奖励基金会,以扶掖(yè)新人。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我的战友邱少云(节选)

     ①天亮以前,我们在391高地的山坳里,找了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潜伏起来。

     ……

    ②约莫11点钟的时候,突然一发烟幕弹飞来,在附近爆炸了,一排一排的炮弹跟着打过来。显然,狡猾的敌人对他们阵地前沿的安全极不放心,又没有胆量冒着我军的炮火到这一带来搜索,只好把看家本领“火力警戒”拿出来了。

    ③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着,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恶毒的敌人竟使用燃烧弹来进行搜索了。

    ④不一会儿,火已经烧到我面前,火苗子一伸一伸的,烤得我脸上热辣辣地疼。幸而面前有一堆不长草的乱石头挡着,火才没烧到我身上。

    ⑤忽然,一阵浓重的棉布焦味钻进我的鼻子,我扭头一看,哎呀!火烧到了邱少云身上!他的棉衣已经烧着了,浑身火苗乱窜,看样子是溅上了燃烧弹的油液。趁着风势,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包围了。

    ⑥这个时候,邱少云如果迅速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身上的火是可以扑灭的。卧在他附近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跳过去把他拉出来,扯掉他着火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敌人的哨兵发觉,那么□□是我们这一个班要牺牲在这里,也□□是埋伏在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要受到重大损失,□严重的是准备了好久的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

    ⑦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⑧烈火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 , 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

    ⑨黄昏时,我们勇猛地冲上了敌人的阵地。在391高地上沸腾着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

    ⑩我当时的感觉,仿佛邱少云同志并没有牺牲,他和我们一起向敌人冲锋!

    ⑪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

(选文有删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