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光华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到佳木斯看海

①到佳木斯看海?是真的!

②清早,从佳木斯市区出发,前往富锦时,天空还是瓦蓝如洗,一丝浮絮都没有。在车上闭目养神一会儿,睁开眼时,已见一朵朵白云,皱着笑脸,从各个方向,迎着你,引着你去赶一场云的集会。那云彩,千姿百态,或俏皮,或持重。细的,如轻絮,似飘丝,有着翩然散淡的曼妙。大一些的云团,如新弹过的棉花,既饱满,又绵柔,变着姿态,欢快地跟着你走。

③人在地上,心随云飘。

④路两旁,延展着宽阔的湿地。丛生的芦苇,迎风摇曳,水边草地上,几只白色的鸟儿单腿立地,一动不动,突然,“扑哧”着,奔跑几步,然后扯开了翅膀,向着云的方向飞去。速度之快,让人担心它搅乱了云的衣裳。朋友说,那鸟,是东方白鹳,堪称“鸟界国宝”,对栖息地的环境要求很高。这些年,因为生态好了,湿地多了,结伴东方白鹤来栖居的岛类,多达三百种以上。过去,鸟儿翔集时连成线,现在都是成片成片的了。

⑤过湿地,一片海,向我们奔涌而来。

⑥那是稻的海洋啊!千里沃野,无际无恨,遍地金黄,向着远方漫展。为着让我这个南方人见证北大荒稻田的辽阔,朋友领着我们,登上富锦的一处嘹望塔。极目远眺,但见远处的地平线,连着稻海与云海。清风拂过,稻浪荡漾,携着跳跃的音符,迤逦而来。

⑦吃过午饭,我们向建三江方向出发时,天空的云彩,变得浓烈起来。

⑧无论朝着哪个方向望去,都是云的身影。远方天际线低处,云堆积得有些严实,略现出淡灰的色调,往穹顶舒展时,已是层峦叠峰之势。各种形态的云团,都赶着趟儿,各自拉开了阵势,将最美的姿态,布置在蓝色天宇。我在车上搜肠刮肚,想找出合适的词来,描写它们的万千仅态、婀娜多姿。可是,其绚烂,其丰富,其瑰奇,其变幻,哪是我的想象力所能穷极的!

⑨跟着云走。我们来到建三江七星农场。

⑩建三江,地处三江平原腹地,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而成的三江平原,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块黑土平原之一,因为靠近祖国东北部边陲,这里又是“最早迎接太阳的垦区”。有沃土就有粮食。“中国粮仓”,成为这里的美誉,更化为一种使命。一年一度,希望的种子在这里播下,创造出“十八连丰”,让“中国饭碗”盛满“中国粮”成为可能,成为我们美好生活的日常。

⑪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就坐落在七星农场。为我们讲解的,是一个刚出大学校门的小姑娘,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甜甜的笑意。她告诉我们,自己是第三代北大荒人。这里以前荆棘丛生,为了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父辈们把苦吃够了。如今,一切都变了样,生产不但实现了机械化,还实现了智慧化,都可以在家里用手机种地了。

⑫农机中心外,稻海深处,几架无人机在低空盘旋。一阵风吹过,稻海泛起了波浪,送来醉人的香。“好久没有闻到稻花香了!”我忍不住赞叹。“您闻到的,是稻香。稻花香早过啦。不过,比起稻花香的浓,稻香更多了一份醇。”小姑娘笑着说。哦,稻花香浓,稻香醇。“从目前测产情况看,今年粮食产量好于往年,‘十九连丰’有望。”农场负责人高兴地说。

⑬丰收的喜悦,喜悦的味道,诱使我们情不自禁地向稻海的深处奔去。此时,漫天的云彩,不知不觉间,从远处的天际线升腾,似大海边拍岸惊涛卷起的千堆雪,翻滚着,碰撞着,簇拥着,密密匝匝,向天空堆叠,将天幕布满。阳光穿过云层,漫射出一道道金光,将白云染成橙黄,与稻海的金色衔接。

⑭这稻海,真是人间的仙境啊。

⑮远处,新建成的建三江机场,一架飞机掠过万顷沃野,向着云层深处飞去。那一定是一个幸福的航程。

(有删改)

