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时文精读

我的漂亮妈妈

童自荣

①我的老母亲明年100岁了。

②最近她老人家大病一场。幸运的是,居然死里逃生,几可说创造了一个奇迹。

③本月9日,母亲突遭病魔袭击,肺部严重感染近至衰竭,高烧超过39℃。可怜她已这把年纪,又是在反反复复的疫情之中,获此消息的人都无奈摇头,对我母亲能否闯过这一难关,皆不抱多大希望。其实,我亦作好了两种精神准备,谁能想到,奇迹竟然发生了。经医护人员精准有效的诊治,母亲的病情来了个大逆转。终于在三周之后,她老人家竟以一个战胜病魔斗士的姿态,从从容容由我护送回了老人院。

④这一幕就此有惊无险地落下了。本可打个句号,然我却有所不舍。不错,我妈妈只是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中的一员,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细细想来,她还真有点与众不同之处。

⑤人都以为天下的母亲自己这一位最美丽,此乃人之常情。然我的母亲真是个美丽的女子。她的美集中在她的五官。首先是眼睛好看,让她绝对上照。其次是鼻梁高挺。还有就是母亲有一口洁白的牙齿,不仅整齐,形状亦好,大小又适中。母亲是个开朗的人,说说笑笑无所顾忌。一大笑,便露出她美丽的牙,而不会像有些人那样,下意识地抬手背挡一挡。

⑥母亲的容颜在我看来堪比一流影星,却无意进入这个领域。我说:我的音色有你大半功劳。后来公映《佐罗》,邻人笑称她是“佐罗”妈。还有这样那样官方及民间的表彰……面对这一切,她当然是开心的,但也只是笑笑而已,日子依然是踏踏实实地过。

⑦母亲家教中报恩思想浓重得很,深深地影响着她,尤其是报国家之恩、人民之恩。我父母两家都是抗战时被迫逃难到上海的,这番惨痛历史刻骨铭心记在母亲心里。因此就可理解,我母亲对新社会的爱,对共产党的爱。新旧社会,母亲有一个很朴素的对比。她嘴上不说,行动上是先从自己做起。想当初,她纯粹是一个家庭妇女,但她充满热情地为自己寻找机会,逮着个培训班就进去学习,掌握了不少技能。等到我们三个孩子都能自理了,她就托付给乡下来的阿姨,自己去闯荡,七上八下的居然找到了一份最能发挥自己能力学识的工作——在钢铁厂车间给工人们扫盲。哇,这是一幅对比多么强烈又温暖的画面:一群闹腾的、五大三粗的炼钢工人们,这个时候都乖得如同羔羊,而被他们团团围着的正是这位年轻貌美的扫盲女教师。那时的母亲,站立着,神采飞扬地发挥她的口才和极高模仿力的口语。这些心地纯朴的工人,我母亲若受什么委屈,他们会为她去拼命,一点也不夸张。他们响亮地、亲亲热热地称呼她马老师,这“师”字还拉长了说,那实在是最动听的音乐。这一幕又一幕,在我母亲的记忆中永远是光辉而引以为傲的!

⑧以上说的这些对于我们是切切实实的来自母亲的身教。而她时时叮嘱我们的口头禅是一句话:你不要影响工作。我当然也很清楚,这工作是人民交下的工作,是党交下的工作,必须要做好,应当要尽最大的努力。而这样努力的结果,很可能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但代价再大,也终究并无悔意。

⑨我的老母亲可算命大,这回逃过了一劫,我向关注、呵护帮助我母亲的所有朋友,深深地鞠躬,谢谢了,你们的救命之恩;与此同时,我不由得衷心希望天下做父母的,都能健康、长寿。从某种角度说,我亦是你们的孩子,因为没有你们的关照和悉心栽培,就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我心里明明白白,不是吗?我说的都是真心话,请大家相信我。

(选自2022年8月23日《新民晚报》,有删节)

【注】童自荣,原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配音演员,1944年出生。文中提到的《佐罗》,指1978年作者参与配音的电影。

