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七星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卷

文学作品阅读

三十公斤的父亲

①三十公斤的父亲,却有一个高大英俊的儿子。

②小时候,儿子非常喜欢父亲,父亲是那般滑稽可笑,也许他不过是将父亲当成一个别人没有的会动、会笑的毛毛熊玩具而已。然而他很快懂事了,七八岁时,再与父亲说话,父亲需仰头才能与他对视。正是那时,他理解了“侏儒”的含义,也知道有一个侏儒父亲对他意味着什么。当然他仍然喜欢父亲,尊敬父亲,可是他会尽量避开与父亲同处,无论是在街上,还是在家里。

③这样的父亲,必定做不了世上绝大部分工作。十岁那年,含辛茹苦的母亲撒手人寰,父亲只好把他带回乡下老家。他们在那里住了下来,后来,父亲承包了三十亩山林。从此,他与父亲住到山上的简易窝棚里,那里距离最近的村子足足有两公里。

④他一点点长大,父亲一天天苍老。矮小的父亲将同样矮小的树苗养成大树,但父亲依然矮小。每天他需要步行上学,临行前,父亲总要帮他整理一下衣领。父亲从他上幼儿园那天起就养成了这个习惯,十几年来,几乎从未中断。尽管他弯下了腰,但父亲仍需吃力地将脚踮起。有时他居高临下地看着父亲,他发现父亲仍然像一个会动、会笑的毛绒玩具。只是这玩具日渐衰老―一日渐衰老的玩具,不再可爱。

⑤高中毕业的前一年,他迷上了跑步。其实他体育一直很好,只是最近他才知道,原来他的长跑成绩,早已打破市体校纪录。他跟父亲商量让他上体校,父亲说,我还指望你上大学呢!他说可是我真的很喜欢跑步……体校的老师也很喜欢我。父亲没有说话,开始为他整理衣领。那天他没有为父亲弯下腰,父亲是踩在凳子上为他整理衣领的。踩在凳子上的父亲,仍然需要仰起脖子,踮起脚尖。

⑥从此以后,每一天,矮小的父亲都要站在凳子上为他整理衣领。看着父亲专注的神情,他心酸不已。有时他劝自己要弯下腰来,可是每一次,他的身体都会挺得笔直。距离填报志愿的时间越来越近,那一天,他再一次向父亲提出读体校的要求。

⑦父亲说,那这样吧――等星期天,我们来一场比赛,就比跑步,如果你赢了我,我就同意你读体校。父亲说得很认真,父亲认真的表情差点将他逗笑。他怎么可能会输给父亲呢?平时,就算他走路走得快一些,父亲都得小跑才能跟上。父亲跟他比赛?他想,父亲也许只想给自己一个下得去的台阶。

⑧一条小路,通向山顶。路是父亲踩出来的,用了几年的时间。父亲一声令下,他就从父亲身边蹿了出去。一分钟后,他回头看到笨拙的毛绒玩具般的父亲,已经被他甩开很远了。然而,他远远低估了山路的艰难。在陡峭的山路上奔跑,比在操场上绕圈要困难百倍。他的速度越来越慢,越来越慢,终于,当他回头,他看到同样气喘吁吁的父亲离自己越来越近了――父亲尽管苍老,可是他毕竟在这条路上,往返过无数次。

⑨他距山顶越来越近,父亲也距他越来越近。父亲最终与他并排前行,父亲甚至斜仰了头,看着他笑。终于,父亲超过他了。

⑩回到家,他想着他的体校,委屈地睡了。然后,他发起了高烧,迷迷瞪噔中他看到父亲拍着他的脸,唤着他的名字,又取来毛巾,擦拭他的额头。他想爬起来,可是他感觉浑身着了火一样,绵软无力。再然后,他感觉自己动了起来。他歪着头,看到月光下一颠一颠的大山,一颠一颠的山路、树丛、石头,以及父亲矮小的背影。他知道父亲要将他送到村里的医疗室。两公里的山路,他不知道三十公斤的父亲如何搬动他六十公斤的身体。

⑪再一次醒来,他已经躺在医疗室里,躺在洁白干净的床单上。父亲告诉他,他昏迷了整整三个小时。

⑫可是您是怎么将我背过来的?他问。

⑬哦,父亲搓搓手,我没有背你……我根本背不动你……就算我背得动你,凭我的身材,也不可能将你挪动半步……我卸掉了门板……我在门板上铺上被褥,然后把你扛上去……我是拖着门板来到这里的……山路太颠,我走得很小心……

