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春天里想起了一趟火车

左眩

①当北京的阳光终于有了点春日的暖意,不动声色地晒到我家阳台上那盆萎顿一冬的鸳鸯茉莉上,把那单薄的花瓣照亮起来时,我忽然想起来以前坐一趟火车的事。

②那恰是青春年少的好时候。

③那一年,我18岁,刚上大学,是个寒假。赶上父亲在武汉工作,春节不能回家,我正在初成人的兴头上,一意孤行地告别母亲,随着节前去探班的父亲同事,硬生生上了从重庆去武汉的绿皮火车。去的路上容易,等到武汉,自然有将我从小宠到大的父亲带着我满武汉地去转,去吃,去玩耍,去古琴台看知音树,去归元寺抽上上签,去黄鹤楼跟前看座位前立着“三十元一首”纸牌的诗人,去稀罕武汉春节前特有的满大街挂着的腊鱼排子。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我总是尽兴的,即使是冬天,也觉得日日有阳光拥在肩头上。可转眼要过春节,我答应母亲要回去过年,这是她不容触碰的底线。没想到的是,原本计划要和我一道返渝的叔叔因为有事改了主意,我不得不独自踏上返程的火车。

④那是2000年的春运火车,我第一次独自一人的火车之旅。

⑤父亲把我和一张硬座车票一起送上火车。临开车前,他在站台上找车厢门口的列车员借了火抽烟,我坐在车厢里,从车窗远远地望着父亲的身影,一点真实感都没有

⑥当火车开动起来之后,真实感来了。拥挤不堪的车厢,行李和人仿佛都没了原有的形状,一个座位能挤着坐上三四个人,头上的行李架,脚下的座位底,都塞满了变形的人和变形的行李。我虽然有座位,却被挤得仿佛站在座位上一样,和座位之间的连接只有脚掌那么大一块地方。我的行李离我隔了几重山。想拿件衣服也难如攀高。

⑦18岁的我还不知道什么叫沮丧,只感到疲惫。当火车行进到夜里时,这种疲惫感到达顶峰。我想我可能要体会到马是怎么站着睡觉了。

⑧就在这时,高大的列车员叔叔好像一把火炬照见了我。我不记得他是怎样把我从座位上叫出来,又怎么拎上我的一大包行李,只记得他走在我前面,一路拨开人群,把我带到了补票车厢的列车员工作卡池里。

⑨“小姑娘,你就在这儿待着。”他说。

⑩这个四周围着挡板的工作卡池也就四个座位大小,可在人山人海的车厢里,却显得无比宽敞。随后,他扔给我一件铁路职工的大衣,那件大衣之大,对于当时的我来讲,无疑是给我盖了一个帐篷。

⑪补票的人来来去去,老火车晃晃悠悠,我在这帐篷底下,安然一夜。半夜想起母亲说过火车上到夜里有小偷,专掏睡着人的口袋。一睁眼,看到身上大衣肩膀上的铁路徽章,再看到四四方方的挡板,又什么也不担心了。

⑫下车时,列车员叔叔让我别跟其他人挤,安安生生等到最后。我终于好意思跟人家道声谢,列车员叔叔摆摆手说:“不用谢。你爸爸送我一条烟,嘱咐我关照你的。”临走了,他又说:“我女儿比你小,刚10岁。”

⑬站台上久候的母亲欢天喜地接到了我。一回首,火车空了,我的第一次独立旅途就此结束。这个春节,是我人生中第一个没有父亲在身边的春节。七年以后,我的春节里再没了父亲。

⑭而今,又一个春节已经过去,又一个春天默然降临。我给鸳鸯茉莉浇完水,想着和18岁时的那一趟火车,已经隔了千里万里,而那件有着亮铮铮铁路徽章的大衣,那个从车窗里望见的模模糊糊的身影,也已陪我走过这许多年了。

(刊载于《新民晚报》2021.3.27,有删减)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春天里想起了一趟火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B、第④段单独成段,强调了这次火车之旅的独特性:“第一次”“独自”。 C、第⑭段写到父亲的身影,表达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D、本文语言凝练、典雅、充满了哲思,富有文化韵味。
(2)、文章第⑤段说“一点真实感也没有”,第⑥段又说“真实感来了”,为什么?请结合上下文概述。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请从以下题目中二选一作答)

①补票的人来来去去 , 老火车晃晃悠悠 , 我在这帐篷底下,安然一夜。(从加点词角度)

②他扔给我一件铁路职工的大衣,那件大衣之大,对于当时的我来讲,无疑是给我盖了一个帐篷。(从修辞角度)

(4)、谈谈文章题目“春天里想起了一趟火车”的含义。
举一反三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闻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忧天”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家书