(1)、在作者的眼中,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2)、文中有一个标示思路变化的句子,请你找出来。
(3)、请按上述句子提示,用两个词语概括前后内容。
(4)、任选角度,给第⑦段中的画线部分写一条批注。
(5)、本文的写法像《回忆我的母亲》吗?请你谈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中国人的“忍”

    “忍”字头上一把刀。每个耳聪目明的中国人或许都听过这句话。

孔夫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孟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圣人们强调,为人做事,万般皆需忍受、忍耐。

    中国人因忍字而得以百炼成钢的数不胜数,因逞强好胜而走麦城的也不少。唐代高宗时,张公艺不仅位九世同堂,人生如此圆满,引得皇帝也羡慕,遂问其秘诀,张公艺在纸上写下“一百个忍字”。高宗喟叹,原来如此。大家耳熟能详的韩信,他早年能忍胯下之辱,终成大业,真个是“无度不丈夫”;后来却张扬高调,浑然忘记了“忍”字,颇有些“庸人得志”,最后横死吕后之手也就不冤。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了遥想中的绚烂未来,人们忍受着当下的种种不堪,人们夸赞着“忍”,绝口不想提心中暗暗怀想的他日之收获;若百忍后仍不能得道,自然也会有诸多温润的慰藉理由。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其《论中国人的性格》一文中说,“中国人的性格的另一最大特点,是喜欢妥协,易屈服于公众舆论。”封建社会官场中的“见风使舵”,生活细节的“防患于未然”,平头百姓们普遍存在的谨小慎微、办事圆滑等特点,皆可在各怀心事的“忍”字上找到源头。罗素由是感叹,“没有什么能比中国人的忍耐性更令欧洲人吃惊的了”。

    一个忍字,两副面孔。一面是温和下的良善,一面是摇摆中的功利;有些人得道,有些人中毒。鲁迅笔下的冷漠看客,便是一“忍”成痴,浑浑噩噩,麻木不仁,无异于行尸走肉。忽然明白了鲁迅的可贵,只因他在崇尚忍耐的国度,居然可以从来不忍。

    “忍”字头上一把刀---“每临大事有静气”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暂时的隐忍蛰伏自是上策,然刀为利器,久忍终恐伤人。

    忍该忍之事,说当说之话,为比为之事。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大地上的读书人

陈全忠

    ①有人说,读书最好的年龄是十五六岁,那时精力旺盛,记忆力好。但在最好的读书年龄,我却没有书。我生活的村庄离县城的新华书店有几十公里,出山不容易,再说家里也没有钱给我买书。

    ②我所能索到的书,都是哥哥从家境好些的朋友、同学那儿搜罗来的,借期往往只有三四天,看完即还。正因为借到书不容易,书在手里的时间那么短,我不得不抓紧分秒时间读完。

    ③上中学是在十几里外的镇上,每天赶早走路去,到了教室,满头大汗。待到放学,出了校门,心就像出笼的鸟飞了。同学们三三两两走在一块叽叽喳喳,我故意落在后面,独自走,没人的时候,迫不及待地摸出书来看。大地之上没有书桌,没有书房,只有无限的风景。我捏着方块字的纸缓缓走在山间公路上,心情随字里行间的故事一路铺陈。书中的某个情节或某个字句激发了我的想象,让我忍不住想奔跑,想歌唱,或者索性找个尚有斜阳照射的山头,坐下来,将故事中未解的结局看完。我就是这样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少年时代的书都是在路上边走边读完的。

    ④苦吗?我怎么毫不觉得。在物质上最贫乏的时候,在精神极度困窘的时候,走在荒芜的山间路上,有一本书在你面前打开,有不同世界的人和你作伴、对话,丰富你的人生和阅历,是一件多么甜蜜的事情。少年时代的书不是在温暖的书房、舒适的书桌旁读的,而是在田间山头、在匆匆的脚步度量中读完的,书上的每一个字句都跳跃着进入视线,但因此更加带着热腾腾的气息,可以拿到生活中掂量,可以在天地草木间寻找注解,可以以最强劲的频率和心灵发生共振。

