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喊魂

    从我记事起,湖村人爱有意无意地跟我说:你是你爹捡的!

    他们说:那日潘河上跑水,鱼跟着泄洪道往潘河下溢,你爹拿着鱼叉在河下叉鱼。就在这时,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一个女婴,你爹当时就扔了鱼叉,鱼都顾不上要,把你抱回了家。

    这个版本初时我并不相信,我们村的大人最爱吓唬细伢时说那个谁是从哪儿哪儿捡来的。但说的人多了,说的次数多了,我忍不住问我娘:我当真是我爹捡来的不?娘听了当即怔了一下,神情很不自然,但她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你个傻二丫真是捡来的呢!娘接着又说,你爹当时叉了一天的鱼,累得很,一路抱你回家时手都酸了。

    我姐大丫此时靠在门外捂嘴偷笑。

    娘见我嘴巴翘得高高的,停了笑,对我说,二丫你真个是傻丫头,我都生了你大丫姐,还捡你这丫头片子作甚?

    我立时破涕为笑。

    但大丫从此没事时老爱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嘻嘻……

    我很生气,几次找大丫打架,但每次都输。

    那个卖冰棒的跛子再来湖村时,我偷偷把大丫的新凉鞋提了出去。然后在大丫哭着找新凉鞋时,我伙同娟子躲在屋后吃冰棒,笑得不亦乐乎。

    娘找到我,盯着我红彤彤的嘴,又看到屋后那堆冰棒纸,脸色铁青。在她转身找扫帚时,我赶紧和娟子一起从后院门溜了。

    娟子说:二丫你别难过,我悄悄听到我娘跟人唠话时说,你爹把你捡来时,你娘哭了很久!捡了你,她就不能再生儿子了。

    我很难过。整个下午,我躲在潘河里,玩水、摸鱼……到娘找到我时,天都黑透了。

    晚上娘还没来得及揍我,我就发烧,说胡话。连着几天打针吃药都不见好转。娘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哭,最后在奶奶的劝说下,娘提了一大堆礼物背着我去村头找神婆“三相公”。

    娘从前不信“三相公”,一向都绕着她家走。

    “三相公”把我放在椅子上,手指头在指节上点点掐掐,最后说我被潘河中的淹水鬼缠了身,丢了魂。

    娘信以为真,就和“三相公”一起去潘河,迷迷糊糊中我听到娘的声音从潘河传来:二丫!你在潘河吓了回呀——

    迷糊中我也听到“三相公”的声音:回来了呀!

    听见娘又叫:二丫!你在潘河吓了回呀——

    唤声越来越近,娘走近我的床头,轻轻地把怀中的什么东西放在我的心口,掖紧被窝,轻拍着:我的二丫在这,我的二丫回来了喽!

    我在迷迷糊糊中,眼泪却淌湿一大片枕头。早听别人说:细伢子在野外失了魂,只有亲娘唤才能把魂魄招回来,别人喊,会把魂魄吓跑,而细伢子也就没命活了。而我,是爹从潘河上捡来的野伢子!

    潘河边又传来娘的声音,二丫!你在潘河里吓了回呀——

    那一夜,娘的沙哑的声音在潘河边来来回回响起,直到天亮,直到我迷迷糊糊睡熟。

    因为这场突 来的病,我逃过了一通海揍。但大丫从此记上我偷她凉鞋兑冰棒的仇,更频繁地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那天,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一个女婴,叫二丫,嘻嘻……

    我不甘示弱,也冲着她喊:大丫,大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爹那天在潘河下游叉鱼,就在这时,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两个女婴,一个叫大丫,一个叫二丫,嘻嘻……

    娘在院中里听到,边作势找扫帚,边比比划划地打着手语——娘自那晚为我喊魂后,声带就拉坏了!因为娘听“三相公”说,就算不是亲娘,只要娘心在,魂魄都是能喊回来的。

(选自《大观<东京文学>》2016年01期,略有删改,作者:徐建英)

(1)、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相关情节及二丫的心情。

村人告知身世时不信→→娘为“我”喊魂时感动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娘听了当即怔了一下,神情很不自然 , 但她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你个傻二丫真是捡来的呢!(划线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一个女婴,叫二丫。”“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两个女婴,一个叫大丫,一个叫二丫。”(大丫、二丫的话同中有异,作者这样写有何意味?)

(3)、结合全文,简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
(4)、文章为何以“喊魂”为题?谈谈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回答1-6题。

素颜如雪

①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银镯子上刻着缠枝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雅致素朴。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或一块黝黑的沉香木,有着光阴的味道。我在心里默念着,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似一杯萦绕在舌尖的清茶,少有的清雅,淡如微风。

②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的枝头,如白衫绿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洁和美好。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幽的清香。

③读明人张岱《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时茫茫天地之间,山长水远,万簌寂静,只听见雪在枝头簌簌落下的声响。天地粉妆玉砌,一派洁净。他在舟中,手捧一卷书,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苦茶香茗,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优雅的事吗?

