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文学小组的小张,很喜欢校园里的泡桐树,写了一篇文章:

校园里的泡桐树

    在我们校园的周围有一株株高大的泡(pāo pào)桐树,它们一年四季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做着奉献。

    新春,泡桐树开花了,棵棵泡桐树的花都开得那么旺盛,开得那么热闹。每个枝头都是挨(āi ái)挨挤挤的花朵,真是花团锦簇,整个校园都笼罩在花的海洋中。

    盛夏,烈日当头。泡桐树的叶子又多又密,一片紧挨着一片,不留一点儿缝隙;一棵棵泡桐树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

    秋天,泡桐树结了许多像棉花桃一样的果实,沉甸(diān diàn)甸地挂在枝头上。这些饱满的果实在阵阵秋风中不停地晃动,好似是在向人们显示自己的喜悦心情。

    寒冬,泡桐树的叶子在凛冽(lǐn liè)的北风中飘飘悠悠地落在地上。我们把这些落叶扫在一起,让它给植物当肥料。

    我常常站在教学楼的走廊里,望着泡桐树那高大的身影沉思:泡桐树啊泡桐树,你那么无私,默默无闻地把自己所有的一切毫无保存地送给我们。你多么高尚,从来对我们无所求,从来不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似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1)、这篇文章一共有个自然段,是按(A.时间  B.空间)顺序写的,从词语:新春、可以看出来。
(2)、给文章中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
(3)、小张的文章里用了很多有新鲜感的词,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花团锦簇”让你想到了,结合上下文,“凛冽”这个词让你感到很
(4)、判断下面的理解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这些饱满的果实在秋风中晃动,好似是在向人们炫耀那丰收的果实。

②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似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③盛夏时节,泡桐树的花开得很旺盛。

(5)、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    )。
A、作者的心里长出了泡桐树的幼芽。 B、作者感到自己变成了一棵泡桐树。 C、泡桐树舍己为人的精神使“我”受到了教育。
(6)、文中的泡桐树让你想起了身边的哪些人?为什么?
(7)、看完小张的文章,你也用两句话写一写你校园里的一处美景吧。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按要求做题。

真 花 不 语

小麦花大概是花期最短的花吧,它的一生只开五分钟。然而,它结出的饱满而灿烂的果实,却人人都离不开它。小麦花告诉我:花的价值不在于花期长短,而在于结出的果实。

桂花大概是世界上最小的花吧,它小小的花瓣被硕大的绿叶挡住,可它的醉人香气却飘出十里,沁人心脾。桂花对我说:用香气芬芳整个世界,何必在乎体积。

于是,我明白:花期长的花不一定结果,艳丽妖娆的一般不香,香的往往不妖娆,又艳丽又香的往往有刺,既能结出果实又芳香迷人的花往往最平凡。

真花不语,因为它忍得住生命的苍凉与寂寞。大哲学家尼采说:“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绒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于是他独自坚守,在极度的孤寂中,独自面对人类的灵魂,让思想的火花在宁谧中绚烂绽放。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也说:“好的长跑选手在刚开始时都不争第一。”因为他们知道,目标是____,而不是____。于是,他静心专注事业,不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取悦大众,不以犀利狂放增加噱头,他只是沉着冷静以深刻的思想与悲天悯人的情怀,绽放出温和而又持久的色彩。

真正有所作为的人,因为心中有所坚守,有所追求,才能在时间的横流中“一点无尘自有香”,默默为世人奉献自己如花的芬芳。

千百年时间的荒野里,孔子不语,周游列国;苏武不语,牧羊守节;徐霞客不语,翻山越岭;钱钟书不语《管锥编》,问世。人生正如一个缓慢而壮烈的花期,我们只需一心绽放,无需多语。

短文阅读。

无花果

小时候院子里有一株无花果,只记得叶片挺大,别的没有印象。倒是它的名称——无花而有果——叫人一下记住了。

新疆阿图什一带,以盛产无花果而著名。那里的无花果,成熟到金黄色,由一位姑娘来摘下,吃以前放在手心里啪地一拍,然后再敬给你。这种吃法好诱人。新疆还出产无花果酱,甜得很。

新疆已经阔别,无花果也只保存在回忆里。

大前年在门口买了一盆无花果,已经结了许多果,煞是玲珑可爱。大叶历历,显得高贵。果不甜,孩子们也不爱吃,给他们讲新疆的吃法他们也不感兴趣,他们又没去过南疆。北京的无花果不甜,可能是由于北京没新疆那么强烈的日照与温差。

无花果在花盆里养着,但结的果愈来愈少,叶子颜色也惨淡起来。“花盆太小了,该换盆了。”“该施肥了,不然它拿哪儿的养料坐果呢?”想的说的都清楚,就是没有行动,延宕着。

