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榫一卯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②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③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缝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成为一体。这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做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④榫卯的功用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

⑤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有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由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即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结构极其简单,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众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它一出现,便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并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得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文章有改动)

【注释】①榫卯(sǔn  mǎo):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1)、文章除“连接”这一功用外,还介绍了榫卯可达到的两种功效。
(2)、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第⑧段中“迄今为止”一词不能删除,为什么?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交代了说明对象,并化用诗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⑦段在全文中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榫卯在建筑技术层面的介绍,引出下文对榫卯衍生出的文化内涵的介绍。 C、榫卯这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完全不需要做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 D、简单、实用的榫卯,效果是如此的神奇、伟大,让作者为之折服的同时领悟到很多事物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其精髓就是榫入卯眼。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题目。
                                                                           海燕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的,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筷子春秋

    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代表。

    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 桮’。”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虽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但清《康熙字典》仅收录了“箸”而并未收录“筷”。

    《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筷子虽是餐具,却又像微型健身器。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筷子不过是小小餐具,却魅力十足,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谈到筷子时认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和谐传送的物质”。

(作者李阳波选自2016年5月6日《光明日报》略有删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产业化尚远,但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已飞天

                                                                                         “3D打印”引来资本市场热捧

       ①新华社上海5月10日专电(记者何欣荣  叶锋)近日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3D打印成为高人气展区。3D打印将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什么变化?又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想像空间?

       ②3D打印,是一种以三维模型为基础,以粉末为原料,通过逐层堆积来构造物体的技术。与传统制造相比,它不需要冗长的模具开发过程,也省去了繁琐的切削加工,亦不占大面积的场地,在家就能够轻松完成。

③公众对3D打印最直观的印象,可能来自于今年的贺岁片《十二生肖》.3D打印虽然神奇,但这项技术其实并不新。在我国,3D打印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它与创新紧密相关。中国工业院院士卢秉恒说,3D打印的一大特点是“所想即所得”,只要能在电脑里设计出三维模型,3D打印机就能帮你生产。“这可以大大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帮助中国企业从制造走向创造。”

       ④在我国,3D打印已入选国家863计划。有专家预测,未来3年内我国3 D打印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亿元级别。

       ⑤这样的发展前景,引来资本市场的热捧。今年以来,A股的3D打印版块累计涨幅超过20%,而上证指数同期微跌。一些概念股如中航重机、海源机械,今年以来的涨幅分别达到90%和65% , 堪称弱势中的风景线。

       ⑥但卢秉恒指出,当前我国的3D打印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瓶颈:打印成本偏高,每克成本10﹣100元;可用于新产品开发,但大规模生产还不现实;打印效率偏低,每小时打印100﹣300克;打印产品的精度不能令人满意,强度也有待论证。

       ⑦此外,针对美国已经制造出世界首支3 D打印手枪的消息,资深科技观察员李易指出,如何规避一项技术的负面效应,是今后的重要话题。

       ⑧基于种种约束,安信证券在一份报告中指出,3 D打印可能在5年后才有望广泛应用,目前一些布局3D打印的公司,短期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益。

       ⑨“3D打印不会取代传统制造业。要以科学的态度、适当的期望值,来促进这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卢秉恒说。

(选自2013年5月11日《新华社每日电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冬眠的奥秘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环境严酷的时间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1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3、4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

阅读《高铁技术的博物馆》,完成下面小题。

高铁技术的博物馆

喻思娈

    ①2008年1月开工建设,2011年6月正式开通,历经三年多,京沪高速铁路这条长达1318千米的巨龙横空出世,成为目前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道以其在工程项目上的一系列创新,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②京沪高速铁道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涉及机械、土木、电子、电气、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技术难度和复杂性、特殊性堪称“高铁技术博物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京沪高速铁路跨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跨越铁路、高等级公路和通航河流215处,全线桥梁比例达到80.4%。这些桥梁有些跨度大,还要穿过深水区,如何承载设计时速超过300公里的列车安全通行,成为摆在技术人员面前的难题。

    ③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是京沪高铁跨越的诸多大桥中的一座,该桥梁也是沪汉蓉铁路的越江通道,同时搭载南京双线地铁,为六线铁路桥。沪汉蓉铁路客车设计行车时速是200公里,地铁行车时速是80公里,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时速达300公里,最多同时要通行六列列车,速度也分三种。“一个火车头重220吨,一列货车重5000多吨,一节客车车厢也有1000多吨重,同时通行6列,这对铁路桥的荷载要求很高,建设设计难度非常大。”铁道部原副部长、京沪高速铁路公司原董事长蔡庆华说。

    ④为达到桥梁的荷载要求,科技人员连续攻关,研发出了具有高强、高韧、焊接性能良好的新钢种,解决了桥梁的建设钢材难题,也为中国铁路钢桥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基础。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也在世界桥梁史上创下体量大、跨度大、荷载大、速度高的“三大一高”四项第一。