舒怀玉

    ①十九岁入伍,父亲便阔别故土,多地辗转。一家人也跟着他,忽而南至深圳,忽而北迁京城,不断地变换居住地。每次搬家,都要苦着母亲对家用进行取舍。哪双鞋子可丢,哪把凳子应留,哪套盘碟送人,决定权都在母亲手里。只有一样东西例外。那就是父亲保存的一麻袋家书,无论走到哪里,父亲都带着它。它带给父亲的慰藉与日俱增。

    ②父录的数百封家书,安静而温暖地躺在家中某一个角落。它们斑驳、浸渍、堆放,娓娓诉说血肉深情与家族基因密码。

    ③这些文物般的家书,是父亲和祖父母的来往书信。当父亲打起背包去军营时,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挎包——那是一个在邮局打电话都要排队的年代。自此,多少年军旅岁月,祖父母从未去部队探望过他们的儿子,家庭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两代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方式。写信成为祖父母那一段人生旅途的重大寄托。父亲每个星期给家里写一封信,这个频率一直保持到手机出现。十本信纸,写尽父亲青少年时代的悲欢。

    ④如今,父亲的人生开始踏入念旧、怀旧的阶段,他是那么喜欢读那些略显稚嫩的文字,翻来覆去,不厌其烦。而且似乎他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得与我交流,或勾起曾经以为忘记或放下的往事与我分享。

    ⑤祖父母用的“信纸”,是如此特别——这些纸,有不规则的糊窗户纸,有香烟盒包装纸,有会计用的账本纸,有小孩用的田字格作业纸,还有那个年代杂货店包食品用的黄草纸…它们被祖父母写上文字,寄给他们长年漂泊在外的儿子后,享受着传家宝式的珍藏。手捻这些恍若隔世的信纸,读着祖父的文字,我不禁正襟危坐。也许是祖父的字,横折竖钩,点提撇捺,一丝不苟。也许是信中有太多的教和训的字眼、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透过信纸,依然能感受到祖父那严厉的语气,眼前会浮现戴着高度近视镜的祖父训话的样子,不苟言笑,不客置疑。袁凯在《京师得家书》中说:“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祖父却在信中反复告诫父亲,不要念家,不要回家,不要太早成家,在部队扎下根来,改变命运,建功军营。

    ⑥不久前,一档读信的文化节目《见字如面》在一片叫好声中大量圈粉。这些家书,讲述的就是中国故事,抒发的就是中国情感。我读祖母写给父亲的信,就时常会静静地泪流满面。这种跨代解读,因为血脉相通而没有任何困难。、有一封信,祖母用的是香烟包装盒纸,纸上有一大片污渍,她的笔就躲着这片污渍绕着写。如今,时间让这片污渍不断浸染扩大,它已经吞噬了大部分文字。隐约中,只见到四个字:我儿勿念。我推断,这文绉绉的四个字,是祖母从祖父那里现学现用的。因为祖母的一生,识字不过百十来个。但祖母敢于提笔,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支撑着她。我合计过,祖母给父亲写的每一封信,都只有七八十个朴素的字。朴素到每封信都要告诫父亲“要听党的话”“要相信组织”干工作不要怕脏怕累”。所以,我有时候必须哭着读!“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七八十个朴素的字,字字牵肠挂肚,句句有泪不弹,时时催人奋进。

    ⑦有几封信,祖母写在黄草纸上。当年,这类黄草纸是杂货店用来包红糖的。现在,这些纸已经极度脆弱,它们安静地睡在信封里,我都不敢打开,害怕心中有一个地方再次“决堤”。当时,乡下人家里不会常有糨糊,更没有现在用的固体胶棒。有时候,祖母写完信,干脆用饭粒粘住封口。这些饭粒,因为祖母,因为岁月,因为与字和纸的缠绵,在我的视线里变得如此圣洁,甚至有些神秘。

    ⑧“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而之于我,感谢岁月,让我最终得以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情感路径读懂世间很多东西。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人工智能2.0

    ①“人工智能AI”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②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应用专家潘云鹤说,AI当前正处在转折之际,其技术会升级换代。它将通过跨媒体和各种无人技术更紧密地融入人类生活;通过人机混合增强智能,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通过大数据和群体智能,拓展、管理和重组人类的知识,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建议,在越来越多专门领域的博弈、识别、控制和预测中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能力。“因此,我们将这样的人工智能称为AI2.0。”

    ③“30年后的AI2.0必将成为巨人,但是它会在哪些方面展示它与众不同的威力呢?”