今年春天,无花果又发芽了,一切充满希望。几天过去,突然发现已发出的芽又枯死了。是不是忘了浇水?于是连忙浇水,还用些土法施肥,把打过的鸡蛋壳里的残余的鸡蛋清、淘米的水加在无花果盆里。

枯萎了的芽愈发枯萎下去,便决心给它换花盆。这才发现了它枯萎的原因:它的一株主根,竟然不堪小小花盆的桎梏,从盆底的洞中钻了出来,沿着盆底与水泥地生长。五月的阳光已经很强烈,水泥地被照得灼热炽人,把它的根给烫死了。

精心地给它换了大花盆。终于没有挽救过来。

看着它挣脱出来却又成为它的死因的那一截根,我有一种失落感。

后来朋友告诉我说:“你何必换花盆?你就把它栽到院里的土地上就可以了。其实无花果很老实,很好活,很容易过冬。”我后悔不及。

(作者:王蒙)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蚂蚁

佚名

    ①蚂蚁在我们的生活中极为常见,它们被称为勤劳的“搬运工”

    ②蚂蚁的外形很有特点。它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角和一对强壮的颚(è)。胸部长有三对足,腹部呈卵形。

    ③蚂蚁体形虽小,力气却很大。科学家实验证明,蚂蚁搬的东西的质量可以超过它自身重量的很多倍。若按此计算,蚂蚁是昆虫界名副其实的“举重冠军”,连号称“昆虫大力士”的螳螂也要甘拜下风。蚂蚁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力气,是因为它腿部的肌肉。蚂蚁的腿运动时,肌肉产生一种神奇的酸性物质,刺激肌肉迅速收缩,产生巨大的动力,④蚂蚁又是如何寻找和搬运食物的呢?这与蚂蚁的触角有很大关系。蚂蚁的触角有嗅觉功能,只要它用触角碰一碰,就知道这个东西能不能吃,是什么味道。如果碰到不能吃的东西,它们就会自觉绕开。蚂蚁的触角也是它们彼此沟通的工具,先找到食物的“侦察兵”会用触角与伙伴互相碰撞,再用触角触几下地面,通过气味信息来传递食物的大小和所在的位置。它们遇到小块儿的食物,由单个蚂蚁拖回巢穴;找到大块儿的食物,由蚂蚁团队合力搬回。在团队中每一只蚂蚁都会尽职尽责,共同配合完成工作,极具协作精神。

(选自《科普知识问与答》,有删改)

高粱情

牛 汉

①高粱在我的心里有着神圣的地位。一想到高粱,眼前就浮现出它笔直的秆子,硕大而血红的穗头,紧紧抓住土地的根,想到它那令人敬佩的品性。

②我的家乡在雁门关脚下,土地灰茫茫的,十分贫瘠,能够种麦子的地极少,只有耐得住大自然折磨的强悍的高粱好种。千百年来,土地、人和高粱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我是吃高粱米长大的。在我离开故乡之前,一年四季,顿顿饭离不开高粱。它塑造了我的躯体和生命。

③高粱的全身没有一处不具有鲜明的个性。它那挺拔而粗壮的秆子,给人以自信和力量。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高粱的根,它不但在看不见的地下扎得很深很深,而且在高粱秆的下端离地尺把高的关节处,向下长着许多气根,有点像榕树的根,用手摸摸,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我问父亲,为什么高粱下边长了这么多“爪子”?父亲告诉我,不要以为草木、庄稼都不如人,都没有知觉。其实庄稼很聪明,它们对大自然的感觉,甚至比人类还要敏锐。它们有的爬蔓,紧紧贴着大地,有的像树一样站着,都是为了生存,为了争取阳光和空间。对于高粱,气根是不可缺少的。夏天暴风雨来临前,它就迅速地生出气根,深深地扎进土里,风暴无法撼动它。它就像一个摔跤手,脚跟稳稳地定在地上,那么坚韧,等着对手向它扑来。

④父亲说:“高粱的根最苦,所有的虫子都不敢咬它,根是它的命。”说着,父亲掐了一小截,让我用舌头舔舔,啊呀,那个苦劲儿到现在我还记得。

⑤麦子、豆秧能用手连根拔起,但是再有力气的庄稼人也很难拔动高粱。我小时练摔跤时,教我的伯伯说:“要站得像高粱一样,要有它那抓地的根,要练到根从脚脖子上生出来。”他还说:“摔跤时脚定在地上,要觉得自个儿不是有两只脚,而是有几十只!”高粱就有几十只脚,而且每一只脚都深深地扎到地底下。

⑥我虽然练不出高粱鹰爪般的脚,但它那坚韧不拔的品格却始终激励我顽强地生活着,跋涉着。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