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

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不是不会向上生长。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他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1)、文学作品往往借助标点来增强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引号所具有的表现力。
(2)、文中加点的词语中,前两处为什么用“你们”而不用“它们”,后三处为什么用“它”而不用“你”?谈谈你的理解。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条条、常常、时时”,它们和“每条、经常、不时”相比,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下列各项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叠词具有强调作用,“条条、常常、时时”强调了范围之广、频率之繁、时间之久。 B、三个重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使语言更富有音乐美。 C、三个叠词连用,更突出了杨柳生机勃勃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杨柳的喜爱。 D、三个叠词连用,生成一组抒情式排比,更加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杨柳的情感。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山西代县一本特殊的“日记”,引起不少关注。这本日记的主人直抒胸臆,将满腹心声写在院子的各个角落。____,砖墙、门框、房梁、门楣……处处都是人生的留痕,每笔都有生活的印记。这名叫张福青的老人,生而平凡,活得认真。

密密麻麻的文字里,蕴含着这位老人平淡而丰富的一生。“仅用24天翻新这房”“安装窗帘、彩钢瓦架栅……大门上安装一双挂灯笼架”,有着近200年历史的祖屋,是他的念想,更承载着他对家的守护和爱。“每年杏花落,打药一次,立秋后再打一次……每年剪一次树枝”,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把____的心得记在了最显眼的地方。“宇宙有多大呀?……星星有2000亿颗”,闲来无事的时候,他也会仰望星空、心系远方,琢磨这方小院外的大千世界。“人要常存乐观主义,人生乐观、身心健康……”作为一名父亲,他也认真写下了对孩子的叮嘱和期望。字里行间,能真切看到这位老人的生活哲学、价值理念、人生追求。

简单的叙事、琐碎的日常,老人写下的并非一首____的英雄史诗,却不失为一篇醇厚回甘的“人生散文”。满院字迹中,我们看到一位栉风沐雨的农民,在大地上勤劳耕耘;看到一个热爱生活的老人,留心记录平凡日子里的幸福;看到一名操碎了心的父亲,唠唠叨叨里满是对子女的深情。“日记”不算“感天动地”,也谈不上“惊天动地”,却依然打动人心,让许多人看到了他生活的投影,也似乎让自己瞥见了祖祖辈辈一路走来的身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