    ④在潘云鹤的构想中,到那个时候,大数据智能的研究已经可以为经济智能化运行提供强大的工具,帮助政府和企业从宏观、中观、微观等角度预测经济和市场的走向,前瞻性地创造新产品,进行新投资,确定新政策,从而避免如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风险,以及产能过剩、库存畸高等问题。市场经济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科学基础,使人类经济的运行进入更高水平。

    ⑤对于人类最关心的话题之一——AI2.0对人类健康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潘云鹤料想,“AI用于预防医药,已进入发力阶段”。

    ⑥近年来涌现的各种大型医疗仪器、小型穿戴式设备、大量生理传感器和海量的数字化病历,源源不断地生成人体健康的大数据。将这些大数据汇合、分析、学习和提取,就可以预测人体健康的走向和生病的可能。在未来,借助人工智能,高血压、糖尿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或许能得到预防或者阻断。

    ⑦另一个关于AI的梦想是:人脑和电脑联通。

    ⑧潘云鹤说,人脑和电脑如能直接联合工作,就会形成“脑机混合”,增强智能。如果一个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记住《新华字典》、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四书五经、中国通史、英汉词典、世界地理、中外法律……可以想象,我们的教育,会因此产生什么样的改变。

    ⑨AI的能力似乎无可估量。可以想象人类未来与AI共存的种种图景:

    ⑩当你在街上碰到陌生人时,系统会产生并处理数据,通过AI程序就能知道你对他的印象如何。

    ⑪在医院里,AI分析X光片的水准比人类医生还要棒,这些智能机器还可以用于癌症等疾病的早期检查,甚至在你尚不知晓的情况下采取防治措施。

    ⑫一场彻头彻尾的人工智能革命,正真切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做出预测:未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取代,数十亿人将成为“无用阶层”,社会被少数精英阶层掌控。

    ⑬于是一个关于AI的终极恐惧,进入人类的集体思想——AI会控制人类吗?

(节选自《读者》,有删减)

现代文阅读

停下来,仰望春天

 明前茶

三月,47岁的梁姨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她负责清扫的路变成一片轻柔明亮的粉色花海,沉甸甸的樱花花枝垂下来,一不留神就会扫到那些高个子男生的脑门上。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条樱花长廊的穹顶逐渐变得密实,停在半空中的粉色云朵,色彩也从茁实的玫粉色,变成轻灵的浅粉色,再变成浅淡而朦胧的灰白色,最后,一场细密纷繁的樱花雪就会簌簌而落。这种极为轻薄的花瓣嵌在砖石缝里,播撒在冬青树篱里,在紫荆树和梅树上像雪一样落满枝头。要是再遇上一两场毛毛雨,花瓣就像拓印在砖石和树篱上,是极难清扫的。环卫所的老姐妹们都取笑梁姨:“看花一时爽,扫花万分难。抬头望花冠,低头来出汗。”

入行好多年的环卫工人都有自己的经验:雪松路遮阳效果差一点,但好在松针的更新很慢,清扫任务便不重;国槐路只有槐花落下那个阶段比较难扫,但槐花是立体的,犹如洁白的蝴蝶收拢了翅膀,它并不像樱花这样会紧紧地贴附在石板路上,清扫起来也便当;悬铃木遮阳效果虽好,但秋天扫出的落叶经常要论吨,能累出人一身汗,春天又飞舞着金褐色的毛絮,沾上皮肤,吹进眼睛,刺痒难耐,恼人得很。

与之恼人程度相仿的,就是那些景观路了。秋天,银杏大道挤满了游人,环卫工费时费力扫拢的落叶,被游人捧起来往空中抛掷,为的就是拍摄那金蝴蝶飞扬的小视频;春天,雪一般的落樱铺满了樱花路,扫到尽头,还没来得及把花瓣装到车斗里,又有游客以手掬起花瓣,在地上撒出一个超大的落花爱心,自己撩起汉服袍子,站到里面去照相。

每次,只有梁姨这种实诚人,才会自愿到景观路上去工作。早上5点半,就有穿婚纱的新娘披着大

衣,带着服装师和摄影师,在等云霞镀亮樱花树的那一刻了。 日出时分的光线、阴影、薄雾,都是办喜事的人千方百计要捕捉的浪漫瞬间。

梁姨一面工作,一面要给拍婚纱照、拍艺术照的人让道。一开始,她委屈得很,别处的环卫工5点钟才开扫,她4点钟就要赶来了,这样,才能赶在游客大批到来时,给他们留下一条洁净、敞亮的大道。她任务重得很,急得很,偏偏一扫落花,还有游客跑出来反对。他们提着礼服的下摆走来说:“阿姨,仰头看看这‘花吹雪’,手上捉一把落花,体会下它的轻柔,你舍得扫吗?”