④几百年来,赏雪吟诗的文人们来去匆匆,唯有张岱手中的笔,极简极淡。他似乎信手在西湖的舟中泼洒一幅水墨丹青,寥寥数笔,清淡、素净之极。好文字原来正是这样,不是花满枝丫,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风尘俱静,素雅纯粹。那些文字有画意,有诗情,有韵味。

⑤读季羡林先生暮年的文字,也是满目素洁和干净。不唱高调,至情至性,质朴无华。好文字原是清新自然,素面相见。他放下枝头所有的繁华,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静,纯粹。人生到了他那样的境界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三秋树,留下清绝、风骨的枝丫伸向天空,如一树清寒的梅。

⑥我喜欢画家林风眠的画,他笔下的仕女真是冰清玉洁。白衣女子坐在堂中,黑发挽起,细细的眉,朱唇一点,纯洁素雅,安详从容。一身素衣,却胜过万紫千红。她们在画中,或凝神,或抚琴,或低眉。你会感到,原来娴静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

⑦记得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画展,我站在那幅残荷前,惊呆了。荷塘结了冰,只剩下一朵朵残荷在冰雪中挺立着,与我素面相见,清远静美。一瞬间,荷的清气扑面而来。那些雪中的残荷,犹如一个人的暮年,霜严雪寒中,自有一份气定神闲。

⑧一对夫妻,暮年时的爱情是素净如雪。有一幅油画,傍晚昏黄的烛光下,屋中桌前坐着一对老人,白发的男子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老妇人低头在编织毛衣。桌上放着一台收音机,俩人似乎都没有听。他们默默相伴静坐着,不说一句话,素净安详如两尊佛。老年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知己。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不说话,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先生在读书,不能接见来宾。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是怕惊扰了钱钟书先生读书。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连爱情都显得多余。终无语,竟是最深情时。

⑨读唐诗宋词,你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风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灵,有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清澄和素洁。眼前似乎有了一幅画,山寒水瘦,一个人独坐茅屋,听雪落寒窗,一抬头,见一叶孤舟正泊在江面。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隔着漫漫岁月,清凉和安然的气息迎面扑来。

⑩素,是生命的大美和庄严,也是人生另一个难得的境界。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回答问题

因为阅读而平视世界

李斌

    ①有句电影台词说:“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世界那么大,出去走走看看确实是见世面、长阅历的好方法。然而,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阅读同样可以洞察芸芸众生、大千世界。

    ②“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穷极一生,我们通过感官感知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行万里路替代不了读万卷书。书乃人生成长的精神食粮,片页之间足以驰骋古今、经天纬地,常读之可以新知、可以医愚、可以立德,甚至可以平治天下。阅读的意义就在于,不管富甲一方还是一贫如洗,不管位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不管志得意满还是穷困潦倒,都能在书籍的世界里摆脱世俗庸常、凝望永恒哲理,找到人生的意义。

    ③有怎样的眼界,就能看到怎样的远方;有多大的胸襟,就能包纳多大的世界。古人总结,“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书籍,正是脚下的高山,耳边的疾风,帮助我们看到更遥远的风景。阅读与意义紧密相连,它让我们知晓,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不只有面包,还有玫瑰和咖啡。阅读又是与现实密不可分的,它教会我们审视自身、迎接挑战、辨别善恶,继而读懂生活的真谛、探得生命的意趣。

    ④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不读书,接触到的世界就和纸一样单薄;多读书,学识、阅历乃至生命体验会随着页码的递增而不断累积。“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时间的改变可能是静悄悄的, 但阅读对气质的塑造终究会显露出来。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博览群书中,我们感受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体悟出“不迁怒,不贰过”的修身奥秘,即便处身失落失望甚至失掉所有方向之时,也能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⑤阅读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读《资治通鉴》,可以获得王朝更替的历史教益;读 《红楼梦》,可以洞晓世家望族的兴衰荣辱;读《平凡的世界》,可以从苦难的生活中发现人性的温暖、奋斗的价值。书籍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有认识这个世界的逻辑、 方法和哲理,帮助我们于升平气象中看到隐患风险,于问题荆棘中看到出路希望,从历史幽暗之中看到璀璨未来,从人性冷漠之中看到道德之光。

    ⑥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让我们在自我省视中学会谦卑和从容,在平视静观中同这个世界和解。有人推理出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阅读的最高境界,正是练就“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和虚荣感,而是为了实现内在的淡定从容,赢得开阔的人生境地,达到自我与外界的和谐统一。