    ⑤几年前的一个假期,我去了宜宾一个叫李庄的小镇。风景是乡村式的,恬静、可以平淡相处,一如我少年成长时的那个村庄。

    ⑥其实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小镇,上个世纪在抗战的硝烟中,中国许多地方再也不适合读书做学问了。无数的文化单位开始西迁,迁向内地,迁向有深山大河屏障的僻远城乡。大批学者也选择了这个贫穷而偏僻的小镇蜗居、做学问,保存学术的薪火。

    ⑦读书苦吗?毫无疑问,在这样的环境中。居住和吃饭都是大问题。最要命的是,没有书。唯一带有存书的机构是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依附于此的读书人才稍得以慰藉。但是,要到这个读书的地方殊不容易,我曾经在李庄镇外寻索着,穿过一大段弯弯曲曲的田埂,还有一片树林,然后爬500多个台阶,才找到山峰顶部的一个山庄,这就是当年的史语所办公遗址,现在已改为学校。就是在这样的山路上走着的时候,我突然找到了少年时读书的心境。

    ⑧这样的生活苦吗?我翻遍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在李庄留下的文字,看到的只有读书、研究、做学问得到的累累著述,和对国运、天下事的远视,而物质上的困苦却不见于纸间笔头。如果可以穿越,我说不定能看到这一幕:在如豆的煤油灯下,考古学家董作宾躬身简陋的斗室,手写考古史上开天辟地的煌煌巨著《殷历谱》;同济大学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和夫人、儿女以及学生,携带大盆小盆,兴致勃勃地到野外捕捉青蛙并收集蛙卵做实验。在李庄的田野沟渠间,人跑蛙跳,你追我赶,泥水四溅;中国营造社的梁思成兴致勃勃地画下李庄旧旧的东岳庙的建筑构式图,旁边是同济大学学子的琅琅书声……

    ⑨在彼时的李庄,世界很喧哗,有人做了高官,有人发了国难财,也有读书人因此眼红,放弃书桌,奔向豪门之间。剩下的那一群读书人,面带菜色走在大地上,孜孜埋首于卷册笔墨之间,自得其乐。

    ⑩在每一个时代,在每一个当下具体的境遇中,肯定有比读书更好的选择。历史会知道,什么才能真正留存。

(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阅读《丰硕的麦粒》,完成下面小题。

丰硕的麦粒

段吉雄

①麦穗从黄到熟几乎是眨眼之间的事。

②躺在槐树下打盹的人们梦才做了一半,就听到一阵阵翻滚的声音,似是有巨大的浪涛袭来,不断冲击着有些松懈的身体。睁开眼,翻滚的麦浪便闯入眼中。麦穗高擎着,麦芒金光闪闪,它们被风推着,前呼后拥,金色渐渐包围了闲逸和宁静。

③镰刀早就磨好了,刀刃银光闪闪。鸡叫三遍,月亮还挂在树梢,村子里已经有动静了。那些尖锐的麦芒此刻正在睡觉,天亮后经过阳光的一番撺掇,会比针尖还扎人。饭就先不吃了,耽误时间。当然,坐在麦田里,可以不用吃饭,那些沉甸甸的麦穗能把人看饱。

④割麦,大概是人们向大地致敬的最虔诚的姿势了。大地毫无保留地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人们,把一粒粒细小的种子孕育成了丰硕的果实,供养着人类,让他们得以繁衍生息。

⑤男人奓①开左手,从右至左一扒拉,一大把麦秆被揽入簸箕般的手中,右手紧握的镰刀顺着根部轻轻一划拉,麦子便脱离了大地,麦茬光滑齐整。其实,他们割麦甚至不用看,凭着感觉在一呼一吸之间就揽下了一怀沉甸甸的喜悦。

⑥田野里人渐渐多了起来,但都隐藏在麦浪里,看不到彼此,只有“哧啦哧啦”声在田野里窜动、碰撞。此时,站在山顶往下看,这片金色的麦浪里,每个人都在奋力地挥舞着手臂,脸上都流淌着笑容。麦浪被来自不同方向的镰刀吞噬着,原本方方正正的地块正在变得奇形怪状。

