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玉林市某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练习试卷

阅读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书怎么可以煮呢 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吗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然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常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作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呀!这样‘煮’下去,你____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____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

(1)、给第2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3)、文中和“豁然开朗”意思相反的词语是
(4)、文中“我”认为“煮书”是。而爷爷说的“煮书”

是指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的名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尽量引用文中的词句作答)
(6)、这篇短文,对你今后的语文学习有什么重要的启发?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写一写阅读后的体会。
举一反三
请你阅读下面的短文,认真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块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烟火已被飞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要向战友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了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课外阅读。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馒头。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一个。三两口下肚,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路,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gēng)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

当我回到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过妹妹的眼神?娘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来了吗?你看我们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了来!你看嘛—— ”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拾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吗!”妹妹大口大口地咬着馒头,我却哇地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展民族精神。

ㅤㅤ①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

ㅤㅤ②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背上的枪支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啊!

ㅤㅤ③迎面走来一个同志,冲着我大声嚷:“小同志,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三年也走不到陕北!”

ㅤㅤ④他这样小看人,真把我气坏了。我粗声粗气地回答:“别把人看扁了!从大别山走到这儿,少说也走了万儿八千里路。瞧!枪不是还在我的肩膀上吗?”

ㅤㅤ⑤他看了看我,笑了起来,就和我并肩朝前走。他比我高两头,宽宽的肩膀,魁梧的身材,只是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ㅤㅤ⑥我问他:“同志,你在哪部分工作?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呀?”“我吗?在军部。现在出来找你们这些掉队的小同志。”他一边说,一边摘下我的枪,连空干粮袋也摘了去。“咱们得快点儿走呀!你看,太阳快落了。天黑以前咱们必须赶上部队。这草地到处是深潭,掉下去可就不能再革命了。”

ㅤㅤ⑦听了他的话,我快走几步,紧紧地跟着他,但是不一会儿,我又落了一大段。

ㅤㅤ⑧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我背你走!”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蹭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我就往前走。

ㅤㅤ⑨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大雨来。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怎么说他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ㅤㅤ⑩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同志,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往下陷。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ㅤㅤ⑪我使劲儿伸手去拉他,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

ㅤㅤ⑫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同志,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ㅤㅤ⑬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阅读理解

照相师

①照相师来了,女孩们奔走相告:“照相师来了!照相啵?”她们一个一个站到了他的镜头前。有单个的,有合影的,也有抱着孩子,也有搀扶着老人的。

②照相师也遇到过不喜欢照相的女孩。盐码村的女孩小茴就不喜欢照相。小茴家门前有几株月季,村里的女孩都喜欢以她家的月季为背景照相,人家一来,小茴就悄悄地溜了。

③那一天,照相师进村不久就下了雨,他慌乱中躲到了小茴家的瓜架下。小茴和她母亲从地里匆匆回来,赶紧开了门,叫他去屋子里。他发现这个平时冰冷冷的女孩其实热情善良,她给他拿来干净的毛巾擦水,给他倒上热腾腾的茶,冒雨去做豆腐的人家打来了豆腐,让他不要过意不去,就像到自己家一样。

④吃饭时,照相师发现,小茴的左眼眉梢间上角隐藏着一个米粒大的疤痕,并不显眼。他想,小茴不爱照相,是不是因为这个细小的疤痕呢?

⑤吃了饭,雨也停了,照相师说:“我给你们照张相吧?”

⑥母亲笑笑,看着女儿。小茴低头不语

⑦照相师拿出一张照片,说:“你看看,知道这是谁吗?”

⑧小茴盯着照片上的女子问:“是谁?”