    ⑦不读书犹如自我放弃,非读书不足以实现精神的富足。

(选自2016年4月20日《人民日报》,文章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冬景

贾平凹

    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供人歇身的石凳儿空着,连烫烟锅磕烟灰留下的残热也不曾存留,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系在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弄他的箫管吹着,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便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烟长上来,细而端。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窟窿,水咕嘟嘟冒上来。

    一只狗,白绒绒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下,不动也不响,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为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

    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只有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远远看见往上喷着蒸气。小媳妇们都喜欢来井边洗萝卜,手泡在水里,不忍提起来。

    这家老婆婆,穿得臃臃肿肿,手上也戴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儿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趴在玻璃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奶奶,电线肿了。”

    “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

    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雪还未到嘴里就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那两只眼睛。他们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小叫。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出来,也没有死去,根须随着地气往下掘进。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着雪,吱吱地捏个团子,说:“好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谷就不结了。”他们笑着、叫嚷着回去煨烧酒喝了。

    雪还在下着,好大的雪。

    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着,观赏着冬景。前脚踏出一个脚印,后脚抬起,脚印又被雪抹去。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也觉得有些超尘,想起了一首诗,又道不出来。

    “你在干什么?”一个声音问道。

    他回过头来,一棵树下靠着一个雪柱。他吓了一跳,那雪柱动起来,雪从身上落下去,像蜕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我在作诗。”他说。

    “你就是一首诗。”那个人说。

    “你在干什么?”

    “看绿。”

    “绿在哪儿?”

    “绿在树枝上。”

    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树枝上,一动也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

    “你还看到什么了?”

    “太阳,太阳的红光。”

    “下雪天没有太阳的。”

    “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瞧你的脸,多红;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晒红了你的脸。”

    他叫起来:“你这么喜欢冬天?!”

    “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

    “不,是分号。”

    “可惜冬天的白色多么单调……”

    “哪里!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

    “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啊,冬天是个卫生日子啊!”

    “是的,是在做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孕妇?!”

    “不是孕育着春天吗?”

    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和我妈

李一诺

    ①我妈38岁那年,和我爸离了婚,带着12岁的我,成了单亲妈妈。我回顾自己的成长,那是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②我爸和我妈都是好人,但从我记事的时候起,他俩就不幸福。离婚时,我妈征求我的意见,让我自己选跟爸爸还是跟妈妈,我那时候其实和她并不是很亲,但我还是选择跟了她。

    ③我妈其实是个“女强人”。40岁不到在3000多人的化工厂做总工程师,副厂长,也是那里第一个女总工程师。我记忆里,她几乎天天加班,到家也经常看书写东西,工作事业对她好像永远比家庭重要。

    ④但是对我,她从来不强势。我小时候不愿意吃药,她就装得很可怜很夸张地哭:“哎呀,孩子不吃药我愁死了,怎么办啊?”(A)我就很大义凛然地一口把药吃了。现在想想,也算“游戏力”的成功实践了。后来我有零用钱,要自己买路边摊上的衣服,她说:“你喜欢就买。”我买了以后发现衣服是质量果然很差,之后我就不买了。从记事起,我自己的事都是自己做决定,从剪什么样的头发,穿什么衣服,穿多少衣服,吃什么,吃多少,更别说以后的上学,工作的各种选择。现在自己当了妈,觉得做到这些其实不容易。

    ⑤我妈爱说的一句话,是“都已经这样了,想办法呗”。这对我其实有很大的影响,就是遇到问题时,第一个反应是想办法。她婚姻失败,但“已经这样了”,愁眉苦脸也没用。不如“该干嘛干嘛”。我记忆里那段时间,她从来没真的低落,或者至少没让我看到。现在想想,我妈妈这种对待失败的态度,也是我后来心理变得“强大”的很重要的一块基石。

    ⑥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一次化工厂出事故大爆炸,听我妈同事说,所有人都往外跑,唯有我妈朝着爆炸现场往里跑。我后来问我妈:“你不怕死么?”我妈说:“那时候就一个想法我是搞技术的,出了这么大事故,我不去谁去?”有决断,敢担当,这是我妈对我很大的影响。

    ⑦我上清华那会儿,我妈搬来北京,偶尔周末从南城来看我。(B)为了省钱,她都是骑自行车来,得骑一个多小时。那时候,我和很多刚进清华的学生一样,压力巨大,每天早出晚归,还是觉得学习时间不够用。我妈看着我愁眉苦脸的样子,想了想,说了一句我现在都记得的话:“哎,去它的吧!生活多美好,走,咱俩出去玩玩,放松放松。”我们骑车往外走的时候,路边有卖猕猴桃的。猕猴桃那时候属于稀罕东西,我还记得,得10元钱一斤。我一直省得很,一顿饭花两三块钱而已。我妈二话没说,掏出钱买了四五个,我们俩像小孩子一样坐在路边,剥皮吃掉。然后骑车去天坛,一路上我就像自由的小鸟,那些压抑在说说笑笑里都烟消云散了。