⑦太阳突然跳出来了,一大早就热浪滚滚。地里陡然增加了不少人,有老人,也有小孩,戴着各式各样的帽子。女人挑来了担子,桶里是头年做的黄酒掺兑着刚从井里汲起的凉水。等不及用碗,男人用手擦一把脸上的汗水,直接将头伸进桶里牛饮起来。沁凉的井水加上醇浓的黄酒,惬意顺着皮肤一寸一寸蔓延到全身。喝足了,才感觉到饿了,竹篮里松软的馒头还冒着热气,拿起来三两口就吃上一个。女人放下担子,就抄起镰刀走进了那片金色的麦浪里。老人把摊在地上的麦子拢起来,绑成一个个麦捆,哨兵一样盘立在地中央。

⑧麦场上,壮实的麦垛一夜之间从土地里长了出来。

⑨一块光滑的地而上,不知谁家的麦子正摊晾在上面,像烙着一个厚厚的圆饼。一个戴着草帽的男人牵着一头老牛出现了,牛身后拖着一个石磙。老牛踏上那厚厚的麦层,从最外沿开始,一圈一圈地转着。石磙从麦层上面碾过,一粒粒晒干的麦籽一个翻身便蹦了出来,没入厚厚的麦秸层中。筒状的麦秆变成了细碎的麦秸,下面铺满了金黄的麦粒。看着这丰硕的麦粒,想着满满的粮仓,还奢求什么呢?

⑩三四个人一字排开,女人们扬起木杈把麦秸挑起,把隐藏在里面的麦籽彻底清理出来。细碎的麦秸又被人们垛成了一个圆形的垛子,等到冬天,它们会被人们背回家,在牛栏里、灶膛里继续发挥作用。寒冬,在床上铺一层厚厚的麦秸,梦里都是艳阳高照。

⑪一大堆麦粒和麦糠被聚拢到了一起,像小山一样。男人坐在树荫下吸着烟,喝着冰凉的井水,看似悠闲自得,实际上他是在等待一场风的到来。在这个抢收的季节,风是大自然派来的得力帮手。早已入定的老槐树突然轻微地晃动了一下身子,男人觉察到了,他站起身来,铲起半锨麦粒,寻找风的方向。风徐徐刮来,逐渐趋于稳定。是时候了!他屈膝弯腰,铲起一锨麦粒朝脑后甩去,风恰好赶到,把较轻的麦糠吹到一旁,麦粒则在空中继续飞行,到两三米外徐徐坠落。男人只管挥动着手臂,并不回头看,他知道那些麦粒落下的位置,手腕在掌握着力道呢。女人戴着草帽,光着脚,拖一把扫帚上场了,她要把那些飘落在麦粒上的细糠扫去。一粒粒麦籽打在帽子上,落在身上,像石粒打在身上一样生疼,女人顾不得这些,奋力挥舞着扫帚,因为这落下的丰硕麦粒,寄托着人们沉甸甸的希望。

⑫月亮升起来了,如水的月色浸润着圆圆的麦堆。男人走过来,抓起半把麦粒塞进嘴里,甜醇的麦香立即充盈口腔,继而朝着灵魂深处涌去。

⑬醉了。就在这醇浓的麦香里,月亮、风,还有灯火摇曳的村庄,都像农人一样,头枕着颗颗饱满的麦粒,怀揣着一个丰硕的梦想,醉倒在这个殷实、热烈的季节里。

(取材于《光明日报》)

注:①[奓](zhà):打开,张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栀子花

魏芳芳

①几天前,我在家门口的绿化地摘了一颗山栀(zhī)实,鲜亮的金红色浆果,一掰开,浓稠的鲜红果汁就流了一手。用水冲洗后,皮肤还是染上了纯净的黄色——“御用黄”果不其然。

②这个“知识点”是好几年前,在西安一个小饭铺获得的。七月,热浪滚滚。等菜的时候,伙计来倒茶,那茶汤金红色,一股淡淡的清香,既不是茶叶的口感,也闻不出什么花的香味。好奇问掌柜,答是秦岭山栀子。栀子花会结果吗?掌柜拿出一包栀子,指头大小的绛红色果实 上面有几条突出的楞线,一端尖尖的,像大肚子小花瓶,闻起来还真有点栀子花香的厚味。掌柜的说:栀子是一味好中药,能降压清脂泻火;还是一种天然染剂,打从秦汉始,皇家御用的黄色布料都是栀子染的。