(1)、第④段详写东方白鹳,作用是什么?
(2)、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第②段农场负责人预言“十九连丰”有望,你认为依据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文章多次写到云海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栀子
 ①父亲去世后不久,我接母亲来北京同住。她带着放暑假的19岁的弟弟一起来,他们是我生命中所剩余的最重要的两个人。
②那是炎热的下午,母亲乘坐的高速大巴刚刚抵达。她穿着碎花的细软棉布裤子,白色钩针短袖上衣。身边一大堆的行李。弟弟抱怨,买着那么多的海鲜干货,怕你在北京吃不到。还带了很多零食,仿佛要去春游。母亲在旁边略带天真地笑。
③穿过车流疾驶的马路上,我紧紧攥住她的手。她的手温软而干燥。
④父亲走后,母亲的身体开始一蹶不振,失眠,头晕,眼睛流了太多泪,看书要开始戴眼镜,也害怕坐飞机。
⑤童年的时候,她总是独自带着我去电影院看电影。曾经她是这样聪慧丰盛的女子。明眸皓齿,漆黑发丝,以及近乎残酷的倔强,这些她后来都给了我。父亲和她之间的感情,始终很淡。他们像大部分的中国夫妻,在责任感和彼此依赖的惯性中共同生活了30年。30年后的母亲,在开始苍老的时候,却突然孤独。
⑥有时候我会觉得你父亲还是在。不能相信他就这样丢下我不再管。母亲轻声地对我说。我点头。深夜母亲独自一人,躺在充满了回忆的空落落的房间里,总是听到父亲用钥匙开门的声音。很多往事只属于她自己。身边的人可以有陪伴,却不会得到任何安慰。
⑦这样的孤独我能够感知。但什么都不能够为她做。
⑧母亲随手拎着的小包里插着一朵洁白的栀子,带着清脆的绿叶。这是母亲最喜欢的花。夏天盛开的时候,有馥郁芬芳的芳香。乡下外婆家的院子里,就有一棵很大的栀子树。母亲倒空了一个矿泉水瓶子,让我去灌自来水,把花朵插起来。花瓣已经有点蔫黄,但芳香依然充盈了整个狭小的房间。
⑨这是难得的一家人团聚的时刻,唯独缺少了父亲。心里温暖而又黯然。
⑩一整夜的黑暗中,栀子花都在吐露着芬芳。
⑪母亲在16年前曾来过北京。这次来,只因为她的女儿客居在此。我带她去故宫,给她拍照片。透过镜头看到母亲,面容里有憔悴的优雅。她站在那里的样子,身体微微有些僵硬。照相机后面的我眼含热泪。
⑫我不能解释这种感觉。仿佛每一个时刻都会成为最后。就像父亲在机场等待我晚点了的飞机。我拎着包走到出口处,看到他的笑容。
⑬我们又坐在广场上看孩子们放风筝。暮色的天空一片金红。我把手搭在母亲的后背上,偶尔轻轻地抚摸她。母亲一直淡淡地笑,让我知道她有我和弟弟在身边,这一刻她很好。她也曾对我说,想起父亲来心里疼痛难受。我却不愿意告诉她,深夜失眠的时候,想起父亲的脸,去卫生间用冷水洗澡,对着镜子泪流满面。
⑭这样的想念。只因为心里的爱。
⑮15岁的时候,在整个动荡不安、桀骜不驯的青春里,一直对家庭和父母充满叛逆和反感。10多年之后,在时光中辗转反侧,经历了诸多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逐渐明白父母对自己的爱,是唯一不会有条件和计较的感情。但他们却已经苍老,并开始离去。
⑯我一直都在想,我们应该如何才能获得,一种最为持续和长久的温暖。
⑰深夜和母亲睡在我北京的公寓里的大床上,看到母亲变胖的身体。她年轻时曾这样苗条结实。美丽的躯体蜕变出两条生命。这是不惜代价的彻底的感情。
⑱每一个做女人都会这样做。这是她们共同的幸福和痛苦。而我亦同样渴望。
⑲世间如此寂静而漠然。而我们却要获取深爱。
⑳陪母亲散步,北京明亮干燥的阳光和绿树阴中清脆的鸟鸣让人觉得舒服。母亲说,如果每个星期天你都能陪我就好了。我说,会的。我要照顾你,到老。
带她去最好的餐馆吃饭。母亲不管到哪里都只爱吃清淡简单的食物。带她去百货公司,给她买昂贵的护肤品,买她喜欢的绣花鞋和真丝裙。母亲都收下了。回到家里,却硬要塞给我两千块钱。我们差一点又吵起来。一直是彼此相爱的,但因为个性太相似,比如总是不愿意麻烦别人,总是不让自己亏欠别人哪怕一点点,总是倔强,总是太过为别人考虑……所以,在太长久的时间里,我们总是分开的,不在一起。
因为弟弟要提前补习,他们很快要回去。终于说服母亲坐飞机。只要两个小时就可以到家。路上一直劝慰她,坐飞机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到了更年期的母亲,有时候是会像孩子一样天真而唠叨。母亲穿着碎花真丝连身裙,拎着随身小包,戴着耳环。入了安检之后,在那里抬起头寻找登机口的指示牌。我踮着脚一直张望,看到她沿着正确的方向去了,放下心来。母亲在转弯处又回头来寻找我。我们彼此挥了挥手,母亲笑,然后离开。我往回走,穿越喧嚣嘈杂的机场人群,终于难过地流下泪来。
我们只在一起共度了7天。她回家的时候,父亲离开,刚好两个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坦然看生活