    ⑧现在回想,那个周末,10元钱一斤的猕猴桃、遥远的天坛、小个子的妈妈骑着有点够不到脚蹬的自行车的那一幕,是我清华时光的一个大亮点和转折点。妈妈没有替我在学习上想办法,而是带我出去撒撒野,现在想想是多大的智慧。

    ⑨写这文章的时候,妈妈在美国帮我带孩子。她每天上午去上英语课,有了进步像孩子一样高兴。我早上开车送她,看着她背着书包穿过马路,走向教室身影,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⑩所以用这篇文章献给我的妈妈,感谢你的智慧、勇气和真性情!

    ⑪我的名字叫李一诺,是我16岁那年,我自己起的。妈妈离婚,我选择了跟妈妈姓。若是没有当年离婚的妈妈,就没有今天的李一诺了。

(选自《读者·校园版》2016年第11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我要听到你的声音

 ㅤㅤ   ①我上小学的时候,因为住院做手术,耽误过一段学习时间。再回学校时,语文、数学这些科目还能通过自学跟上进度,唯独音乐课,完全没法自学。因为不识谱,本来也不擅长唱歌,音乐课上大家一起唱之前学的歌,我只能跟着其他同学对口型。

    ㅤㅤ②我们的音乐老师,是刚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对那个年代的一所普通小学来说,她是光芒耀眼的大明星。音乐课上,老师坐在钢琴前,黑白琴键随着她手指的跳动,流出好听的声音。同学们也跟着节奏摇头晃脑,此起彼伏地唱着歌曲,虽不整齐,但听得真切。我低着头跟着大伙儿张嘴,却发不出声音。老师时不时地抬头微笑着,目光扫过全班同学。她一眼就看出我在对口型。课间的时候,她把我叫到身边,弯了腰问我:“怎么不跟着大家一起唱?”

    ㅤㅤ③我低头攥着衣角,我想应该解释一下住院之类的情况,但脱口而出的是:“我不会唱歌。”

ㅤㅤ    ④音乐老师睁大眼睛问:“不会唱歌?”

    ㅤㅤ⑤然后她反应过来:“哦,你的意思是书上的这些歌不会唱。”她翻了翻手边的音乐课本,很随意地把它丢到一边,转过头来说:“没关系,那就唱你会的歌。”

ㅤㅤ    ⑥我呆立在那里。

ㅤㅤ    ⑦老师顿了顿,说:“我要听到你的声音。”

    ㅤㅤ⑧接下来的一节音乐课,她没有继续按课本教,也没有弹奏课本上的歌曲,而是让大家自由发挥,想起什么就唱什么;唱一首欢快的歌,一首春天的歌,一首跟朋友有关的歌……她弹着琴给我们伴奏。有的小朋友唱得根本没调子,她也伴奏得很开心。我不记得那节课上自己唱了什么,大概是一首儿歌吧,她一边敲着琴键,一边冲我微微点头。

    ㅤㅤ⑨这是二十多年前一件很小的事情。

    ㅤㅤ⑩别误会,我并没有因这件事点燃对音乐的热情。但它对一个小孩子的成长来说,仍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刻:一个公认的很厉害的老师,用满不在乎的姿态丢下课本,却以认真的神情说:“我要听到你的声音。”

    ㅤㅤ⑪即使一个小学生很难清晰地用语言表达这件事的意义,但当时的我也确实从中得到了一些信息,这是成长中不容我忽视的信息:唱歌是你想有就可以有的权利。

    ㅤㅤ⑫我以为我发不出声音,其实可以。这个声音好不好听,是另一回事,而重点在于那是我的声音,没有人能取代“我”。

    ㅤㅤ⑬在那之前,我完全不记得听过自己的声音;或者听到了,也觉得不好听,不用听。不仅是我,我身边的孩子都一样,大家都是局外人,在想象出来的条条框框里,设置着自己的生活半径。家里有一些儿歌磁带,封面上都是粉妆玉琢的重置,好像只有他们的声音才是好听的,回荡在千家万户的录音机里。那些孩子大概在北京,或在上海,和我的世界完全没有关系,他们生活在一个梦幻的世界里。

ㅤㅤ    ⑭不仅是条件的问题,甚至不是视野的问题,小朋友们都能通过电视和杂志接触到花花绿绿的世界,但在心里,有没有想过那个世界跟自己有关?

    ㅤㅤ⑮那一次,我知道,我的声音很重要。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