⑭父亲红了脸,似乎,他做了一件令儿子非常难堪的事情。

⑮那天他和父亲一步一步地走回大山里的窝棚。那天的父亲极度疲惫。路上他跟父亲开起玩笑,硬要背父亲一程。父亲说你刚发完高烧……不容父亲说完,他强行将父亲背起。他背着父亲至少走了三十米,那一刻,他想感受父亲的体重……

⑯第二天,临上学前,父亲掏出一个存折。父亲说如果你有时间,就去把这些钱取出来。这是你读体校需要的第一笔钱,我替你攒了整整两年。整整两年?他蓦然想起,两年前,他第一次向父亲提出读体校的要求。存折上的每一笔数目都很小,100元,80元,甚至50元、20元,然而每一页,父亲都用铅笔写上三个歪歪扭扭的字――那是他的名字,是父亲为他取的名字。没有读过一天书的父亲,只会写这三个字。

⑰接过存折,他冲父亲笑笑,却笑出了两行眼泪。他向父亲深深地弯下腰,他说,爹,帮我整理一下衣领吧!

(1)、校广播站小编认为这篇文章值得推荐,为给同学们送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小编先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梳理,请帮助完成梳理表格。

时间推进

“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

小时候

 

七八岁时开始

渐渐疏远父亲

想上体校父亲沉默时

背起父亲时

尊重感激父亲

(2)、小编邀请你对文章第①段进行朗读设计,请仿照示例,为第⑩段划线两句设计朗读方案。

句子:然后,他发起了高烧,迷迷瞪瞪中他看到父亲拍着他的脸,唤着他的名字,又取来毛巾,擦拭他的额头。

朗读设计示例:这句话是高烧的“儿子”视角下的关于父亲的动作描写。总体上语调较轻。但“拍着他的脸,唤着他的名字,又取来毛巾,擦拭他的额头。”语速较快,读出父亲的焦急。重音也放在“拍、唤”等动词,读出父亲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爱护。

我的朗读设计:

句①朗读设计

句②朗读设计

(3)、文章播出后收到读者的反馈:亲爱的小编,这位“三十公斤的父亲”深深感动了我,但我有一点不明白,这位父亲为什么要和儿子比赛跑步?请你替小编来答疑。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母亲的三句话
                                                                                                        周华诚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下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母亲答道,不冷。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5里外的邻村牵回家。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我恍然大悟。
      18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我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
      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我记起来,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

集中营的课堂

程刚

      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③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⑤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

      ⑥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⑦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

      ⑧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

      ⑨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⑩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

阅读下面这段的文章。完成小题。

再见,爸爸

和菜头

    今天父亲下葬。

    电话在周一上午9点打来,我在上班的路上。铃声响起的时候,我知道该来的终于来了。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祈祷过,我幻想过,我甚至在街头尽可能避开一切花圈店、寿衣店。但是没有用,电话在周一上午响起,那不是家人会来电的时间。

    我乘最早一班飞机回到昆明,进了家,父亲已经变成了一张黑白照片。他严肃地看着我,像是在问:为什么又被老师留堂了?在过去十年间,他是客厅里坐在轮椅上的一道背影,无声隐没在电视节目斑斓的光影之中。现在,他成为了某种以蜡烛、青香、鲜花为食的存在,终于转过脸来和我对视。

    父亲生于1937年,属牛,白族。家在怒江地区松柏乡,是家族里第一个大学生。如果不是上大学的话,他会是村寨中一名出色的猎手。他的第一站非常遥远。因为是修物理系核物理专业,他才毕业就被征召入伍,前往新疆戈壁中的核物理研究所。记得他说过,新兵从西安集结出发,坐在闷罐列车里一路西行。没有人告诉他们要去哪里,也没有人告诉他们还有多久。只知道每次下车休息的时候,景色越来越荒凉。最后,竟然举目望去四野无人。父亲说,有一次见到一根电线杆,上面还留有工人的油泥手印。那是进入戈壁之后唯一一次见到有人类活动过的迹象,于是他抱着电线杆失声痛哭。

    父亲从来不是一个坚强的人。

    父亲在三十九岁那年有了我,我是头生子。我出生不久,父亲就把我带去了戈壁,说是不放心母亲带。从此,他和我的足迹走遍大江南北。他到内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在武汉,在北京,在西安,月台上多了一个抱着孩子的军官,一边肩膀上趴着一个皮猴一样的男孩子,另一边肩膀上挂着他喝奶用的奶粉、煤油炉。父亲回忆说,每次他去买票的时候,就让我在一边守着行李。每次回来的时候,就看见我死死守住行李,对周围叔叔阿姨的逗弄不假辞色,寸步不离,宛若忠狗。