梁姨正打算告诉他们,清扫工作是要讲求效率的,落下的花瓣若没有及时清扫干净,她下午还要出来加班。

一肚子委屈还没有说出口,素不相识的汉服姑娘不管三七二十一,拉过梁姨的手,将一把落花放进她的掌心。这是梁姨头一回触摸花瓣,它像梦一样,散逸了颜色也消散了香气,吹去了花粉也模糊了轮廓,只剩一点点植物的清气。这柔软细碎的落花,一年一度的落花,清淡腼腆的落花,不知为什么撞击了梁姨的心,让她粗糙的心裂开了泉眼,涌出了汩汩的温泉。谁都知道,马上,这条樱花路就要变得朴素了,就像婚礼过后,新人褪去华服,回归到平凡的生活中,与漫长的责任相伴。落尽繁花的樱花树,也要与周围千千万万的乔木一样,成为安宁质朴的行道树。这是每一棵花树的命运,也是每个人必经的生命旅程。梁姨想了想,把这把花抛向空中,笑道:“你们定定心心②拍照好了,扫这条路,我不急。 ”

于是,晨光中,你可以看到一个中年阿姨,穿着环卫工人特有的橘红色马甲坐在小三轮车的车斗边缘,拿着个饭团慢慢咀嚼。她喝着保温杯里的热茶,缓缓张望这个春天。这可能是她这辈子第一次从埋头劳作中抬起头来,只是闲闲地看花。在她肩头,一场花瓣之雪正在落下,世界因此失去了劳作的分量感,变得浪漫、舒徐又静谧。

【注释】①选自《西安晚报》2023年3月 29期第8版。②定定心心:方言,意为不慌不忙,安心。

校广播室播报组准备播报《苏堤春晓》首演新闻,请你参与相关活动。

【材料一】
    千里共赏!《苏堤春晓》成功首演,“第二现场”六城联动震撼首发。
    14月5日,原创话剧《苏堤春晓》在国家话剧院剧场首演成功,演员谢幕时观众席喝彩声不断。北京首演同时,国话“第二现场”六城联动同步震撼首发,上海、成都、南京、深圳、杭州、乌镇六地观众同步转播观看,迈出国有文艺院团视频即时传输多地的数字化发展“第一步”!中国国家话剧院率先垂范数字演艺新业态国话“第二现场”,用“同时共在,千里共赏”的全新形态,让身处不同城市的观众打破空间的界限,共享戏剧盛宴。
    该剧编剧、导演田沁鑫表示,结合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的重要讲话精神,运用“科技十艺术”结合、“演出+演播”并举的传播方式,同步六个城市的国话“第二现场”,以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人生故事改编话剧《苏堤春晓》,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国家话剧院此次魄力非常,首次派出六个团队以“急行军”的方式奔赴六个城市,综合协调“第二现场”技术事宜,与各分会场连夜沟通、技术调试,线上召开六个城市的技术协调会,为“六城联动”保驾护航。
    北京现场座无虚席,观众好评不断,掌声经久不息。“《苏堤春晓》通过苏轼之功留传后世千年的绝景,进视了一个伟大人物背后的历史时空。”“这样的艺术审美太高级了!”淡出结束后,观众们都不由自主地背诵起了苏轼的诗句并赞叹道:“六桥烟柳再忆东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感谢剧组以宋式美学再筑苏堤春晓,饕餮盛宴令人久久回味!”
    张凯丽等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也来到现场观剧助阵。演员王仁君表示:“今天这部《苏堤春晓》,用中国戏剧里经典的‘跳进跳出’的方式,淡绎了五千年中华文明产生的中国式演剧观,呈现出中国戏剧的魅力。”演员张艺兴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看戏期间我无数次惊叹,我看到了写实与写意、传统与当代是怎样创新融合的。”

(选自中国国家话剧院2024年4月6日公众号推文,有删改)

【材料二】

   

【材料三】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一场戏中,苏轼在雨中独自泛舟。随着苏轼心有所想,让他“不思量,自难忘”的亡妻王弗登上小船,二人互诉衷肠:和他政见不同的王安石、司马光也纷纷登船,三人共执一根杖,各抒己见;现实生活中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和书童也赶来上了船,端上了东坡肉:宋神宗竟然也闻着肉香出现在了船上,袒露心扉……一时间,亡灵与生者、幻境与现实、亲人与同僚、个人生活与政治风云,不同时空的人和事,都巧妙融汇在这风雨飘摇的一叶小舟之上。

选自北京日报《话剧<苏堤春晓>:以自由开放精神创新解读传统题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