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下册历史综合练习八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
A、分封制、三省制、军机制 B、分封制、六部制、内阁制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监察体系初步建立。魏晋至隋朝,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沿袭唐制,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实现了高度的严密统一。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监察权力来源于皇权。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也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其局限性。

——摘编自高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探析》

材料二: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护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的统治阶层认为,巡按是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明太祖说:“民之休戚,系于牧民者之贤否,咨询得失,激浊扬清,则系乎风纪之职。”在中央,明代巡按的选拔、遣派、考核都由皇帝直接负责;在地方,还设有专门的衙门,不受布政司和巡抚的管辖,会同巡抚行使监察人事司法之权,巡按对六品以下的官员还可以直接问拿。明代还建立了以卑临尊、岁一更替、任职回避等制度,并通过严格的考核加强了对巡按御史的管理,仅在英宗时期,就对25名巡按进行了指控。明代时期,在地方设立的按察司与巡按的按察司制度相互配合,双轨并行,形成了明代独特的监察体系,在监察地方吏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赵京京《明代巡按制度及其现代启示意义》

材料二

顺治元年(1644年),虽然沿袭明朝巡按制度,并“许巡方御史不时纠劾”之权,但顺治帝也一再声称,巡按御史“贪婪掊克者甚众”,甚至每有巡按贪赃枉法,便有满族官僚借端倾陷汉人大臣,致使满汉官僚尖锐对立。顺治十一年(1655年)四月,郑亲王济尔哈郎还以奉差官员随带员役、马骡、廪粮草料等项甚多,直省地方频年水旱,供应艰难为由,提出暂停派遣巡按的意见。顺治十七年(1661年)六月,都察院又以云南用兵,粮饷不足,请停巡按御史。

此后,顺治帝令大臣具奏,从而引发了一场巡按废遣之争。清初著名史家谈迁在论及顺治罢巡按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盖满人意以巡使掣其肘也”。顺治十二年(1656年),都察院左督御史龚鼎孽力请恢复巡按,但“满人不以为然”。

——摘编自林乾《巡按制度罢废与清代地方监察的缺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