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容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墨玉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习总书记曾经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之所以这样评价孙中山,是因为他领导的辛亥革命(    )
A、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B、开启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C、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终结 D、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实现了民族独立
举一反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派在观察强大对手(西方列强)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摘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摘编自1913年一位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

材料三: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

哲学、宗教

自然、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

历史、地理

文学艺术

合计

年平均数

1895年前

1

4

1

2

3

12

1896—1911年

38

172

366

238

136

958

63.86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只有这样做了,才有可能正确地或者比较正确地解决问题,而这样地解决问题,究竟是否正确或者完全正确,还需要今后的实践来检验。

——摘编自邓小平1978年6月2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逼迫下,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任务一【经济工业化】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材料二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运动,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场运动指的是什么?这场运动有什么局限性?

任务二【政治民主化】

材料三   乙未二三月间,和议将成,适逢会试之年,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以万数千计,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梁启超乃日夜奔走,号召廉署上书论国事,广东、湖南同日先上,各省从之……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之松筠庵……与斯会者凡千三百……其书之大意凡三事:一曰拒和,二曰迁都,三曰变法。而其宗旨则以变法为归。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3)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错误”。

A:康有为等人的运动,最核心的要求是“拒和”。( )

B:参与这次运动的举人来自全国18省,有1300人左右。( )

(4)材料三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1年10月10日

A

1912年元旦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下诏退位

材料五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体制比喻成一棵大树,……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摘编自《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5)写出材料四表格中A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分别分析“树断了”和“树墩还在”的含义。材料二和材料四在近代化的探索上有何异同?

任务三【思想西方化】

材料六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DemoCraCy音译,意为民主)和赛先生(SCienCe音译,意为科学),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的黑暗。

——摘引自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6)据材料六,陈独秀根据西方的成功经验展开了哪一场运动?这场运动提出了怎样的口号?

(7)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