⑤2010年12月3日,在京沪高速铁路枣庄至蚌埠间,创造了运营动车组最高试验速度486.1公里每小时的世界纪录,这一记录的取得,离不开高速动车组在整车气动性能、转向架、长编组双弓受流等关键技术上的突破。

    ⑥京沪高铁时速达300公里,让两地间火车的行驶时间缩短至5小时以内,大大缓解了京沪沿线地区交通运输的紧张局面。列车高速运行如何保证不脱轨?遇有突发情况,车辆如何制动?京沪高速铁道工程在列控系统、系统检测及高铁运营管理上的创新,保障了高铁的安全运行。

    ⑦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说,京沪高铁在安全性、稳定性等指标上都很优秀,即便持续高速运行,指标也领先世界。比如,制动快。京沪高铁动车组以时速300公里运行时,如遇紧急制动,制动距离为3786米,仅需1分钟左右,可满足动车组安全平稳停车。比如,防脱轨。即便在486.1公里每小时这种极限速度下,高速列车脱轨系数仍在可控范围内,还有余量。再如,智能化。高速动车可根据不同的故障设定模式,自我诊断、自动报警或保护,提高列车运行安全的主动防御能力。举例来说,司机只要没有按时踩踏车内的“司机警惕装置”,该按钮就会发出警示,如果司机在几秒钟之内没有做出回应,列车会自动停车。

    ⑧何华武说,京沪高铁充分考虑了运营中的各项安全问题。此外,京沪高铁的安保标准也很高。全线铺设2.85米高的防护网,共设置地震监控点31处、风速监测点167处、雨量监测点50处,严密监视“天地”动向。

    ⑨截至2014年底,京沪高速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79亿人次,客运量逐年攀升,由2011年日均13.2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日均29万人次,项目开通三年即实现盈利。

    ⑩据介绍,全社会货运量中,铁路运输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节约社会物流成本212亿元。“我国物流成本很高,京沪高铁开通大大释放了货运空间,有助于降低社会物流成本。”蔡庆华说。他还表示,京沪高铁还将带动沿线投资增加、繁荣服务业,拉动数以亿计的效益,京沪高铁的隐形效应将逐渐凸显。

(节选自《人民日报》)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天舟瘦身记

    ①我是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最近我承接了一项艰巨又光荣的运输任务。从位于海南岛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出发,我将穿透厚厚的大气层,把货物送到“客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里。

    ②我送去的货物______有各种太空实验设备,_________维持天宫二号运行的补给。而我的“车”﹣﹣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固定的,如果想运更多的货物,我就必须在保证自己足够强壮的同时,尽可能再不断减肥,把瘦下来的重量,替换成更多的货物。

    ③谈到“减肥”,恐怕对很多人都是个头疼的问题。不过好在我有一个厉害的私人教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的研制人员。他们给我做了全面检查,并为我量身定制了多种减肥和健身方案。

    ④减过肥的人都知道,腰部赘肉是最难减下去的。我的腰部是一个个连接框,为了将我高大的身躯牢固连接,这些连接框做得很厚实,所以显得臃肿,减肥的第一步就是减腰部赘肉。

    ⑤经过多次试验验证,他们将我的连接框设计成镂空形式,通过数控加工仿真技术,去除非受力部分的“肉肉”。只保留结构受力部分。现在我腰部每个连接框的重量都降低到原来的50%左右,但却丝毫没有影响我的结实程度。

    ⑥我的教练十分严格,不仅不放过肉眼可见的腰部赘肉,连肉眼几乎无法分辨的“皮下脂肪”也不放过。我的外部是一种壁板结构,壁板连接完成后,组成的密封空间就是装货物的肚子了。虽然壁板厚度只有不到3毫米,但是在“教练”看来,依然有减重的空间。他们严格控制加工温度、切削速度等参数,尽量使壁板厚度贴近设计人员给出的公差下限。也就是在不影响性能的基础上,通过这种“皮下脂肪去除法”,尽可能让壁板变薄。由于壁板面积很大,即使去除A4纸那样薄的一层“脂肪”,整舱的重量也会下降很多。这不,在研制人员的努力下,我的体重因此又减少了30千克左右。减去的这些重量,又够我多运送好几台设备呢。

    ⑦为了装下更多的货物,设计人员用货架将我的肚子分成了许多区域。我的“教练”连这些货架也没放过,他们选用了轻质高强度材料组成货架。比如,“货架面板”﹣﹣仪器板,使用的是铝合金蜂窝板;“货架框架”﹣﹣立梁,使用的是碳纤维材料。每一项改进都涉及多种先进而复杂的制造工艺。为此,研制人员完成了许多工艺攻关,还采用了“无应力”装配的方式,保证了货架装配误差不超过2毫米。这些“锻炼”让我的肌肉又轻又强壮,保证能将货物完好无缺地交给天宫二号。

    ⑧在教练的魔鬼训练下,我的瘦身计划圆满完成。经过体检,各项指标均已到达要求。不多说了,我已经装满货物整装待发了。天宫二号,我来啦!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