    我见过父亲哭过两次。第一次是我叔父去世,他哭着说自己对弟弟不够好,小时候骗弟弟去晒豆子的席子上,眼睁睁看着叔父跌跤。原因也很简单,他觉得奶奶爱叔叔远甚于爱他。第二次是因为我,在初中的的时候,满身出现紫癜,他以为我受了核辐射,得了白血病。我被送去陆军总医院血检,他站在走廊一角向隅而泣,他以为我不知道,其实我全都看到了。

    他不知道其实我记得,那一天他冲进幼儿园,抱起三岁的我,冲到乌什塔拉小红山基地的四层楼顶,让我看蘑菇云在山那边升起。然后跳进楼里,让我看冲击波到来时疯狂震颤的窗户玻璃。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他给予了我对北方最早的记忆。让我在很多年前就相信,我一定会回到北方,再次看见雪花洒落在我的棉袄上。终于有一天,大雪在北京纷纷扬扬撒下。唯一的区别是我身上是自己买的羽绒衫,不是他一针一线为我缝的小棉袄。

    父亲不会知道这一切,我们已经有十年不曾说过话。

我有许多理由不喜欢父亲。我不喜欢他性格中的柔软和悲观,我不喜欢他陷入人生低谷便不再起身,我不喜欢他沉溺于酒精和电视节目,对一切命运的安排逆来顺受,我不喜欢他所有的放弃。我们争吵,我们敌视,我们分开了许久不见,我们再次相逢时无话可说。父亲默许了我的一切胡闹,他强烈地批评了我的每一样人生选择,却在我工作十一年后辞职离开国企做个北漂时不发一言。他沉默如磐石,我变动如流水。而无论是磐石还是流水,从史前的那一刻开始,无论时间之雨如何冲刷,从来寂静无言。

    也许,我的批评是对的,父亲这一生中随波逐流,从未争取过任何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可是,我并不曾如他那样在丛林里做一名猎手,带着猎犬交错出击,追击五十公里直至野猪倒地毙命。所以,我也无法理解一名十九岁的山民突然被运送到戈壁时内心的震撼,对命运的敬畏,以及把返回家乡作为执念的想法。在我们最亲近的时候,他带我踏遍基地周围的山岭,教我认识每一种植物和每一种求生的方法。那是记忆里他最快乐的时光,看着我一个人攀上绝壁,是他最骄傲的时刻。“那是我儿子”,我听见他在山脚下大声对同事说。

    在整整七天里,我没有落过一滴眼泪。我朋友告诉我说,她也曾有过相同的经历---对自己父亲过世没有任何情绪的流露,如同操作一个具体的项目,入土为安,一切得体而妥当。一直到了很久之后,她在北京城里开着车,突然有那么一个时刻,在某个街角,悲伤毫无征兆悄然袭来,一下子把她打得粉碎。她一脚刹车,一个人在车里失声痛哭。

    爸爸,我在等着那个街角。

(摘自《读者》2016年第5期,文章有删改)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冬日漫步

    我们一觉醒来,正是冬天的早晨。万籁无声,雪厚厚地堆着,窗槛上像是铺了厚厚的棉花;窗格子显得加宽了,玻璃上结了冰纹,光线暗淡而寂静,更加强了屋内舒适愉快的感觉。早晨的安静,似乎静在骨子里,我们走到窗口,挑了一处没有冰霜封住的地方,眺望田野的景色;可是我们单是走这几步路,脚下的地板已经在吱吱地响。窗外一幢幢的房子都是白雪盖顶,屋檐下、篱笆上都累累地挂满了雪条;院子里像石笋似的站了很多雪柱。大树小树四面八方地伸出白色的手臂,指向天空;本来是墙壁篱笆的地方,形状更是奇怪,在昏暗的大地上,它们向左右延伸,如跳如跃,似乎大自然一夜之间,把田野风景重新设计过了,好让人间的画师来临摹。