⑨照相师说:“我对象,她腿有残疾,但是人很好,头一次见面,她就把我吸引了。”

⑩小茴的眼睛里放出了憧憬的光芒。

⑪照相师走到月季花跟前,摘了一朵,对她说:“我给你照一张拿着花的照片,保证好看。”小茴站到月季花跟前,几株月季被雨水润得更显明艳,阳光下闪着淡淡一丝光,神秘,梦幻。照相师感到一种别致的美,他轻轻按下了快门。

⑫几天之后,照相师送来了照片,他对小茴说:“你是我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

⑬小茴的脸红了。“真的很漂亮!”她笑着点头。

⑭照相师说:“我明年想开个照相馆,你再去拍照,免费啊!”

⑮小茴的脸又红了。

⑯照相师笑笑,便走了。他走了几步,回头看了一下,小茴已经不见了,她躲到屋里欣赏自己的照片去了。其实照相师的妻子并无残疾,他为这个临时想出的谎言默默地抱怨了自己一下,算是对妻子的歉意,然后大声吆喝起来:“照相啦,照相啦——”

焰 火

①“砰——磅!”“砰——磅!”陶虎臣走一二十步,放一个,身后跟着一大群孩子。孩子里有胆大的,要求放一个,陶虎臣就给他一个:“点着了快跑!—— 崩疼了可别哭!”其实是崩不着的。陶虎臣每次试炮仗,特意把其中几个的捻子加长,就是专为这些孩子预备的。捻子着了,刺刺地冒火,半天才听见响呢。

②陶虎臣长得很敦实,跟他的名字很相称。陶家炮仗店的生意本来是不错的。他家的货色齐全。同时,陶虎臣还有一项绝技,是做焰火。一种老式的焰火,有的地方叫花盒子。

③今年秋收在望,市面繁荣,城乡一片喜气。有好事者倡议:今年放放焰火!时间定在八月十六。地点定在阴城。

④这天天气特别好。万里无云,一天皓月。阴城的正中,立起一个四丈多高的架子。有人早早吃了晚饭,就扛了板凳来等着了。各种卖小吃的都来了。卖牛肉高粱酒的,卖回卤豆腐干的,卖五香花生米、芝麻灌香糖的,卖豆腐脑的,卖煮荸荠的,还有卖河鲜的,卖紫皮鲜菱角和新剥鸡头米的……到处是“气死风”的四角玻璃灯,到处是白蒙蒙的热气、香喷喷的茴香八角气味。人们寻亲访友,说短道长,来来往往,亲亲热热。阴城的草都被踏倒了。人们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浓汁磨得滑溜溜的。

⑤忽然,上万双眼睛一齐朝着一个方向看。陶虎臣点着焰火了!人们的眼睛一会儿睁大,一会儿眯细;人们的嘴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又合上;一阵阵叫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掌声。

⑥这种花盒子是有一点简单的故事情节的。最热闹的是“炮打泗州城”。起先是梅、兰、竹、菊四种花,接着是万花齐放。万花齐放之后,有一个间歇,木架子下面黑黑的,有人以为这一套已经放完了。不料一声炮响,花盒子又落下一层,照眼的灯球之中有一座四方的城,眼睛好的还能看见城门上“泗州”两个字。城外向里打炮,城里向外打,灯球飞舞,砰磅有声。最有趣的是“芦蜂追瘌子”,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焰火。一阵火花之后,出现一个人—— 一个泥头的纸人,这人是个瘌痢头,手里拿着一把破芭蕉扇。霎时间飞来了许多芦蜂,这些芦蜂——火花,纷纷扑向期瘌痢头,瘌痢头四面躲闪,手里的芭蕉扇不停地挥舞起来。最后一套是平平常常的。只是一阵火花之后,“扑鲁扑鲁”吊下四个大字“天下太平”。字是灯球组成的。虽然平淡,人们还是舍不得离开。火光炎炎,逐渐消隐,这时才听到人们呼唤:

⑦“二丫头,回家咧!

⑧“四儿,你在哪儿呢?

⑨“奶奶,等等我,我鞋掉了!”

⑩人们摸摸板凳,才知道:呀,露水下来了。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