③初见栀子花,是三十年前了。端午前后,在重庆的一个马路小菜场,忽然微风吹来一种浓稠的香气,既野性又温润,循香觅见茅草叶扎着的几把绿白花,花型像荷,翠绿的叶子油亮亮的,摆在一个古朴的小竹簸箕里。“栀子花咧!”卖白菜的小妹声音又娇又脆:“自家屋头的,五毛钱一把。”都说重庆美人多,美人也都爱栀子花,有的就握在手上,有的随手插进发辫。有的时候,人也没看到,就只有一段香气,告诉你她们刚刚经过。

④搬到上海后,我家小区西南角,有几棵大花栀子树,每年初夏,都会开很多花,浓雾般香气从园中升起并且浮动着,像一个迷宫,探进去,就会迷醉其中。栀子花期短,花开满后一两天就萎黄了,最好看的还是将开未开之时。端午节早晨,去门口菜场买了艾草菖蒲,回来的时候,我会折两三朵栀子花。回家后来不及先挂艾蒲,赶紧拿出栀子花,插进小瓷罐中,初夏的热顿时就凉下来。栀子是扭旋花,最外层带着浅绿色螺旋纹,绽开后花瓣洁白无瑕,质地丰腴肥腻,摸起来像厚厚的缎子。它的香也丰腴,令我想起重庆美人。

⑤七年前六月初的黄梅天,突然得知母亲病重,得来上海住院。雨一直下,像是老天知晓一切,先哭给我看。我每天早出晚归,去医院陪她。在母亲身边,我们是彼此的良药。一天,我折了两枝栀子花带过去。母亲爱花,以前我们一起种过牵牛、粉豆、蜀葵和菊花,却从未种过栀子花。栀子花是母亲的稀客,她长久好奇地看着、闻着,眼里有莹澈的喜悦。栀子花香冲淡了来苏水的味道,病房有了鲜活的气息。

⑥没有治疗的时候,娘俩说着话,我给母亲梳头,像从前一样。我是母亲最小的闺女,天生就爱缠着她。只要母亲闲下来,或者坐着干活——剥玉米棒或者哪怕烧锅,我也能爬在她背上给她梳头。红色的塑料梳子,我高一下低一下乱扒,静电把头发扯飞,比不梳更乱。炎夏里母亲在门前树下网床上午休,我钻到网床下反复摆弄她的头发,母亲不胜其烦,却从未打过我,只是笑我“磨人精”。

⑦人到中年,磨人精会梳头了,力道匀净,母亲闭着眼睛,很享受。母亲的头皮有点发红,灰白的头发多像苍茫的岁月——满头青丝怎么就不见踪迹了呢?我问她,是否愿意戴朵栀子花,她羞涩一笑,说这辈子没戴过鲜花呢。四外公曾经跟我们讲过,母亲小时候可爱打扮了,绣花鞋,长辫子,扎个红色蝴蝶结,穿白衬衣黑背带裙,是个洋气的女学生。可是从我记事起,母亲一直是天天忙得脚不沾地、累得腿弯脚软的农妇,最省事的短发,旧得发白的老式衣服,脸晒得黝黑,哪还有洋气的影子?

⑧那就试试!母亲眼睛盈满笑意,上扬的嘴角是鼓励,我懂。挑了一朵刚开的,摘了叶子,别在她的左耳畔。母亲仔细照了一会儿镜子,顾盼之间,转头凄然一笑:“老了,配不上这鲜铮铮的花。”

⑨“不!”我声音大得吓了自己一跳。栀子花太鲜亮太逼人了,生生放大了母亲的枯萎。我哆嗦着,从后背轻轻抱住了她,把脸贴在她散发着栀子花香的脸颊上:“妈妈,你真美!”

⑩这是她七十九年岁月里第一次戴上栀子花,也是最后一次。

(选自2023年12月22日《文汇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