    ①曾经看到那些假日垂钓者,一大早出门,夕阳之下拎着空空的鱼篓回家的时候,仍是一路欢歌,不禁讶然:付出了一天的等待却一无所获,怎么还可以这般快乐满怀?给我的回答却是:鱼不咬我的钩那是它的事,我却钓上来一天的快乐!对钓鱼的人来说,原来最好的那条鱼便是钓鱼人的快乐。

    ②坦然是一种失望后的乐观。

    ③曾经看到那些下零点班的纺织女工,写满倦意的脸上却交织着与朝霞一样灿烂的笑靥,我便想,女孩子从事这种职业怎么说也不是最让人满意的呀!给我的回答却是:公主永远只有一个,但如果没有人为她织出那么多彩锦,一个公主也没有哇!对织布的人来说,原来最美的那匹布却是穿在了自己的身上。

    ④坦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曾经看到一个扫了三十几年大街的老伯,每天把一条长长的大街扫得一尘不染,让上早班的人怡然走过。我便想,几十年这样平平淡淡地过,这老伯可以说是小城里生活得最不顺心的一个了。给我的回答却是:这条街只有我扫得最干净。对扫街的人来说,原来扫得最清洁的恰恰是自己的心。

    ⑥坦然是一种平淡中的自信。

    ⑦忽然想起泰戈尔的最有名的一句诗:“天空中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这正是对“坦然”作出的最好的诠释。

    ⑧是的,许多的事,得失成败我们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我们只需尽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许多的人我们捉摸不透,防不胜防,往往是我们想走近,人家却早已设起屏障:我们不必计较,我们惟一能做的是,在我们必须面对他们的时候,奉上我们的真心和宽容。许多的选择如果能让我们抓住,有可能抵达我们的成功,但我们一次次失去机会;没有关系,那只是命运剥夺了你活得富贵的权利,却没有剥夺你活得坦然的权利!

    ⑨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⑩我们有美的胸襟,我们才活得坦然,生活才给我们快乐的体验。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不求甚解(节选)

马南邨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链接一】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链接二】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熹《童蒙须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民工父亲的幸福

李良旭

    ①刚搬入新居的一天,外面响起一阵敲门声。从猫眼里往外看:一个陌生人。他的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眼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问道:“你找谁?”只见那人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递过来,用一种近似乞求的语气说:“同志,我是在您住的这片小区干活的民工,我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②“什么事?你说吧。”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香烟,一脸狐疑地看着他。

    ③见我态度和缓,他一激动脸涨得更红了,语速急促地说道:“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寒假了,他就要从老家到城里来看我了。孩子说,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的漂亮房子。我想,孩子来了后,我能带他到您家看看吗?房子盖了许多,可我从来不知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对孩子说清楚。”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然后,一脸企盼地望着我。

    ④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是为了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目睹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真是一个心细的父亲!我点头答应了。

    ⑤他见我爽快地答应了,激动地说:“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人家一听我要带孩子来看看他们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就将门关上了,有的说我脑子有问题,还有的跟踪我,以为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民工棚……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这位民工的脸上满是喜悦,眼神里也荡漾出一种快乐。

    ⑥几天后,他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那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皮肤黝黑,身体结实,还有一双很亮的眼睛。见到我,小男孩有一种怯生生的神情。

    ⑦父子俩套上我递过来的鞋套,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也许是第一次踩木地板,他们的步子迈得格外的轻缓。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目光中有一种扭捏的拘谨。做父亲的好像在努力显示出一种老练和成熟,只见他边弯下腰,边对儿子讲道:“叔叔家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所在的建筑公司盖的。当时盖这栋楼房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这面墙上原来还留有一个洞口,为的就是运送砖块、水泥方便,待房屋建好后,再将这洞口堵上。哦,对了,我的中级技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⑧他竭力地想向孩子描绘出自己在城里打拼时的细节,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在城里工作的情景。儿子听了,不停地望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瞬间直了许多。

    ⑨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只不过让这对父子进了我的新房看了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就这一下子,我感到我和这位民工父亲心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周遭氤氲着一种温暖。

    ⑩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只听到孩子对他父亲说:“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这么好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不要乱想了。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⑪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首页

试题篮