    我们悄悄地拔去了门闩,雪花飘飘,立刻落到屋子里来;走出屋外,寒风迎面扑来,利如刀割。星光已经不那么闪烁光亮,地平线上笼罩着一层昏昏的铅状的薄雾。院子里的雪地上,狐狸和水獭所留下的脚迹犹新。这使我们想起:即使在冬夜最静寂的时候,自然界的生物没有一个钟头不在活动,它们还在雪上留下痕迹。把院门打开,脚步轻快,我们跨上寂寞的乡村公路。农舍窗上虽然积雪很多,但是屋里的农夫已经早把蜡烛点起,烛光孤寂地照射出来,像一颗暗淡的星。树际和雪堆之间,炊烟也是一处一处地从烟囱里往上飞升。

    太阳最后总算从远处的林间上升,阳光照处,空中的冰霜都融化,隐隐之中似乎有铙钹伴奏,铙钹每响一次,阳光的威力逐渐增加;时间很快从黎明变成早晨,早晨也愈来愈老,很快地把西面远处的山头,镀上一层金色。我们匆匆地踏着粉状的干雪前进,因为思想感情更为激动,内心发出一种热力,天气也好像变得像十月小阳春似的温暖。假如我们能改造我们的生活,和大自然更能配合一致,我们也许就无需畏惧寒暑之侵,我们将同草木走兽一样,认大自然是我们的保姆和良友,她是永远照顾着我们的。

    大自然在这个季节,特别显得纯洁,这是使我们觉得最为高兴的。残干枯木,苔痕斑斑的石头和栏杆,秋天的落叶,现在被大雪掩盖,像上面盖了一块干净的手巾。寒风一吹,无孔不入,一切乌烟瘴气都一扫而空,凡是不能坚贞自守的,都无法抵御;因此凡是在寒冷荒僻的地方(例如在高山之顶),我们所能看得见的东西,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因为它们有一种坚强的淳朴的性格——一种清教徒式的坚韧。别的东西都寻求隐蔽保护去了,凡是能卓然独立于寒风之中者,一定是天地灵气之所钟,是自然界骨气的表现,它们具有天神一般的勇敢。空气经过洗涤,呼吸进去特别有劲。空气的清明纯洁,甚至用眼睛都能看得出来;我们宁可整天处在户外,不到天黑不回家。我们希望朔风吹过光秃秃的大树一般吹彻我们的身体,使得我们更能适应寒冬的气候。我们希望借此能从大自然借来一点纯洁坚定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我们是一年四季都是有用的。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航天员陈冬

    整整用了6年时间,陈冬才站在飞天的起跑线上。

    这6年,也是陈冬在他朋友圈“失踪”的6年。

    2012年,远在洛阳的高中班主任姚志强思念爱徒陈冬心切,在《洛阳晚报》以《姚老师“想念你”》为题登报寻找陈冬。至今,那则思念浓烈的文章仍挂在互联网上。

    姚志强老师哪里知道,为了实现飞天梦想,陈冬正在航天城全身心地投入训练,整整6年,几乎把自己和外界隔绝。

    6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这是一段长跑,又是一段短跑,你不仅需要耐力,还需要爆发力。”陈冬直言,他又回到了高强度的学习时代。

    回到教室,把扔了十几年的课本重新拾起来——对于陈冬来说,那是一段“异常难熬”的日子。面对天文、航天技术、空间惯性坐标等新知识,陈冬的头直发懵。

    所幸,学习是他的长处。两年时光,“有了入定状态”的陈冬再次找到学霸的感觉——他顺利通过8大类58个专业课程的所有考试。

    “他的入选是一个必然。”在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的眼里,陈冬各方面都很优秀,各方面都很全面,没有明显短板。从初选到定选,陈冬在同批航天员中成绩都是第一。他的融会贯通能力有时候让教员吃惊,他对完美的追求连景海鹏都赞叹不已。

    全力以赴,厚积薄发。备战“神十一”的日日夜夜里,他和景海鹏共计完成了3000多个学时训练。

    此次出征,挑战空前。他们不仅要当好“驾驶员”,还要当好“科学家”“工程师”甚至是“医生”“生物学家”“农民”,不仅要去做各种实验,还要种菜。“不到发射前一秒,就不会停止准备。”陈冬说。

    此刻,少年时代仰望过的太空,正张开怀抱等待着陈冬。这个一心想飞得更高的航天员,即将抵达那片神秘之地。

    出征前,这位偶尔给孩子讲《铁臂阿童木》故事的父亲,对喜欢看星空的5岁双胞胎儿子说:“爸爸出趟远门,你们有时间就看看夜空,去找找比较亮的星星,说不定爸爸在那里,然后给爸爸打声招呼。”

(本文来源:中国军网,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